跨专业“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和建设模式探索
跨专业“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和建设模式探索
吴海,张红波,王丽球
(湖南科技大学 工业工程系, 湖南 湘潭 411201;湖南科技大学 煤矿开采安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不同专业设置同一门专业课程的情况,就目前《人因工程学》的跨专业教学和建设模式存在教师资源和实验室资源浪费、教学资源匮乏的不足等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通过整合教师资源、建立课程团队,建立多位教师联合授课模式;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建立完善的课程资源体系,最终有效的提高跨专业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人因工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3-0068-02
作者简介:吴海(1980-),男, 四川西昌人 ,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人因工程研究。
在高校教学中,不同专业开设同一门课程的跨专业专业课教学情况较为普遍,通常情况下,不同专业的同一门专业课程都是由各专业的专业教师完成授课任务,由此体现出诸如教学资源的重复浪费和教学效果差等弊端,这对于高校的发展和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都有一定的影响。“人因工程学”作为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程,目前在艺术设计、机械、安全和工业工程等专业都有开设,在日常的教学和专业建设当中就面临了这些问题。
一目前“人因工程学”跨专业课程教学和建设模式的缺点
1.教师资源浪费,与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冲突
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人因工程学”课程分布在多个学院的多个专业,每个专业都需有一名教师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其中有的教师只承担了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有的教师还承担了别的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明显是对于高校教师资源的一种浪费,因为在目前的教学安排中由于教师资源的相对缺乏,教师不得不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由于重复的课程占用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专业教师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承担其他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往往为了一两门专业课程而扩大教师编制。
2.教学任务多,专业教师精力不足
就我国高校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不会仅仅承担一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而是同时承担几门课的教学任务,由于每一个专业课程都需要摄取大量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师要把有限的精力分散到多门不同的课程当中,对于上课教师来说压力很大,这样由于精力有限就造成专业教师对于每一门课程都不可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这对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效果都有影响。
3.课程实验室资源建设浪费
高校的不同专业在专业建设时,不同的专业将会最大限度的设置不同的专业实验室购买实验设备来满足本专业的实验要求。这样使得实验室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学校实验室建设经费严重不足。每个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经费有限,再分散到每一门专业课程涉及的实验经费更是捉襟见肘,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另外由于各不同专业为满足自己的教学要求均建设自己的专业课程实验室,这样又容易造成实验室的重复建设浪费,例如湖南某高校,“人因工程学”的人因工程实验室购买了运动心肺测试仪(价值60万元),体育学院为了自己的实验要求也有购买意向。工业工程专业人因工程实验室的一些实验仪器和机电学院人因工程实验仪器有很多是重复购买,这就是对于学校有限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的巨大浪费。二是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浪费。3个专业实验室必须要3个实验室管理人员来管理,每个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不足。三是实验室配置设备的闲置浪费。实验室的设备一般仅仅为本专业的学生实验配置,其实也仅仅为课程配置,课程实验完成之后实验室基本闲置,每年设备的利用率低。
4.课程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不同的专业背景下,相同的专业课程有不同的应用,但是专业教师的研究和实践领域限制了专业课程的应用范围。“人因工程学”目前在国内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单从某一个专业来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积累十分有限,如果综合所有专业的人因工程应用对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
二改进措施
1.整合教师资源、建立课程团队,建立多位教师联合授课模式
由于不同专业的“人因工程学”的教学内容除具体专业应用之外,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基本一致,由此具备了组建跨专业的专业课程联合授课团队的基本条件,组建跨专业联合授课教学团队可以优化有限的教学资源,提高高校建设资金使用效率。组建课程团队之后基本理论和具体专业应用可安排给不同的教师来授课,这样做在教师备课和上课上有以下几个优点:(1)由于每个教师只承担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因此授课教师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对自己所承担的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掌握和了解,可以更好的完成课程教学任务;(2)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承担更多的其他课程教学任务,可以为学校节约教学人员;(3)由于课程采用多名教师联合授课,不同背景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丰富和完善了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4)组建教学团队之后,不同专业的授课教师能够有效的对“人因工程学”这么课程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对课程的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对不同行业的具体应用进行交换,可以有效的丰富教学资源。
2.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对于“人因工程学”这门带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课程来说,仅仅依靠课堂理论授课和案例分析,再加上传统的课后作业和课程考试的方式来完成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不充分的。因此对本课程采用了“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课程实验+课程大作业或课程设计+课程考试”的“1+4”教学模式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1)课后作业是对于课程课堂理论知识的一次巩固,通过作业的完成过程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认知程度。(2)课程实验,通过课程实验过程,使得学生验证课程相关理论,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3)课程大作业或课程设计,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去寻找发现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因工程设计的缺陷,然后利用所学的相关课程知识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最终形成一篇论文或者是改进设计,这是对于课程知识的一次应用总结。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着针对性的,能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4)采用理论考试再次对于课程进行总结。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四个环节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于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3.整合实验室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将不同专业的“人因工程学”课程所涉及的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将不同专业的“人因工程”课程的实验资源由教学团队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最终归口到一个人因工程实验室进行规划和管理,这样避免了重复建设问题,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建设经费,建立的实验室比以前分散在各个专业要完善和全面。在实验室器材的购买上,不重复、不浪费。另外,实验室资源整合之后,将多个实验室资源整合到了一个实验室,建立了一个完善的人因工程学实验室,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大幅度减少,让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更加饱满,符合目前学校的高效办学思路。最后,实验室建成之后由于要接待多个专业的实验任务,较之前一个实验室只接待一个专业的实验相比,设备的利用率成倍增加,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4.构建完整的教学资源支撑体系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课程支撑体系,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支撑体系,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网络资源包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案例,同时融入网络讨论、网络答疑和网络留言的功能,让学生能够实时的得到课程的反馈知识,还可以提供一定的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同学学习课程提供帮助。
三结语
实践表明,通过整合教师资源,组建教学团队,建立联合授课模式;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资源和构建完整的教学资源支撑体系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辉,袁昌明,王信群,等。 《安全人机工程》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研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8): 94-95.
[2] 黄辉宇,罗剑英。人机工程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J]。 韶关学院学报,2008(6):120-122.
[3] 汪惠芬,刘婷婷。 “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9):71-75.
[4] 刘建强。 人机工程学在工业工程专业中的作用及教学研究[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90-91.
[5] 闫朝华。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13-116.
[6] 马如宏。人因工程课程教学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6-78.
[7] 祁丽霞,宋连公。 “人因工程学”新教学模式探讨[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63-65.
[8] 孙爱娜。学习型教学团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构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39-40. 《跨专业“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和建设模式探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7155.html
吴海,张红波,王丽球
(湖南科技大学 工业工程系, 湖南 湘潭 411201;湖南科技大学 煤矿开采安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不同专业设置同一门专业课程的情况,就目前《人因工程学》的跨专业教学和建设模式存在教师资源和实验室资源浪费、教学资源匮乏的不足等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通过整合教师资源、建立课程团队,建立多位教师联合授课模式;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建立完善的课程资源体系,最终有效的提高跨专业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人因工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3-0068-02
作者简介:吴海(1980-),男, 四川西昌人 ,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人因工程研究。
在高校教学中,不同专业开设同一门课程的跨专业专业课教学情况较为普遍,通常情况下,不同专业的同一门专业课程都是由各专业的专业教师完成授课任务,由此体现出诸如教学资源的重复浪费和教学效果差等弊端,这对于高校的发展和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都有一定的影响。“人因工程学”作为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程,目前在艺术设计、机械、安全和工业工程等专业都有开设,在日常的教学和专业建设当中就面临了这些问题。
一目前“人因工程学”跨专业课程教学和建设模式的缺点
1.教师资源浪费,与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冲突
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人因工程学”课程分布在多个学院的多个专业,每个专业都需有一名教师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其中有的教师只承担了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有的教师还承担了别的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明显是对于高校教师资源的一种浪费,因为在目前的教学安排中由于教师资源的相对缺乏,教师不得不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由于重复的课程占用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专业教师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承担其他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往往为了一两门专业课程而扩大教师编制。
2.教学任务多,专业教师精力不足
就我国高校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不会仅仅承担一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而是同时承担几门课的教学任务,由于每一个专业课程都需要摄取大量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师要把有限的精力分散到多门不同的课程当中,对于上课教师来说压力很大,这样由于精力有限就造成专业教师对于每一门课程都不可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这对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效果都有影响。
3.课程实验室资源建设浪费
高校的不同专业在专业建设时,不同的专业将会最大限度的设置不同的专业实验室购买实验设备来满足本专业的实验要求。这样使得实验室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学校实验室建设经费严重不足。每个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经费有限,再分散到每一门专业课程涉及的实验经费更是捉襟见肘,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另外由于各不同专业为满足自己的教学要求均建设自己的专业课程实验室,这样又容易造成实验室的重复建设浪费,例如湖南某高校,“人因工程学”的人因工程实验室购买了运动心肺测试仪(价值60万元),体育学院为了自己的实验要求也有购买意向。工业工程专业人因工程实验室的一些实验仪器和机电学院人因工程实验仪器有很多是重复购买,这就是对于学校有限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的巨大浪费。二是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浪费。3个专业实验室必须要3个实验室管理人员来管理,每个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不足。三是实验室配置设备的闲置浪费。实验室的设备一般仅仅为本专业的学生实验配置,其实也仅仅为课程配置,课程实验完成之后实验室基本闲置,每年设备的利用率低。
4.课程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不同的专业背景下,相同的专业课程有不同的应用,但是专业教师的研究和实践领域限制了专业课程的应用范围。“人因工程学”目前在国内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单从某一个专业来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积累十分有限,如果综合所有专业的人因工程应用对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
二改进措施
1.整合教师资源、建立课程团队,建立多位教师联合授课模式
由于不同专业的“人因工程学”的教学内容除具体专业应用之外,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基本一致,由此具备了组建跨专业的专业课程联合授课团队的基本条件,组建跨专业联合授课教学团队可以优化有限的教学资源,提高高校建设资金使用效率。组建课程团队之后基本理论和具体专业应用可安排给不同的教师来授课,这样做在教师备课和上课上有以下几个优点:(1)由于每个教师只承担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因此授课教师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对自己所承担的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掌握和了解,可以更好的完成课程教学任务;(2)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承担更多的其他课程教学任务,可以为学校节约教学人员;(3)由于课程采用多名教师联合授课,不同背景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丰富和完善了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4)组建教学团队之后,不同专业的授课教师能够有效的对“人因工程学”这么课程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对课程的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对不同行业的具体应用进行交换,可以有效的丰富教学资源。
2.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对于“人因工程学”这门带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课程来说,仅仅依靠课堂理论授课和案例分析,再加上传统的课后作业和课程考试的方式来完成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不充分的。因此对本课程采用了“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课程实验+课程大作业或课程设计+课程考试”的“1+4”教学模式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1)课后作业是对于课程课堂理论知识的一次巩固,通过作业的完成过程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认知程度。(2)课程实验,通过课程实验过程,使得学生验证课程相关理论,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3)课程大作业或课程设计,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去寻找发现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因工程设计的缺陷,然后利用所学的相关课程知识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最终形成一篇论文或者是改进设计,这是对于课程知识的一次应用总结。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着针对性的,能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4)采用理论考试再次对于课程进行总结。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四个环节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于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3.整合实验室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将不同专业的“人因工程学”课程所涉及的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将不同专业的“人因工程”课程的实验资源由教学团队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最终归口到一个人因工程实验室进行规划和管理,这样避免了重复建设问题,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建设经费,建立的实验室比以前分散在各个专业要完善和全面。在实验室器材的购买上,不重复、不浪费。另外,实验室资源整合之后,将多个实验室资源整合到了一个实验室,建立了一个完善的人因工程学实验室,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大幅度减少,让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更加饱满,符合目前学校的高效办学思路。最后,实验室建成之后由于要接待多个专业的实验任务,较之前一个实验室只接待一个专业的实验相比,设备的利用率成倍增加,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4.构建完整的教学资源支撑体系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课程支撑体系,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支撑体系,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网络资源包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案例,同时融入网络讨论、网络答疑和网络留言的功能,让学生能够实时的得到课程的反馈知识,还可以提供一定的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同学学习课程提供帮助。
三结语
实践表明,通过整合教师资源,组建教学团队,建立联合授课模式;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资源和构建完整的教学资源支撑体系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辉,袁昌明,王信群,等。 《安全人机工程》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研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8): 94-95.
[2] 黄辉宇,罗剑英。人机工程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J]。 韶关学院学报,2008(6):120-122.
[3] 汪惠芬,刘婷婷。 “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9):71-75.
[4] 刘建强。 人机工程学在工业工程专业中的作用及教学研究[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90-91.
[5] 闫朝华。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13-116.
[6] 马如宏。人因工程课程教学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6-78.
[7] 祁丽霞,宋连公。 “人因工程学”新教学模式探讨[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63-65.
[8] 孙爱娜。学习型教学团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构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39-40. 《跨专业“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和建设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