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心理品质发展
浅谈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心理品质发展
广西都安县初级中学 韦美静
【摘 要】新课程标准第一次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竞争愈趋激烈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叛逆、厌学、好打架斗殴、与教师作对、逃学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心理品质不过关,他们都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新理念的指引下,通过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来达到对学生心理品质进行引导和影响,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健康发展,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关键词】教学行为 心理品质发展 影响
一、教师不良教学行为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调查研究,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的教学行为。这些不良的行为阻碍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
1.教师单以追求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行为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当前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仍是社会、家长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仍是衡量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优劣的标准。因此教师期望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证实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应试教育不可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关心那些自己心目中优秀的学生;在升学率“指挥棒”的“统治下”,偏向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好的鼓励表扬,对成绩差的学生冷嘲热讽。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成绩差的受责罚更多,对优秀学生给予“适当照顾”。教师的这种教学行为只能使这些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成绩越来越差。受到教师冷落的学生会心理不平衡,觉得世道不公平,厌恨老师,厌恨周围的人与事,产生自卑感和攻击行为,对生活也失去信心,最终可能导致学生偏激、自卑、怯懦等不良品质的形成。而被老师偏爱的学生容易骄傲自大,不融入群体,少关心同学等不利于他们品质发展因素。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消极的情绪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无数的研究表明,压力、愤怒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会伤害人的身心健康,80%的疾病都源于压力和消极情绪。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也会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有时还会遇到更严重的挫折,这些都会导致情绪消沉,心情烦躁。当出现这些消极情绪时,有些教师不是理智地控制,合理地化解,而是把这种消极的情绪带入课堂。有个别教师把心里的怨气发泄在无辜的学生身上,学生成了出气筒。教师的这种情绪化的表现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时的伤害,而且会严重地影响学生长期的甚至一生的健康发展。
3.教师不恰当的教学管理行为影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贝克斯特的研究发现,在一个能体谅他人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会表现出体谅的态度;在一个不为常规和个人偏见所约束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富于创造性;一个厌倦而失望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往往是没有生气和无精打采的。一般来说,师生关系紧张来自于教师不良的教学行为,最有利于学生成长或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管理方式是民主型的,民主型的管理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行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越有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然而现实的状况是,不少的学生认为与教师交往很少有平等、民主、尊重、理解的体验,更多的感受是被压抑、拘束。这显然对学生人格成长不利。有的教师对学生严厉,作风专制,猜疑心重,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比较紧张,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任课教师没有亲近感,产生心理问题的较多。这类学生惧怕进教室,待人接物表现自卑,考试焦虑等,个性强的学生对教师反感,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的教师对学生和气,性格善良,办事民主负责,学生表现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情绪稳定,与教师、同学合作,集体荣誉感强;有的教师不负责任,放任,对自己要求不严,学生表现为随意性强,学生成绩平均分低,两极分化严重。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但他时刻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性格以及心理健康状况。
二、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健康发展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品质健康发展。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就要改变教师的现行教学行为,把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情感、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遇到许多困难、挫折,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具有怎样的品质,就会产生怎样的教学行为,怎样的教学行为就会培养怎样的学生。假如我们教师具有鲜明、独特而又合理的道德意识,心理品质足够硬,就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品质,促进学生心理更好地发展。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在教育教学中,许多事实证明,冷淡、无情、情感上有缺陷的教师往往是不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的。而优秀的教师通常都是充满情感的人。教师用以影响学生的是他们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以及他们对学生的关怀爱护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同时也包括乐观向上的情感,即朝气蓬勃地进行工作和乐观地充满信心地对待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在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教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可能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来。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而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更具创新性和反思性。我们知道,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那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的。只有善于在工作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师要树立起鲜明的是非对错的观念,为达到与学生心理沟通的目的而不断地调整教育教学行为使之更加具体化,不断地对预设的方式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在与学生“谈心”为中心的牵引下,与学生一起分析、查找问题的原因,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
4.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永不自满。最好的教师永远是学生。广泛而丰富的求知兴趣是优秀教师的品质,一个醉心于各种书籍,乐于参加各种有益的教育活动,追求新知识,捕捉新信息的教师,必定是一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的这种强烈的探究兴趣,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学生也会表现出广泛而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执著的追求精神。
展望未来,未来的教育不应该是精英教育,也不应该是群体教育,而应该是人本个体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个体为本进行人格与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素质从而以良好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得到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只有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明书《教师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文 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1999年8月
3.冯华。试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J].学术论坛,2001(3)[4]张建伟。
4.鲁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陈晓瑞,马建华《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06版。 《浅谈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心理品质发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7264.html
广西都安县初级中学 韦美静
【摘 要】新课程标准第一次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竞争愈趋激烈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叛逆、厌学、好打架斗殴、与教师作对、逃学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心理品质不过关,他们都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新理念的指引下,通过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来达到对学生心理品质进行引导和影响,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健康发展,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关键词】教学行为 心理品质发展 影响
一、教师不良教学行为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调查研究,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的教学行为。这些不良的行为阻碍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
1.教师单以追求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行为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当前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仍是社会、家长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仍是衡量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优劣的标准。因此教师期望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证实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应试教育不可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关心那些自己心目中优秀的学生;在升学率“指挥棒”的“统治下”,偏向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好的鼓励表扬,对成绩差的学生冷嘲热讽。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成绩差的受责罚更多,对优秀学生给予“适当照顾”。教师的这种教学行为只能使这些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成绩越来越差。受到教师冷落的学生会心理不平衡,觉得世道不公平,厌恨老师,厌恨周围的人与事,产生自卑感和攻击行为,对生活也失去信心,最终可能导致学生偏激、自卑、怯懦等不良品质的形成。而被老师偏爱的学生容易骄傲自大,不融入群体,少关心同学等不利于他们品质发展因素。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消极的情绪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无数的研究表明,压力、愤怒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会伤害人的身心健康,80%的疾病都源于压力和消极情绪。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也会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有时还会遇到更严重的挫折,这些都会导致情绪消沉,心情烦躁。当出现这些消极情绪时,有些教师不是理智地控制,合理地化解,而是把这种消极的情绪带入课堂。有个别教师把心里的怨气发泄在无辜的学生身上,学生成了出气筒。教师的这种情绪化的表现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时的伤害,而且会严重地影响学生长期的甚至一生的健康发展。
3.教师不恰当的教学管理行为影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贝克斯特的研究发现,在一个能体谅他人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会表现出体谅的态度;在一个不为常规和个人偏见所约束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富于创造性;一个厌倦而失望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往往是没有生气和无精打采的。一般来说,师生关系紧张来自于教师不良的教学行为,最有利于学生成长或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管理方式是民主型的,民主型的管理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行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越有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然而现实的状况是,不少的学生认为与教师交往很少有平等、民主、尊重、理解的体验,更多的感受是被压抑、拘束。这显然对学生人格成长不利。有的教师对学生严厉,作风专制,猜疑心重,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比较紧张,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任课教师没有亲近感,产生心理问题的较多。这类学生惧怕进教室,待人接物表现自卑,考试焦虑等,个性强的学生对教师反感,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的教师对学生和气,性格善良,办事民主负责,学生表现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情绪稳定,与教师、同学合作,集体荣誉感强;有的教师不负责任,放任,对自己要求不严,学生表现为随意性强,学生成绩平均分低,两极分化严重。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但他时刻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性格以及心理健康状况。
二、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健康发展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品质健康发展。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就要改变教师的现行教学行为,把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情感、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遇到许多困难、挫折,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具有怎样的品质,就会产生怎样的教学行为,怎样的教学行为就会培养怎样的学生。假如我们教师具有鲜明、独特而又合理的道德意识,心理品质足够硬,就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品质,促进学生心理更好地发展。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在教育教学中,许多事实证明,冷淡、无情、情感上有缺陷的教师往往是不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的。而优秀的教师通常都是充满情感的人。教师用以影响学生的是他们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以及他们对学生的关怀爱护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同时也包括乐观向上的情感,即朝气蓬勃地进行工作和乐观地充满信心地对待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在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教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可能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来。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而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更具创新性和反思性。我们知道,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那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的。只有善于在工作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师要树立起鲜明的是非对错的观念,为达到与学生心理沟通的目的而不断地调整教育教学行为使之更加具体化,不断地对预设的方式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在与学生“谈心”为中心的牵引下,与学生一起分析、查找问题的原因,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
4.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永不自满。最好的教师永远是学生。广泛而丰富的求知兴趣是优秀教师的品质,一个醉心于各种书籍,乐于参加各种有益的教育活动,追求新知识,捕捉新信息的教师,必定是一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的这种强烈的探究兴趣,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学生也会表现出广泛而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执著的追求精神。
展望未来,未来的教育不应该是精英教育,也不应该是群体教育,而应该是人本个体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个体为本进行人格与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素质从而以良好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得到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只有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明书《教师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文 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1999年8月
3.冯华。试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J].学术论坛,2001(3)[4]张建伟。
4.鲁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陈晓瑞,马建华《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06版。 《浅谈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心理品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