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
张鸿 (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认为改革要遵循教学规律避免主观随意性,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对于改革成败至关重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反思
2005 年全国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各省各校结合自身的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尝试,形成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长官意志明显,违背教学规律;只重改革形式而忽略了内容;价值取向不明导致教学目的性不强等。作为一线教师,亲历了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总结,深感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改革要遵循教学规律,避免主观随意性
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它制约着教育教学活动。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但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否则必将受到规律的无情惩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不例外,它同样要受教学规律的约束,任何人都不可能凌驾于规律之上,只能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通过教师借助一定教学手段,采用不同方式将知识传输给学生,从而锻炼技能、启迪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特殊性在于改造者和被改造的对象都是人。每个人都有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教学的环境、教师、学生及讲授内容四个方面的状况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将其要素有机结合,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一)我们要明确何为大学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它所说的“大学之道”,实际上是指为学与为人之最高目标境界,反映了中国古代为教、为学、为人的“大学”理念,显示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今天的大学之道,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之道,在明德崇学,在亲民新民,在多元卓越,在止于至善”。
我们心中理想的大学应该是:由向往、追求理性的人相聚在一起,这些人具有理性的激情和理性的态度,敢于面向事物本身,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有其遵循的道德准则,负载着道德理想、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的重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文化品位、独立的品格和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着眼未来,自强不息,努力达到“止于至善”的崇高境界。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用、功利等观念不断侵入校园,浸入师生的心田,并不断塑造着大学的办学目标。但不论何种境况,在生产、传播知识的同时,大学始终要遵循道德准则,负载道德理想,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
承担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塑造理想人格的主要力量是大学的教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是其主要渠道。
(二)我们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重任。2005 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有机联系的科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六门课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但是,各门课程独立成学,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和个性,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通过其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实践证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帮助人们预测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从而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此门课程理论性强,逻辑分析严密,需要老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将抽象的命题讲清讲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通过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经验总结,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使学生对党的政策理解、支持并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去执行。这两门课侧重于历史及对历史的分析,教师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线索、来龙去脉了如指掌,这样才能透过纷杂的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和线索,从而发现历史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加深对党的政策的认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三)我们要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年轻一代,学历高,科研成果多且级别高,他们有自己的专长和研究方向,工作热情高,干劲大,有胆量,有抱负,而且长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通过学习和研究已经内化到自己心灵深处,他们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形成了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各有所专,研究各有所长。在当今社会信仰出现危机的状况下仍能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并想方设法把知识和信念传递给学生实属难能可贵。但他们也有困惑和畏难,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在实用主义盛行下,在金钱权力至上下,该如何感染和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起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我们要了解当今的大学生们
当今的大学生,思想开放,独立意识强,自我观念强;他们热情奔放,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他们接受新事物快,不固步自封;他们桀骜不驯,特立独行;他们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不盲目崇拜,敢于向权威挑战;他们有远大的理想,能紧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同时,他们也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在激烈的竞争中困惑,面对时代的潮流,他们有时茫然无措。
二、改革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决定和支配着主体的价值选择。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其教学价值取向可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和价值选择。它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策略的选择,对学生品德素质和政治素养的养成和评价起着决定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究竟是什么教育?是知识教育还是信仰教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改革的成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作为一门课程设置而存在的,说明它与其他课程一样,首先应该是知识教育。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必要的知识视野和知识底蕴,并有能运用知识去理解、解释周围事物的能力时,他才能完成向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转变,从而把思想觉悟统一到社会主导价值取向上来。因此抽象展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下去。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知识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思想政治素养教育,所谓知识教育就是思想政治素养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之所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列,在于其所具有特殊性上,因为它还承担着信仰教育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大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的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健全人格,那么我们的大学教育就是失败的,至少是充满危机和风险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知识教育也是信仰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把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偏废,从知识教育层面上升到信仰教育层面。
三、改革要内容大于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它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就起严重的阻碍作用。
教学活动同样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来说,教学活动的主客体、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环境及教学设备等要素构成了活动的内容,而如何使各要素有机贯通,怎样表现和发挥各要素的作用,以达到对学生传授知识、锻炼技能、启迪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是活动的形式。
在现实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优化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形式,使形式能跟上内容的要求。例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们加大了实践环节的分量,让学生更多地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体会社会的发展,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强了参与意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上,摒弃原来满堂灌的做法,让学生参与教学,展开讨论、辩论,通过启发和引导,自己来解决问题。并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音形结合,使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丰富多彩起来。切忌改革只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做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从而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意义世界,促进学生人性能力的提高和生命的和谐。总之,真正有效的思想政治义理论教育实现了理论魅力武装人、价值追求感召人、实践体验锻炼人的完美结合。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7435.html
张鸿 (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认为改革要遵循教学规律避免主观随意性,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对于改革成败至关重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反思
2005 年全国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各省各校结合自身的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尝试,形成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长官意志明显,违背教学规律;只重改革形式而忽略了内容;价值取向不明导致教学目的性不强等。作为一线教师,亲历了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总结,深感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改革要遵循教学规律,避免主观随意性
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它制约着教育教学活动。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但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否则必将受到规律的无情惩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不例外,它同样要受教学规律的约束,任何人都不可能凌驾于规律之上,只能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通过教师借助一定教学手段,采用不同方式将知识传输给学生,从而锻炼技能、启迪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特殊性在于改造者和被改造的对象都是人。每个人都有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教学的环境、教师、学生及讲授内容四个方面的状况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将其要素有机结合,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一)我们要明确何为大学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它所说的“大学之道”,实际上是指为学与为人之最高目标境界,反映了中国古代为教、为学、为人的“大学”理念,显示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今天的大学之道,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之道,在明德崇学,在亲民新民,在多元卓越,在止于至善”。
我们心中理想的大学应该是:由向往、追求理性的人相聚在一起,这些人具有理性的激情和理性的态度,敢于面向事物本身,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有其遵循的道德准则,负载着道德理想、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的重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文化品位、独立的品格和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着眼未来,自强不息,努力达到“止于至善”的崇高境界。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用、功利等观念不断侵入校园,浸入师生的心田,并不断塑造着大学的办学目标。但不论何种境况,在生产、传播知识的同时,大学始终要遵循道德准则,负载道德理想,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
承担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塑造理想人格的主要力量是大学的教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是其主要渠道。
(二)我们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重任。2005 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有机联系的科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六门课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但是,各门课程独立成学,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和个性,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通过其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实践证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帮助人们预测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从而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此门课程理论性强,逻辑分析严密,需要老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将抽象的命题讲清讲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通过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经验总结,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使学生对党的政策理解、支持并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去执行。这两门课侧重于历史及对历史的分析,教师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线索、来龙去脉了如指掌,这样才能透过纷杂的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和线索,从而发现历史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加深对党的政策的认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三)我们要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年轻一代,学历高,科研成果多且级别高,他们有自己的专长和研究方向,工作热情高,干劲大,有胆量,有抱负,而且长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通过学习和研究已经内化到自己心灵深处,他们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形成了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各有所专,研究各有所长。在当今社会信仰出现危机的状况下仍能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并想方设法把知识和信念传递给学生实属难能可贵。但他们也有困惑和畏难,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在实用主义盛行下,在金钱权力至上下,该如何感染和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起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我们要了解当今的大学生们
当今的大学生,思想开放,独立意识强,自我观念强;他们热情奔放,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他们接受新事物快,不固步自封;他们桀骜不驯,特立独行;他们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不盲目崇拜,敢于向权威挑战;他们有远大的理想,能紧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同时,他们也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在激烈的竞争中困惑,面对时代的潮流,他们有时茫然无措。
二、改革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决定和支配着主体的价值选择。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其教学价值取向可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和价值选择。它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策略的选择,对学生品德素质和政治素养的养成和评价起着决定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究竟是什么教育?是知识教育还是信仰教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改革的成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作为一门课程设置而存在的,说明它与其他课程一样,首先应该是知识教育。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必要的知识视野和知识底蕴,并有能运用知识去理解、解释周围事物的能力时,他才能完成向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转变,从而把思想觉悟统一到社会主导价值取向上来。因此抽象展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下去。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知识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思想政治素养教育,所谓知识教育就是思想政治素养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之所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列,在于其所具有特殊性上,因为它还承担着信仰教育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大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的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健全人格,那么我们的大学教育就是失败的,至少是充满危机和风险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知识教育也是信仰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把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偏废,从知识教育层面上升到信仰教育层面。
三、改革要内容大于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它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就起严重的阻碍作用。
教学活动同样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来说,教学活动的主客体、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环境及教学设备等要素构成了活动的内容,而如何使各要素有机贯通,怎样表现和发挥各要素的作用,以达到对学生传授知识、锻炼技能、启迪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是活动的形式。
在现实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优化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形式,使形式能跟上内容的要求。例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们加大了实践环节的分量,让学生更多地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体会社会的发展,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强了参与意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上,摒弃原来满堂灌的做法,让学生参与教学,展开讨论、辩论,通过启发和引导,自己来解决问题。并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音形结合,使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丰富多彩起来。切忌改革只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做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从而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意义世界,促进学生人性能力的提高和生命的和谐。总之,真正有效的思想政治义理论教育实现了理论魅力武装人、价值追求感召人、实践体验锻炼人的完美结合。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