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赏识教育的论文
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学生的 转化初探
文/刘园园
摘 要: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又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对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转化“问题学生”上有其独到之处。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对赏识教育对问题学生转化的功能、途径、运用原则做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大家更好地实践赏识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赏识教育;问题学生;实事求是
用赞美来教育学生。这和我们传统教育的“严师出高徒”是完全不一致的,这使我联想到了我的课堂上的“问题学生”,这些学生对信息课毫无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完成课堂练习,睡觉,走神,更有甚者打扰其他同学,对老师的耐心教导置若罔闻,任凭老师“磨破了嘴,操碎了心”,软硬兼施,“恩威并重”,依然是我行我素,一副很无所谓的样子,让很多老师都束手无策,因此转化“问题学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问题学生“问题”在哪里
对问题学生这个概念是很难下定义的,我们应该从德、智、体、美等方面来理解和看待,它是衡量学校教育工作与学生的重要尺度和依据。国务院在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对问题学生做出一个初步的定义:问题学生是指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差或者某些方面相当差的学生。从外延方面看,可以包括形态、生理、心理、品德等水平的差异。比如,有些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水平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偏差正常的学生,在他的行为、语言等方面就让老师头疼,令同学不屑。在传统方法对这些问题生已经不起作用时,赏识教育是怎样的呢?
二、何为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起源于日本著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他发现日本教育出了大问题:小时候,孩子们的眼睛是亮晶晶的,可上学后,就慢慢地变得黯淡无光。他说,日本的教育已经把学习由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异化成了人世间最大的痛苦。铃木深入地发现,在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父母的心态最好,家中总是充满了欢乐。因为父母总是用最得意、最欣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也就是这种欣赏、夸奖、鼓励,使每个孩子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掌握了口语这种很难的语言形式。铃木由此得到启示,他想:这能不能用于孩子的小提琴教育?能不能把它用于孩子成长的其他阶段?铃木一经运用,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日本培养出了一大批与童年莫扎特相媲美的小提琴神童。
三、赏识的注意事项
1.实事求是
既不滥用赏识,又不吝啬赏识,更不能错误地把学生的特点当缺点;夸奖要适度,对于其良好表现,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不能事不分大小,都做过度的夸奖。因为不切实际的过度夸奖,容易造成虚荣心的过度膨胀,效果适得其反。
2.全面对待
在赏识教育中,并不排斥批评。教师既要充分发掘“闪光点”,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分清荣辱。(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只是赏识和批评的侧重点不能倒置,赏识要讲究方法,批评应考虑艺术。这样,才能使问题生及时得到鼓励,又能知道自己行为的缺点,更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总之,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和老师!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老师、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良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老师更多地看中学生的一次成绩,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在大力推广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的信心,已是大势所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条著名的教育原则:“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抬起头来做人。”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让我们行动起来,赏识学生,给学生的心灵一片蓝天,鼓励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让我们的课堂上永远没有问题学生,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走向未来,迎接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周弘。翘起你的大拇指。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
[2]刘秋菊。一种富有魅力的教育:赏识教育。科学教育,2008(02)。
[3]赖举梅。浅谈赏识教育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运用。龙岩学院学报,2006(06)。
[4]刘天骄。论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 《关于赏识教育的论文》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7481.html
文/刘园园
摘 要: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又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对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转化“问题学生”上有其独到之处。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对赏识教育对问题学生转化的功能、途径、运用原则做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大家更好地实践赏识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赏识教育;问题学生;实事求是
用赞美来教育学生。这和我们传统教育的“严师出高徒”是完全不一致的,这使我联想到了我的课堂上的“问题学生”,这些学生对信息课毫无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完成课堂练习,睡觉,走神,更有甚者打扰其他同学,对老师的耐心教导置若罔闻,任凭老师“磨破了嘴,操碎了心”,软硬兼施,“恩威并重”,依然是我行我素,一副很无所谓的样子,让很多老师都束手无策,因此转化“问题学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问题学生“问题”在哪里
对问题学生这个概念是很难下定义的,我们应该从德、智、体、美等方面来理解和看待,它是衡量学校教育工作与学生的重要尺度和依据。国务院在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对问题学生做出一个初步的定义:问题学生是指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差或者某些方面相当差的学生。从外延方面看,可以包括形态、生理、心理、品德等水平的差异。比如,有些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水平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偏差正常的学生,在他的行为、语言等方面就让老师头疼,令同学不屑。在传统方法对这些问题生已经不起作用时,赏识教育是怎样的呢?
二、何为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起源于日本著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他发现日本教育出了大问题:小时候,孩子们的眼睛是亮晶晶的,可上学后,就慢慢地变得黯淡无光。他说,日本的教育已经把学习由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异化成了人世间最大的痛苦。铃木深入地发现,在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父母的心态最好,家中总是充满了欢乐。因为父母总是用最得意、最欣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也就是这种欣赏、夸奖、鼓励,使每个孩子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掌握了口语这种很难的语言形式。铃木由此得到启示,他想:这能不能用于孩子的小提琴教育?能不能把它用于孩子成长的其他阶段?铃木一经运用,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日本培养出了一大批与童年莫扎特相媲美的小提琴神童。
三、赏识的注意事项
1.实事求是
既不滥用赏识,又不吝啬赏识,更不能错误地把学生的特点当缺点;夸奖要适度,对于其良好表现,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不能事不分大小,都做过度的夸奖。因为不切实际的过度夸奖,容易造成虚荣心的过度膨胀,效果适得其反。
2.全面对待
在赏识教育中,并不排斥批评。教师既要充分发掘“闪光点”,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分清荣辱。(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只是赏识和批评的侧重点不能倒置,赏识要讲究方法,批评应考虑艺术。这样,才能使问题生及时得到鼓励,又能知道自己行为的缺点,更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总之,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和老师!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老师、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良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老师更多地看中学生的一次成绩,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在大力推广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的信心,已是大势所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条著名的教育原则:“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抬起头来做人。”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让我们行动起来,赏识学生,给学生的心灵一片蓝天,鼓励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让我们的课堂上永远没有问题学生,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走向未来,迎接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周弘。翘起你的大拇指。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
[2]刘秋菊。一种富有魅力的教育:赏识教育。科学教育,2008(02)。
[3]赖举梅。浅谈赏识教育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运用。龙岩学院学报,2006(06)。
[4]刘天骄。论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 《关于赏识教育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