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正文

止观学说中的实践哲学意义——兼论佛学现代化


、绿色是波长3600@②的电磁辐射……顽固的常识概念使我们难于承认,描述中的这些东西是属于测量和测量语言的。树的确如此,是头脑中的图像在排斥着例外。

为什么说三千在一念心不是一种理想境而是一种实践呢?用维特根斯坦的概念来说,俗谛就在生活形式之中,同时就是世界的界限,想要超越界限,就会导向虚幻的“本质”和虚无。印度文化的反思传统在此意义上将实践导向了人自身,而非引向“客体”。如果人的思量分别中出现了矛盾,那是人制造了这些矛盾,而非客体的内在规定性给出了矛盾。于是实际的精神过程不是在概念世界中寻找关系,而是摆脱和穿透这些关系。

关于信仰的实践和哲学,克尔凯郭尔写道:“在信仰的位置上放入另外的东西并污蔑信仰,那是哲学的不诚实。哲学不能也不应该给出信仰,但它必须理解它自身……”(7)我们没有理由说,智yǐ@①学说中的“实相”、“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等思想是在构筑一个超越的、绝对抽象的理想之境,我们倒是可以看出,作为思之实践,它从未离开现实。“观”的修习首先是一种穿透和洞察,它构成了思维自身的运动,在现象中穿行。我们试以对“一念三千”的时间性问题作一些分析,来进一步说明“观”的实践性。

很多论者认为“一念三千”中的“一念”不具有时间性,以此作为“一念三千”是超时空的理想境之论据。但这里首先需要辨析的是何谓时间性。我们通常所指的时间及其性质,是从计时仪器的行为中提取出来的,计时仪器的用法包含了一个假定,即时间是一维的和均匀的,对此,我们除了将它想象成一根无限延伸的直线外别无其它。直线是空间属性的一种抽象,所以通常所指的时间,是空间化、几何化的。在这个图像中,“一念”很容易被当作是直线上无数个点中的一点,这显然与一念即具一切法、一切实相的一念相冲突。但应该注意到,这种冲突主要来自于我们习惯了的空间化思维,这种思维其实并未触及时间性。柏格森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他在论及空间化的时间时说:

……从众多性这一方面去看,绵延就会分解成一堆瞬间的灰尘……如果我换一个方面去考察那个把这些瞬间结合起来的统一性……我越是深究这个统一性的本质,这个统一性在我眼里也就越成为运动者的一种基质,成为时间的某种非时间性的本质,成为我称之为永恒的那种东西——一种死亡的永恒……。(8)

上面所说的“众多性”,实则指基于日常空间图像的那种众多事物的并列,这样一来,时间成了众多瞬间的并列,其中任何一个瞬间都无法包含实在。而所谓的“统一性”则是指抽掉了事物运动的一种抽象的无限,这就指明了日常时间观的非时间性。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时间观中,事物的存在性和不断运动变化的原因并不包容在事物自身之中,世界总不是自足的。因此,时间性的丢失,也就是存在性的丢失。而“一念三千”说却反而包含了对真正时间性的表达:

此三千在一念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一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则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9)

“纵”与“横”是两类不同的非时间性的抽象。而共同点则是在某种图像中分隔出心与万物。

柏格森认为,正是当我们把时间视为无限多个瞬间的质的重复时,我们丢失了时间性。而在真正的时间性中,各个瞬间和所包含的状态是相互渗透的。

……当我正在感受它们的时候,它们是由一种共同的生命紧紧地结合着、深深地鼓动着的,我根本无法说这一个到哪里为止,那一个从哪里开头。事实上它们中间的任何一个都是无始无终的,全部是互相渗透、打成一片的。(10)

柏格森的学说在西方被认为是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倾向,这相当于否认它具有实践性。这种否认是有道理的。西方的以及现代的思维方式总是将事物剥离为某种空间形式,因此这种认知与不能剥离为空间形式的“互渗”、“圆融”、“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等观念本性地不相容。或者说,把事物在空间形式中剥离,将导致把没有空间形式的东西当成了“无”(不存在),于是,对这种“无”的谈论就成了神秘主义,从而本性地无法触及智yǐ@①所说的“不可思议境”,所以几乎可以说,“不可思议境”就是没有空间形式。由于缺失了止观双修那样的实践体系,柏格森将对存在性和时间性的把握归之于直觉,这已是思想的句号,却不是实践的起点。

佛学则从未将事物的空间形式当成事物本身,它有着与这种认识论根本不同的一整部历史和内部环境。“一念”的非时间性是我们从自己的逻辑约定中反观出来的。而止观修习则首先要穿透这张反观的网,使思维运动与世界的存在性和运动构成一个自足的、自由的整体。在其中,丰富而具体的时间性不是从概念上找回,而是在运动中体观出来。



对止观学说的实践性的初步思考,使我们意识到佛学现代化的问题中,包含着极为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们一方面不能浪漫地想象它昔日的实践形式和环境,同时又不能以现代意识去消解它独特的实践性。幸而到了20世纪,人们日益认识到,人类文化并非是单一的。虽然社会的后来的发展,主要选择了近现代的哲学和科学文化,但生存的统一性和文化的丰富性并未完全被掩盖。只是,古老传统中的精华需要进入现代语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几个为数很少的可能的点上进行探索,同时认真吸取古老传统中思维运动的力量,去穿透和洞察,去摆脱习俗中的种种预设、构造和偏见。

注:

(1)僧肇:《维摩诘经论》卷五。
(2)智yǐ@①:《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
(3)宝静:《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进述》。
(4)同(2)卷下。
(5)同(3)。
(6)智yǐ@①:《六妙法门》第一。
(7)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第10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8)引自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第144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
(9)智yǐ@①:《摩诃止观》卷五上。
(10)同(8),第138页。

〔责任编辑 庄道鹤〕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岂加页
@②原字为A上加·

《止观学说中的实践哲学意义——兼论佛学现代化(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074.html

  • 上一篇范文: 论宗密的方法论模式
  • 下一篇范文: 20世纪欧美的佛教研究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社会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