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研究中方法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思想战线》2001年第三期
究。
各类非实证范式(另类范式)使社会工作的研究显得丰富多彩。
各种非实证范式都强调解释中的理解。后实证范式强调知者对被知者可以进行“客观的”了解;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提出“投入理解”的概念“即研究者站到被研究者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理解行为者的内在动机,主观地判断影响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④到了社会定义范式、批判范式和建构范式更强调“投入理解”,互为主体,理解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⑤。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阐释人类学大师克利福德.吉尔兹强调“在解释之上的理解”“吉尔兹认为在阐释中不可能重铸别人的精神世界或经历别人的经历,而只能通过别人在构筑其世界和阐释现实时所用的概念和符号去理解他们。”⑥ 在金碧社区的研究中我们非常注重对“地方性知识”(当地人的知识)的创造性阐释和双向理解,非常注重本地人的话语和感受。
金碧社区一名戒吸学员曾真诚地对笔者说:
从第一期活动起我就参加了,今天是第100期活动我还是坐在这里。说实话我曾经也有不想来的念头,为什么坚持下去了呢?因为这里给了我一个期盼,我们来这 里能够真正 找到自己,因为在这里能够找到我做人的尊严,从这里走出去我们可以昂起头、挺起胸,走在人群中我们不需要躲躲闪闪,贼头贼脑,我们可以很得体、很体面的站在别人面前,有一种人的尊严的回归。在吸毒的那段日子里,自己真的像魔鬼一样,一天就会昏昏欲睡,觉得自己和行尸走肉没有区别,每天只是挖空心思吸一口。我来到这里感到比在自己家里都心胸开阔。很多人是和父母一起来这里的,但他们的真心话是不愿意对自己父母讲的,在这里我们就愿意对陈大姐、李伯伯说。我觉得人一旦遇到困难不说出来太难受了,得不到信任,我就受不了,像我自尊心特别强,只要别人信任我,哪怕一点点,我都会很欣慰的。所以我喜欢到这里来,我来到这个“家里”可以从李伯伯他们那里找到自我,找到我的兄弟姐妹。这个“家”的含义在我的想象中太深刻了。我自己的家就似乎只是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而在这个“家”里自己身心舒畅、人格得到尊重。这就是我心灵深处的感受,所以,我把这里称为“家”。①
通过批判阐释建立共识真理论(哈贝马斯语)这也是非实证范式的一个显著特点。社会科学没有永恒的真理,所谓的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地方性的。哈贝马斯“共识真理论和相应真理论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前者认为语句的真假值并非建基于人对外在世界的纯感官触觉的客观性上,也不存在不同演绎的基本现象。任何对外在世界的了解都必然涉及了解者的演绎,而语句的真假值是由参与讨论者在没有内外制约之下而达的共识(consensus)来决定。”③我们通过在金碧社区对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理解,在批判阐释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共识真理观——金碧模式实质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家族式的至爱亲情的“仁爱”精神。”
价值介入是非实证范式讨论的核心问题。
人们对于“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实证主义者主张在社会研究中仿效自然科学的“价值中立”原则,认为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判断好坏与善恶,而只在于判断真假或是否,因此研究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排除个人的价值观和主观偏好。而人文主义者则反对“价值中立”的原则,认为社会研究应当像人文学科那样为人类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观。④
非实证论关于“价值介入的论点在一定程度上建基于韦伯的‘价值相关性’原则……价值相关所涉及的价值系统,通常不是指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而是指所属社群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阮新邦《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韦伯认为研究者在选题时应该“价值介入”而研究过程则“价值无涉”。
20世纪的诠释学者,特别是伽达默尔(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的哲学阐释学提出了“双向理解”和“视域融合”的思想支持了哈贝马斯(本世纪德国最著名的哲学、社会学家)“批判理论所倡议的强烈价值介入论”——“研究者必然会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阮新邦《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这相对韦伯的价值介入已经完全不同了。
作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必然涉及“应当如何”的主观愿望,而服务对象也会有自己的态度,所以工作者面对服务对象时,必然有两种价值判断:一是试图把自己的判断强加给案主,这很可能引起价值冲突;二是先处境化地“双向理解”,然后通过沟通达成共识,这是最理想的价值介入状态。
价值的介入必然涉及到特定的文化背景。我们在金碧社区的研究中发现在“家庭般温暖”的社区环境中,有时也存在工作者对学员的价值操纵(家长作风),缺乏平等意识、学员自决和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我们试图在社区的特定文化背景中反思价值观的整合。
因此,对价值观和文化的警惕是我们每一个社会工作者(也是研究者)的首要责任。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实证范式与另类范式从总体而言有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一是量的研究方法,二是质的研究方法。关于这两种方法的关系笔者非常同意陈向明先生的观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与其说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方法,不如说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们相互之间有许多相辅相成之处”①。在实证范式中主要是计量研究方法,但并不排除质的方法;在另类范式中主要是质的研究方法,但并不排除计量方法的使用。根据本文前两部分的论述,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研究中除宏观政策研究和回应政府方面可能采取实证的计量研究方法外,实务层面的研究大多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在众多质的研究具体方法中文化人类学(民族志)的“深层描述”、过程中“扎根理论”方法和后现代思潮下的“行动研究”对社会工作研究最有深远意义。
民族志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情地、情境化描述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Peacock,1986)。我们对金碧社区的研究通过处境化的深层理解,详细描述戒吸学员的感受、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等(参见前一部分学员的话语和感受),以便掌握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最终找到适合金碧社区实际的情况的矫治方法。
在质的研究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建构理论的方法是1967年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的“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风格,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
金碧社区研究中“扎根理论”的具体运用:
第一步:一个真实的金碧社区—— 居委会、戒吸班、吸毒学员、政府官员、规章制度等。
第二步:多样的观察方式——与学员和工作人员交谈、观察和个案记录、录音等,对工作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
第三步:形成低层理论——被称为社区“禁吸帮教五心”工程的金碧模式。
第四步:提升的理论——把爱心、真心变成对学员的尊重;把耐心、信心变成对学员价值的肯定;把心换心变成双方的一种平等意识,一种同理的态度。
最后,让我们关注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20世纪30、4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等首先提出的,70年代后逐步流行。行动研究在今天对社会活动具有极为独特的价值,因为行动研究目的是改进行动的质量;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合作;注重参与和对实际行动的反思。
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积极参与到中国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去,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所以社会工作研究应该关注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社区行动等。行动研究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金碧社区的研究,我们首先与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戒吸学员等共同组成行动研究小组,通过双向理解和沟通进行评估,制订行动计划,再根据计划具体介入,从实践中提升并发展理论(经验型的)。第二阶段是把发 《社会工作研究中方法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思想战线》2001年第三期(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078.html
各类非实证范式(另类范式)使社会工作的研究显得丰富多彩。
各种非实证范式都强调解释中的理解。后实证范式强调知者对被知者可以进行“客观的”了解;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提出“投入理解”的概念“即研究者站到被研究者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理解行为者的内在动机,主观地判断影响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④到了社会定义范式、批判范式和建构范式更强调“投入理解”,互为主体,理解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⑤。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阐释人类学大师克利福德.吉尔兹强调“在解释之上的理解”“吉尔兹认为在阐释中不可能重铸别人的精神世界或经历别人的经历,而只能通过别人在构筑其世界和阐释现实时所用的概念和符号去理解他们。”⑥ 在金碧社区的研究中我们非常注重对“地方性知识”(当地人的知识)的创造性阐释和双向理解,非常注重本地人的话语和感受。
金碧社区一名戒吸学员曾真诚地对笔者说:
从第一期活动起我就参加了,今天是第100期活动我还是坐在这里。说实话我曾经也有不想来的念头,为什么坚持下去了呢?因为这里给了我一个期盼,我们来这 里能够真正 找到自己,因为在这里能够找到我做人的尊严,从这里走出去我们可以昂起头、挺起胸,走在人群中我们不需要躲躲闪闪,贼头贼脑,我们可以很得体、很体面的站在别人面前,有一种人的尊严的回归。在吸毒的那段日子里,自己真的像魔鬼一样,一天就会昏昏欲睡,觉得自己和行尸走肉没有区别,每天只是挖空心思吸一口。我来到这里感到比在自己家里都心胸开阔。很多人是和父母一起来这里的,但他们的真心话是不愿意对自己父母讲的,在这里我们就愿意对陈大姐、李伯伯说。我觉得人一旦遇到困难不说出来太难受了,得不到信任,我就受不了,像我自尊心特别强,只要别人信任我,哪怕一点点,我都会很欣慰的。所以我喜欢到这里来,我来到这个“家里”可以从李伯伯他们那里找到自我,找到我的兄弟姐妹。这个“家”的含义在我的想象中太深刻了。我自己的家就似乎只是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而在这个“家”里自己身心舒畅、人格得到尊重。这就是我心灵深处的感受,所以,我把这里称为“家”。①
通过批判阐释建立共识真理论(哈贝马斯语)这也是非实证范式的一个显著特点。社会科学没有永恒的真理,所谓的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地方性的。哈贝马斯“共识真理论和相应真理论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前者认为语句的真假值并非建基于人对外在世界的纯感官触觉的客观性上,也不存在不同演绎的基本现象。任何对外在世界的了解都必然涉及了解者的演绎,而语句的真假值是由参与讨论者在没有内外制约之下而达的共识(consensus)来决定。”③我们通过在金碧社区对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理解,在批判阐释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共识真理观——金碧模式实质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家族式的至爱亲情的“仁爱”精神。”
价值介入是非实证范式讨论的核心问题。
人们对于“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实证主义者主张在社会研究中仿效自然科学的“价值中立”原则,认为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判断好坏与善恶,而只在于判断真假或是否,因此研究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排除个人的价值观和主观偏好。而人文主义者则反对“价值中立”的原则,认为社会研究应当像人文学科那样为人类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观。④
非实证论关于“价值介入的论点在一定程度上建基于韦伯的‘价值相关性’原则……价值相关所涉及的价值系统,通常不是指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而是指所属社群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阮新邦《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韦伯认为研究者在选题时应该“价值介入”而研究过程则“价值无涉”。
20世纪的诠释学者,特别是伽达默尔(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的哲学阐释学提出了“双向理解”和“视域融合”的思想支持了哈贝马斯(本世纪德国最著名的哲学、社会学家)“批判理论所倡议的强烈价值介入论”——“研究者必然会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阮新邦《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这相对韦伯的价值介入已经完全不同了。
作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必然涉及“应当如何”的主观愿望,而服务对象也会有自己的态度,所以工作者面对服务对象时,必然有两种价值判断:一是试图把自己的判断强加给案主,这很可能引起价值冲突;二是先处境化地“双向理解”,然后通过沟通达成共识,这是最理想的价值介入状态。
价值的介入必然涉及到特定的文化背景。我们在金碧社区的研究中发现在“家庭般温暖”的社区环境中,有时也存在工作者对学员的价值操纵(家长作风),缺乏平等意识、学员自决和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我们试图在社区的特定文化背景中反思价值观的整合。
因此,对价值观和文化的警惕是我们每一个社会工作者(也是研究者)的首要责任。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实证范式与另类范式从总体而言有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一是量的研究方法,二是质的研究方法。关于这两种方法的关系笔者非常同意陈向明先生的观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与其说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方法,不如说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们相互之间有许多相辅相成之处”①。在实证范式中主要是计量研究方法,但并不排除质的方法;在另类范式中主要是质的研究方法,但并不排除计量方法的使用。根据本文前两部分的论述,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研究中除宏观政策研究和回应政府方面可能采取实证的计量研究方法外,实务层面的研究大多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在众多质的研究具体方法中文化人类学(民族志)的“深层描述”、过程中“扎根理论”方法和后现代思潮下的“行动研究”对社会工作研究最有深远意义。
民族志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情地、情境化描述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Peacock,1986)。我们对金碧社区的研究通过处境化的深层理解,详细描述戒吸学员的感受、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等(参见前一部分学员的话语和感受),以便掌握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最终找到适合金碧社区实际的情况的矫治方法。
在质的研究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建构理论的方法是1967年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的“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风格,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
升到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②
金碧社区研究中“扎根理论”的具体运用:
第一步:一个真实的金碧社区—— 居委会、戒吸班、吸毒学员、政府官员、规章制度等。
第二步:多样的观察方式——与学员和工作人员交谈、观察和个案记录、录音等,对工作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
第三步:形成低层理论——被称为社区“禁吸帮教五心”工程的金碧模式。
第四步:提升的理论——把爱心、真心变成对学员的尊重;把耐心、信心变成对学员价值的肯定;把心换心变成双方的一种平等意识,一种同理的态度。
最后,让我们关注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20世纪30、4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等首先提出的,70年代后逐步流行。行动研究在今天对社会活动具有极为独特的价值,因为行动研究目的是改进行动的质量;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合作;注重参与和对实际行动的反思。
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积极参与到中国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去,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所以社会工作研究应该关注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社区行动等。行动研究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金碧社区的研究,我们首先与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戒吸学员等共同组成行动研究小组,通过双向理解和沟通进行评估,制订行动计划,再根据计划具体介入,从实践中提升并发展理论(经验型的)。第二阶段是把发 《社会工作研究中方法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思想战线》2001年第三期(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