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正文

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


版权管理没有协调,有许多美国出版商就靠不付稿酬盗印英国小说来赚取超额利润,这使美国作家难以让著作出版还能获得合法报酬,他们转而以写作短篇小说到报刊发表的方式来从事创作。⑶从这些事例来看,作家在书房里的写作与社会息息相关,这不只是说他的写作题材源于实际的生活,还在于它的写作的旨趣、数量等也与社会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文学传播只是在发生学意义上晚于创作,而在现实的文学体制中,文学如何传播却要先在地影响作者写作时的情形。在当代文化中,文学传播有着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
 
    从文学传播的具体方式来看,自从出版业作为一项产业或政府资助的产业以来,文学写作的成果是以正式出版作为标志,它以书籍、报刊等出版物的形式正式发表。可自从影视制作脐身于大众传媒以来,影视传播成了传媒的新宠,它集声、光、乐、影为一体,使信息显得生动而多彩。在影视的故事中,它往往要将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本,再用于摄制和播出。这本来可说只是各种传媒之间的信息再加工问题,可由于影视艺术的巨大影响力,往往是改编之作能使名气很大但与大众文化消闲相距较远的经典之作重新走红,如 80年代电视剧《红楼梦》的播放,使书店中该书的年销量猛增数十万套;它也能使确有阅读价值但影响不大的新作一夜成名.如电视剧《孽债》是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早先印制了几万册.但销售势头滞缓,可当电视剧播放之后,不单原印数售馨,出版社又加印20万册也未积压。在这种情形下作者的创作当然要争取出版,但创作的目标似乎已盯在了影视改编上,文字的发表只不过是为影视改编作铺垫。人们衡量一个作家是否有影响,也不只是看它文字的作品,也要以他影视改编之作的状况作为重要参照。
再从当代文学传播的文化环境来看。文化的本性是要求体现出作者的创造性追求,也要满足读者的多样化的审美趣味,因此文学创作很难用一种划一的标准来说。然而,这种多样性只是相对于定于一尊的状况来说才有意义。在当代,信息爆炸体现在所有的文化领域,对于文学而言,即使是一个勤奋的批评家,也难以做到哪怕是粗略地浏览新近问世作品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在浩若烟海的文学新作中读到某一篇,则是带有偶然性的,读者阅读的心理空间受制手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容量。与此同时,由于信息传播已进人了电子时代,某一作品一旦走红,可以瞬间在大众传媒上作出介绍,马上覆盖到信息传播的各个方面,得到公众的普遍瞩目,于是就可能有信息上的“马太效应”:越是杰出的作品就越有知名度,越是有暇砒的作品就越乏人问津,作品水平之间的毫厘之差,在传播中被放大为天渊之别。世界上的职业篮球运动员不少,而且近几十年来人数还有增长,但由于电视的播放效果,人们对美国NBA联赛的熟悉程度。可能高于自家门前的某一球队,而该球队在几十年前本是当地人家喻户晓的;对于美国NBA球赛,人们又是将主要视线集中到乔丹等顶尖人物身上。同样道理,人们对文学中的诺贝尔奖等世界级权威奖项的作家及其作品看好,其他人只能处在陪衬肌作为人奖者产生基础的位置,胜者获得全部,败者一元所有。在这里,百花争艳是被鼓励的,但花中之王才可享有成功者的美誉。这一情形对于作者创作的反馈效果,是使创作本身成为一种竟争,与文学活动中那种自由心态有着牴牾。
 
    以上,粗略地从文学创作的准备、创作洁动本身以及文学传播的方面剖析了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些表现,对这些新的变化,理论领域不可能不作出相应反应。笔者在此不打算全面地论述该问题,只是在下文对理论反应中的“当代”情结的状况作出几点说明。
 
    二、审美文化研究中“当代”情结的具体内涵
 
    在审美文化研究中的“当代”情结,体现了情结一词的矛盾性。一方面,整个包括科学、人文科学、教育在内的观念文化,它要体现出时代变化的特点,而在其中的文学艺术则可以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可以是十分超前地鼓吹某一理念,成为一种先锋艺术,也可以是保留最为原始、显得土气的传统方式,在这原始氛围中展示出一片“净土”的风景。从事文艺工作、爱好文艺的人大多也正是因这一特性而对它情有独钟。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文化是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而社会的整体文化又被其中剧烈膨胀起来的商业文化的精神所模铸,这使得它的“净土”性质受到侵蚀。杰姆逊在中国作演讲时指出,“德国的古典美学家康德、席勒、黑格尔都认为心灵中美学这一部分以及审美经验是拒绝商品化的”,这一认识成了近代以来的一种共识,至少在艺术家、批评家的圈子中是这样来认识,以为在审美领域中贯穿商业的目的是对艺术的亵读。可是,在当今社会里,“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无意识等等领域是无处不在的”。⑷对于商品化向艺术领域的渗透,杰姆逊以美国艺术家沃霍尔的类像化表现来作说明。问题在于,不管一部作品的原初含义是什么,商品化法则都可以将其纳入到它的言说范围中。另一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对此就有一个说明:
 
    ……我以东部航空公司的两页生动广告为例,它刊登在1973年的一期《纽约时报》上:“请你象鲍勃和卡罗尔、泰德和艾丽丝、菲尔和安妮那样欢度假期吧!”触目惊心的标题有意模仿电影《鲍勃和卡罗尔、泰德和艾丽丝》。这部讽刺影片描写两对友好的夫妇如何笨拙地相互交换配偶取乐⑸
 
    在此例中,原来影片的描写对所写对象还有讽刺意味,而在广告词中则是以此作为招徕,并且还故意添加了一对人名:“菲尔和安妮”。这是一项邀人参加到该活动的提议,结果原来影片中的讽刺性被遮盖,反而成为一种带有刺激性的娱乐方式了。
 
    这里稍有离题地讲述商业行为对于文化的改写,是想以此说明,从商业行为出发,它要求人们建立一种不达到某种消费,

生活就未达到档次,商业消费中的升级换代与社会发展的走向同步的观念,使人形成一种害怕在生活上落伍的意识。那么在文学艺术的领域中,也从传统的艺术精品、艺术经典之作统率着其它创作的金字塔格局,走向了一种由新潮冲击并取代传统的潮流式格局;前者是空间性、静态的,后者则是在时间中演进,动态的。与此同时,审美文化的研究也从要求体系化的建构,要求有理论化的深度,转为要求跟上审美时尚乃至对其作出前瞻,否则就有落伍之感。就象城市公共交通已步入汽车时代之后,还去潜心研究马车结构的改进一样。学者作为个人有仍固守过去课题的自由,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不再被人尤其不被同行所关注。这种驱迫力促使审美文化研究者感受到一种当代的情结,他们必须在“当代”上作出反应。而作为情节,它是一种欲望受压制后的心理。这就是,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本来是想在自己学科的深人和知识的建构上有所成就,可是该欲望在文化转型的压力下,只能以理论上对新的变化作出主要是理论说明的工作,因此原有的欲望在一种变型的格局下呈现出来。有关的研究者在跟踪“当代”的同时,也会带有一些理论研究自身的规范性色彩。以下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些基本的方面。
 
    其一,文化转型中的理论真空与话语权争夺。
 
    每当一种新的文化诞生后,它都要求有新的理论来对其作出概括,这既是为了满足人们认识的需要,同时也是为新的变化提供合法性的依据,它所付出的代价是使原有的理论失效,并且使得属于旧文化传统的方面被撕裂出若干漏洞。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型,它使得中世纪时禁欲主义向着近代文化的现世现报的现实生活观转变;中世纪时认为受教育是人的一种身份标志,属于人生的奢侈用项,而文艺复兴以后受教育成为人谋生的一种准备,是一项不应被省略的投资;中世纪流行的口号为“知识就是痛苦”,认为知书识

《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10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社会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