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位商思想探析
在穷困不得志时,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灵魂,很快淡定下来;而在春风得意时,又以“兼善天下”的情怀造福国家和人民。
四、和位
和位,即和谐处理基于位置的各种关系。
1.位与位的关系。包括横向和纵向关系。处理好横向关系(即平列关系),应遵循真诚合作原则,所谓“善与人同”就有真诚合作的意思。孟子非常欣赏大舜精神,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
而处理好纵向关系(即上下关系),应遵循对等原则。《尽心上》中孟子提出著名的“忘势”说:“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土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犹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孟子强调上级对下级要以礼相待,而下级对上级,既要尊重和负责,又要人格独立,《尽心上》中孟子说:“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2.位与为的关系。孟子认为,有位就应当有为。《公孙丑下》:“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这是强调每个位置都是一个责任平台,也是做事平台,不能尸位素餐。而既无官位,又无言责,反而一身轻松。《离娄上》记载:“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餉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餹啜也。”这是在告诫弟子做官应以做事为目的,而不能以吃喝为目的。
3.位与德的关系。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故大德必得其位”的思想,又比孔子多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考量,把德位一致由必然性的关系调整成应然性的关系,说:“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离娄上》)其实,孟子强调各层位都需要道德,“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同上)针对各种社会位置上的贪婪心理,孟子提醒:“万物皆备于我矣。”(《尽心上》),告诫人们不要一味地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更应有精神的追求,向心灵世界求解。孟子竭力帮世人学会正确的追求,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同上)他把事物分为两类——“在我者”和“在外者”,“在我者”是我能把握的东西,比如做人的尊严;“在外者”是求索有道而能否得到却取决于外在因素的东西,比如钱财、禄位、荣誉等,俗称身外之物。前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后者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因此,孟子强调“求在我者”——追求知识的积累、精神世界的自我完善,而对“在外者”则报以顺其自然、无可无不可、唯义所在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张岱年.中国古代关于人格尊严的思想[N].光明日报,1999-07-02.
[作者简介]
任民(1969-),男,山东夏津人,硕士,河南教育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教育史。
《《孟子》的位商思想探析(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130.html
四、和位
和位,即和谐处理基于位置的各种关系。
1.位与位的关系。包括横向和纵向关系。处理好横向关系(即平列关系),应遵循真诚合作原则,所谓“善与人同”就有真诚合作的意思。孟子非常欣赏大舜精神,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
而处理好纵向关系(即上下关系),应遵循对等原则。《尽心上》中孟子提出著名的“忘势”说:“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土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犹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孟子强调上级对下级要以礼相待,而下级对上级,既要尊重和负责,又要人格独立,《尽心上》中孟子说:“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2.位与为的关系。孟子认为,有位就应当有为。《公孙丑下》:“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这是强调每个位置都是一个责任平台,也是做事平台,不能尸位素餐。而既无官位,又无言责,反而一身轻松。《离娄上》记载:“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餉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餹啜也。”这是在告诫弟子做官应以做事为目的,而不能以吃喝为目的。
3.位与德的关系。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故大德必得其位”的思想,又比孔子多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考量,把德位一致由必然性的关系调整成应然性的关系,说:“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离娄上》)其实,孟子强调各层位都需要道德,“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同上)针对各种社会位置上的贪婪心理,孟子提醒:“万物皆备于我矣。”(《尽心上》),告诫人们不要一味地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更应有精神的追求,向心灵世界求解。孟子竭力帮世人学会正确的追求,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同上)他把事物分为两类——“在我者”和“在外者”,“在我者”是我能把握的东西,比如做人的尊严;“在外者”是求索有道而能否得到却取决于外在因素的东西,比如钱财、禄位、荣誉等,俗称身外之物。前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后者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因此,孟子强调“求在我者”——追求知识的积累、精神世界的自我完善,而对“在外者”则报以顺其自然、无可无不可、唯义所在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张岱年.中国古代关于人格尊严的思想[N].光明日报,1999-07-02.
[作者简介]
任民(1969-),男,山东夏津人,硕士,河南教育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教育史。
《《孟子》的位商思想探析(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