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
者”指的是近代那些不再关心形而上学的经验论者。此叙述可以见出形而上学对康德而言有多么的重要;也可以表现出康德还是依旧坚持把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知识的根据之学的——“某物”的存在说明了形而上学存在的必要性,也说明了形而上学在1781年的康德思想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尽管如此,康德还是充分认识到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弊端。在第一版序言中康德就指出,正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所处的这种尴尬地位,所以需要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形而上学体系;在康德看来,这个全新的形而上学“不是思想轻浮的产物,而是这个时代的成熟的判断力的结果”,是应该经过纯粹理性的批判所建立的形而上学,这种全新的形而上学能够“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进行裁决,对它的根源、范围和界限加以规定,但这一切都是出一自原则”。
这是非常重要的观点,因为康德在此明确地提出了来自于“原则”的形而上学存在的可能性——这注定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形而上学。因其来自于“原则”,也就是来自于纯粹理性,所以体现了理性自身的原则。至于他在这里所提到的“一般形而上学”就是现存的那些形而上学体系。在康德看来,“一般形而上学”的存在应以来自于“原则”的形而上学作为其根据。康德的任务就是要将这种来自于“原则”的形而上学揭示出来,由于这种形而上学是对原则的揭示,而原则是纯粹理性的原则,所以也是对纯粹理性的揭示。寻求这种出自“原则”的形而上学可以视为康德针对形而上学困境所提出的方法。由此出发,在第一版序言中,康德认真分析“原则”所依据的纯粹理性的基本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序言的最后几段中,康德充满自信的叙述了依据纯粹理性而建立的、能够体现纯粹理性“原则”的形而上学:“现在,形而上学,按照我们在此将给出的它对概念,是一切科学中唯一的一门这样的科学,它可以许诺这样一种完成,即在较短的时间内,只花较少的、但却是联合的力气来完成它,以至于不再给后世留下什么工作,只除了以教学法的风格按照自己的意图把一切加以编排,而并不因此会对内容有丝毫增加……因为凡是理性完全从自身带来的东西,都不会隐藏起来,而是只要我们揭示了它的共同原则,本身就会由理性带到光天化日之下”[10]。
通过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康德所提出的经过理性检验的、理想状态的形而上学是一个充分的、精确的形而上学。因此,《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对形而上学的分析表达了康德的两个观点:第一他认为形而上学是可能的,这完全不同于其时代那些所谓的经验主义的论点,这是一个需要经过纯粹理性的批判和审查的形而上学;第二康德认同了形而上学所依据的“原则”来自于纯粹理性,而源自于纯粹理性原则的形而上学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独断论的形而上学的,同时这种形而上学依然还具有传统形而上学所具有的那种价值和能力。这两个观点表明,康德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同其前的许多形而上学的信奉者还是有某种相似性的,这种相似也表现在他对理性的分析之上,如当康德指出形而上学作为理性原则的应用能够充分地体现理性所具有的那种完整性的特征,他指出“它(形而上学)可以许诺一种完成”,源自于“原则”将不再是一般的形而上学——与那些一般的形而上学相比,这个完成了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康德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能够充分地体现纯粹理性的原则。因此在第一版序言中,我们可以发掘出这样一种倾向,即康德还在不懈地拯救传统的形而上学,他通过自己的批判哲学为形而上学寻找新的根基;同时康德所谓全新的形而上学也一直没有放弃成为哲学基础的努力,这种努力既是对源于古希腊理性的坚持,也是康德时代所有哲学研究者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有趣的是在七年后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序言中,康德对形而上学所持有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篇序言中,康德明确地提出了他所建立的形而上学乃是科学的形而上学;也是在这一版序言中,康德不再从探讨形而上学展开其体系,而是从理性对学科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展开论述的。康德明确地指出:“对属于理性的工作的那些知识所作的探讨是否在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上进行,这可以马上从它的后果中做出评判。”由此出发康德描述了逻辑学、数学以及物理学。这三门学科在康德看来虽然是按照“不同于理性来源的……知识来源来规定”的学科,但这三门学科都较为成功地体现了理性原则。相对于这三门学科,形而上学却仍处于困境之中,康德认为:“形而上学这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是根本凌驾于经验教导之上的,亦即是凭借单纯的概念的(不像数学是凭借概念在直观上的应用的),因而理性在这里应当自己成为自己的学生。对于这个形而上学,命运还至今没有如此开恩,使它能够走上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尽管它比一切科学都更古老,并且即使其他的科学全部在一场毁灭一切的野蛮的渊鲛中被吞噬,它也会留存下来。因为在形而上学中,理性不断地被陷入困境,(经济论文)甚至当它想要(如同它自以为能够)先天地洞察那些连最普通的经验也在证实着的法则时也是一样。”
可见,康德在此提出的观点同其第一版序言强调的“可以许诺一种完成”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重要的是,在此论述中康德也暗示了对形而上学的一种不同定位:首先,他似乎不再追问形而上学的经验性来源了,这与第一版序言中将形而上学因其不能提供试金石而为经验论者批判的论述是矛盾的,康德通过“直观”对此做了解释,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与经验的接触可以在直观层面上进行。因此,他将形而上学视为了“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并且指出其“根本凌驾于经验教导之上的……理性在这里应当自己成为自己的学生”,这种对形而上学的表达比前面的论点要明确和深入得多。第二,康德否认了形而上学的完成,有意思的是这个“完成”是建立在他对学科的认识之上的,即此“完成”是以形而上学学科化为基础的,此中的“完成”意味着形而上学应该如同其上的物理学、数学和逻辑学那样体现出学科的完整性和充分性,表达着纯粹理性的先天原则在思辨领域的应用来。第三,与第一版序言一致的是,康德依然主张相对于其他学科,形而上学仍然具有其独特性,他认为形而上学“即使其他的科学在一场毁灭一切的野蛮的渊簸中被吞噬,它也会留存下来”。这与上篇序言中他将形而上学视为“人类理性在其知识的某个门类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的论述是一致的,都是在强调形而上学是理性存在者的内在要求。这三个观点构成了康德对待形而 《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146.html
这是非常重要的观点,因为康德在此明确地提出了来自于“原则”的形而上学存在的可能性——这注定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形而上学。因其来自于“原则”,也就是来自于纯粹理性,所以体现了理性自身的原则。至于他在这里所提到的“一般形而上学”就是现存的那些形而上学体系。在康德看来,“一般形而上学”的存在应以来自于“原则”的形而上学作为其根据。康德的任务就是要将这种来自于“原则”的形而上学揭示出来,由于这种形而上学是对原则的揭示,而原则是纯粹理性的原则,所以也是对纯粹理性的揭示。寻求这种出自“原则”的形而上学可以视为康德针对形而上学困境所提出的方法。由此出发,在第一版序言中,康德认真分析“原则”所依据的纯粹理性的基本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序言的最后几段中,康德充满自信的叙述了依据纯粹理性而建立的、能够体现纯粹理性“原则”的形而上学:“现在,形而上学,按照我们在此将给出的它对概念,是一切科学中唯一的一门这样的科学,它可以许诺这样一种完成,即在较短的时间内,只花较少的、但却是联合的力气来完成它,以至于不再给后世留下什么工作,只除了以教学法的风格按照自己的意图把一切加以编排,而并不因此会对内容有丝毫增加……因为凡是理性完全从自身带来的东西,都不会隐藏起来,而是只要我们揭示了它的共同原则,本身就会由理性带到光天化日之下”[10]。
通过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康德所提出的经过理性检验的、理想状态的形而上学是一个充分的、精确的形而上学。因此,《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对形而上学的分析表达了康德的两个观点:第一他认为形而上学是可能的,这完全不同于其时代那些所谓的经验主义的论点,这是一个需要经过纯粹理性的批判和审查的形而上学;第二康德认同了形而上学所依据的“原则”来自于纯粹理性,而源自于纯粹理性原则的形而上学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独断论的形而上学的,同时这种形而上学依然还具有传统形而上学所具有的那种价值和能力。这两个观点表明,康德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同其前的许多形而上学的信奉者还是有某种相似性的,这种相似也表现在他对理性的分析之上,如当康德指出形而上学作为理性原则的应用能够充分地体现理性所具有的那种完整性的特征,他指出“它(形而上学)可以许诺一种完成”,源自于“原则”将不再是一般的形而上学——与那些一般的形而上学相比,这个完成了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康德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能够充分地体现纯粹理性的原则。因此在第一版序言中,我们可以发掘出这样一种倾向,即康德还在不懈地拯救传统的形而上学,他通过自己的批判哲学为形而上学寻找新的根基;同时康德所谓全新的形而上学也一直没有放弃成为哲学基础的努力,这种努力既是对源于古希腊理性的坚持,也是康德时代所有哲学研究者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有趣的是在七年后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序言中,康德对形而上学所持有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篇序言中,康德明确地提出了他所建立的形而上学乃是科学的形而上学;也是在这一版序言中,康德不再从探讨形而上学展开其体系,而是从理性对学科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展开论述的。康德明确地指出:“对属于理性的工作的那些知识所作的探讨是否在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上进行,这可以马上从它的后果中做出评判。”由此出发康德描述了逻辑学、数学以及物理学。这三门学科在康德看来虽然是按照“不同于理性来源的……知识来源来规定”的学科,但这三门学科都较为成功地体现了理性原则。相对于这三门学科,形而上学却仍处于困境之中,康德认为:“形而上学这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是根本凌驾于经验教导之上的,亦即是凭借单纯的概念的(不像数学是凭借概念在直观上的应用的),因而理性在这里应当自己成为自己的学生。对于这个形而上学,命运还至今没有如此开恩,使它能够走上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尽管它比一切科学都更古老,并且即使其他的科学全部在一场毁灭一切的野蛮的渊鲛中被吞噬,它也会留存下来。因为在形而上学中,理性不断地被陷入困境,(经济论文)甚至当它想要(如同它自以为能够)先天地洞察那些连最普通的经验也在证实着的法则时也是一样。”
可见,康德在此提出的观点同其第一版序言强调的“可以许诺一种完成”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重要的是,在此论述中康德也暗示了对形而上学的一种不同定位:首先,他似乎不再追问形而上学的经验性来源了,这与第一版序言中将形而上学因其不能提供试金石而为经验论者批判的论述是矛盾的,康德通过“直观”对此做了解释,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与经验的接触可以在直观层面上进行。因此,他将形而上学视为了“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并且指出其“根本凌驾于经验教导之上的……理性在这里应当自己成为自己的学生”,这种对形而上学的表达比前面的论点要明确和深入得多。第二,康德否认了形而上学的完成,有意思的是这个“完成”是建立在他对学科的认识之上的,即此“完成”是以形而上学学科化为基础的,此中的“完成”意味着形而上学应该如同其上的物理学、数学和逻辑学那样体现出学科的完整性和充分性,表达着纯粹理性的先天原则在思辨领域的应用来。第三,与第一版序言一致的是,康德依然主张相对于其他学科,形而上学仍然具有其独特性,他认为形而上学“即使其他的科学在一场毁灭一切的野蛮的渊簸中被吞噬,它也会留存下来”。这与上篇序言中他将形而上学视为“人类理性在其知识的某个门类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的论述是一致的,都是在强调形而上学是理性存在者的内在要求。这三个观点构成了康德对待形而 《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