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铃木大拙、印顺禅宗研究方法之比较
于南方的虚玄文弱,转入北方,才逐渐孕育成长。在大唐统一时代移入南方,融摄南方精神,分化对立成为多种宗派,最后又统一于曹溪……剑南的智诜系,江东的牛头系,消失在曹溪的法系中……北宗与荷泽宗经会昌法难,(随)中原衰落而衰落了。禅宗成为洪州与石头的天下。洪州系……活跃在江南而显出北人的特色,会昌以后,主流移入北方。而南方,几乎全属石头门下。二大南宗的分化,可以说适应南北而自成二系。切实点说,石头门下,呈现达摩禅的面目,而有极浓的牛头——东南学统的血脉。”
作者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分析,尽管文字、逻辑上表述得有点问题,但意思还是明确的,是很有些独到而精辟见解的。与胡适排斥形式逻辑的实证主义,以及铃木强调非理性,力图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相比较,印顺所采用的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说就是双线推进之比较、并在比较基础上分析的方式,更符合人的思维习惯。他既不像铃木那样让人感到神秘,不可捉摸,也不像胡适那样使人产生生涩和武断之感。
注:
〔1〕艾思奇:《二十二年来中国哲学思潮》。
〔2〕〔3〕〔8〕《胡适口述自传》。
〔4〕〔9〕〔11〕胡适:《神会和尚遗集序》。
〔5〕唐庞蕴居士有“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的偈语, 胡适谓“空诸所有”为庞氏剃刀。
〔6〕〔10〕胡适:《中国禅学之发展》。
〔7〕胡适:《禅学古史考》。
〔12〕胡适:《禅宗史的真历史和假历史》。
〔1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14〕〔33〕汤用彤:《随唐佛教史稿》。
〔15〕胡适认为禅是人的知性可以理解和把握的智慧和方法,另有专文论述。
〔16〕铃木大拙:《禅的生活》。
〔17〕〔18〕〔20〕〔28〕〔29〕铃木大拙:《论禅·敬答胡适博士》。
〔19〕〔21〕〔22〕〔24〕〔27〕〔30〕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
〔23〕《大乘起信论》。
〔25〕〔31〕铃木大拙:《禅的实际教学方法》。
〔26〕铃木大拙:《论禅悟》。
〔32〕〔34〕〔35〕印顺:《中国禅宗史》第一、七、九章。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210.html
作者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分析,尽管文字、逻辑上表述得有点问题,但意思还是明确的,是很有些独到而精辟见解的。与胡适排斥形式逻辑的实证主义,以及铃木强调非理性,力图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相比较,印顺所采用的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说就是双线推进之比较、并在比较基础上分析的方式,更符合人的思维习惯。他既不像铃木那样让人感到神秘,不可捉摸,也不像胡适那样使人产生生涩和武断之感。
注:
〔1〕艾思奇:《二十二年来中国哲学思潮》。
〔2〕〔3〕〔8〕《胡适口述自传》。
〔4〕〔9〕〔11〕胡适:《神会和尚遗集序》。
〔5〕唐庞蕴居士有“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的偈语, 胡适谓“空诸所有”为庞氏剃刀。
〔6〕〔10〕胡适:《中国禅学之发展》。
〔7〕胡适:《禅学古史考》。
〔12〕胡适:《禅宗史的真历史和假历史》。
〔1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14〕〔33〕汤用彤:《随唐佛教史稿》。
〔15〕胡适认为禅是人的知性可以理解和把握的智慧和方法,另有专文论述。
〔16〕铃木大拙:《禅的生活》。
〔17〕〔18〕〔20〕〔28〕〔29〕铃木大拙:《论禅·敬答胡适博士》。
〔19〕〔21〕〔22〕〔24〕〔27〕〔30〕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
〔23〕《大乘起信论》。
〔25〕〔31〕铃木大拙:《禅的实际教学方法》。
〔26〕铃木大拙:《论禅悟》。
〔32〕〔34〕〔35〕印顺:《中国禅宗史》第一、七、九章。
《胡适、铃木大拙、印顺禅宗研究方法之比较(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