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佛教的禅净双修传统
。它阐明了净土与禅宗在修行法门上的关系,为禅净双修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在这四料简中,永明禅师提出四种情形:第一种是既修行禅宗,即达到明心见性,又能修行净土法门,这是最理想的;第二种是只修行净土的念佛法门,这也是比较好的选择。第三是只修行禅宗的法门,但不修行净土。永明禅师以禅宗法眼宗的继承身份说,那成功的可能性很少。因为不靠佛力,试图依仗自力是很难成功的。最后,如果既不修禅又不修净,那只有死路一条了。延寿之后,云门僧人契嵩“夜分诵观音名号,满十万声则就寝”;曹洞宗僧人长芦清了不但倡导并实践禅净双修,而且有《往生集》行世;云门文偃的四世法孙天依仪怀,主张“净土兼修不碍禅”,晚年常教人念佛,作有《劝修净土说》。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禅宗人士修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而关于净土宗人士修习禅宗法门的现象却很少见。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禅宗的力量很大,实际处于佛教的主导地位,因此,只有禅宗这一方面采取主动,禅净双修才带有示范性的意义。
3.净土宗人士的禅净双修。
唐代末期以来,中国佛教界已经出现了禅净双修的趋势,但这多是禅宗人士的单方面行为,并没有净宗人士的参与。进入明代以后,这种趋势发生了变化,禅净双修不再是禅宗的专利,净土宗人士也开始参与进来。其中的典型人物就是后来被称为净土宗八祖的云栖@①宏。@①宏,俗姓沈,杭州仁和县人。出家后遍参各地高僧大德,后在杭州五云山建云栖寺,并终老于此。@①宏一生弘扬净土,力主称名念佛法门,接引僧俗两众,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①宏虽然是净土行人,但他并不反对人们参禅,认为禅净双修是可行的。@①宏是中国佛教史上禅净双修的集大成者,在@①宏之后,禅净双修成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走向。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①宏的禅净双修理论。
(1)@①宏是不反对禅净双修的。对于当时的佛教界有人修行禅宗法门的同时还修行念佛法门以及净土宗行人的参禅行为,@①宏是不反对的,相反,他还从各个方面论述了禅净的一致性。
第一,@①宏认为念佛不碍参禅。
@①宏一反历史上净土宗对于禅宗和其他佛教宗派的排斥,主张念佛并不妨碍参禅,念佛也可以参禅。“古谓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又云:不许互相兼带。然亦有禅兼净土者,如圆照本真歇了,永明寿,黄龙新慈受深等诸师,皆禅门大宗匠,而留心净土,不碍其禅。故知参禅人虽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发愿,命终时往生极乐。所以者何,参禅虽得个悟处,倘未能如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何罗汉不受后有,则尽此报身,必有生处,与其生人世而亲近明师。孰若生莲华而亲近弥陀之为胜乎。然则念佛不准不碍参禅,实优于参禅也。”(注:《竹窗二笔》,《明嘉兴大藏经》第33册第50页中、下。)
第二,禅宗、净土不存在觉悟的迟速问题。
在论证了禅宗与净土不矛盾之后,@①宏针对念佛与参禅谁得悟早的问题上进行融合。“一僧专修念佛法门,一僧以禅自负,谓念佛者曰:汝念佛必待生西方已见阿弥陀佛,然后得悟。我参禅者,见生便得悟去,迟速较然矣。汝罢念而参可也。僧莫能决,举以问予。予曰:根有利钝,力有勤惰,存乎其人,则彼此互为迟速,未可是此而非彼也。喻如二人同趋宝所,一人乘马,一人乘船,同日起程,而到之迟速未可定也,则利钝勤惰之说也,参禅念佛亦复如是。语其迟,念佛人有累劫莲华始开,参禅人亦有多生勤苦不能见性者矣。语其速,参禅人有当下了悟,不历僧祗获法身,念佛人亦有见生打彻,临终上上品生者矣。古云:如人涉远,以到为期,不敢途中强分难易。”(注:《竹窗三笔》,《明嘉兴大藏经》第33册第60页上、中。)
第三,净土念佛与禅宗参禅可以双修。
@①宏驳斥了在净土与禅宗上的错误观念之后,又从佛教的根本教义上对净土与禅宗进行会通。《云栖法汇·遗稿》三《杂答》中说:“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今之执禅谤净土者,却不曾真实参究;执净土谤禅者亦不曾真实念佛。若各各做功夫到彻底穷源处,则知两条门路原不差毫厘也。”(注:《明嘉兴大藏经》第33册第145页下。)这就是说,禅宗的参禅与净土的念佛都是达到一个最终目的的手段,只要真参实悟,功夫到家,都可达至山穷水尽处。所以二者是没有冲突的。如果他们真正在各自的道路上认真修行,都会达到自己的目的,禅宗与净土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又如“二僧遇诸途,一参禅一念佛。参禅者谓本来无佛,无可念者,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念佛者谓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执有执无,争论不已。有少年过而听焉曰:两君所言,皆徐六担板耳。二僧叱曰:尔,俗士也。安知佛法。少年曰:吾诚俗士。然以俗士为喻而知佛法也。吾,梨园弟子也。于戏场中,或为君或为臣或为男或为女或为善人或为恶人,而求其所谓君臣男女善恶者,以为有,则实无,以为无则实有。盖有是即无而有,无是即有而无,有无俱非真,而我则湛然常住也。知我常住何以争为,二僧无对。(注:《竹窗随笔》,《明嘉兴大藏经》第33册第32页下。)@①宏在这里实际上是借梨园弟子之口对禅宗与净土的相互争执予以回击。@①宏认为,无论是参禅还是念佛,这都是主体的“自性”的表现,真正的自性只有一个,它本身是不变的(在此@①宏主张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基础,即佛性的存在)。因此,禅宗与净土是己而非他是错误的。
(2)@①宏的双修是建立在净土念佛基础上的。
在和会禅宗与净土的基础上,@①宏认为利根人不妨参禅,钝根人不妨念佛。@①宏认为自己是钝根人,所以他在赞同双修的前提下,还是以主张称名念佛的。对此,@①宏有过很多论述:如对于有人轻视念佛,@宏说:“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妇勾当,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念。试以儒喻。儒者念念思忆孔子而不忘其去孔子不亦庶几乎。今念念思忆五欲不以为非,而反以念佛为非,噫!似此一生空过,何如作愚夫愚妇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注:《竹窗随笔》,《明嘉兴大藏经》第33册页33。)这是@①宏对于念佛法门的弘扬。对于禅净双修,@①宏认为最
@①宏的禅净双修是站在净土宗立场上,对禅净双修的回答。这一回答,实际上是中国禅净双修理论的完成。@①宏之后,禅宗与净土,中国佛教史上的这两条支流,最终合流为一条更为壮观的大河。禅净双修成为中国佛教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以上我们对中国佛教史上的禅净双修传统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从中可以看出:极端自力的禅宗与极端他力的净土宗尽管在修行方法上存在分歧,但在许多方面却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在此基础上,禅宗行人和念佛行人才能够和会禅净,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可以说,没有禅净双修,就没有宋明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正是由于禅净双修,才使出家僧人与在家信徒、上层精英与下层民众紧密的联系起来,各取所需,共同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发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238.html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禅宗人士修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而关于净土宗人士修习禅宗法门的现象却很少见。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禅宗的力量很大,实际处于佛教的主导地位,因此,只有禅宗这一方面采取主动,禅净双修才带有示范性的意义。
3.净土宗人士的禅净双修。
唐代末期以来,中国佛教界已经出现了禅净双修的趋势,但这多是禅宗人士的单方面行为,并没有净宗人士的参与。进入明代以后,这种趋势发生了变化,禅净双修不再是禅宗的专利,净土宗人士也开始参与进来。其中的典型人物就是后来被称为净土宗八祖的云栖@①宏。@①宏,俗姓沈,杭州仁和县人。出家后遍参各地高僧大德,后在杭州五云山建云栖寺,并终老于此。@①宏一生弘扬净土,力主称名念佛法门,接引僧俗两众,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①宏虽然是净土行人,但他并不反对人们参禅,认为禅净双修是可行的。@①宏是中国佛教史上禅净双修的集大成者,在@①宏之后,禅净双修成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走向。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①宏的禅净双修理论。
(1)@①宏是不反对禅净双修的。对于当时的佛教界有人修行禅宗法门的同时还修行念佛法门以及净土宗行人的参禅行为,@①宏是不反对的,相反,他还从各个方面论述了禅净的一致性。
第一,@①宏认为念佛不碍参禅。
@①宏一反历史上净土宗对于禅宗和其他佛教宗派的排斥,主张念佛并不妨碍参禅,念佛也可以参禅。“古谓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又云:不许互相兼带。然亦有禅兼净土者,如圆照本真歇了,永明寿,黄龙新慈受深等诸师,皆禅门大宗匠,而留心净土,不碍其禅。故知参禅人虽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发愿,命终时往生极乐。所以者何,参禅虽得个悟处,倘未能如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何罗汉不受后有,则尽此报身,必有生处,与其生人世而亲近明师。孰若生莲华而亲近弥陀之为胜乎。然则念佛不准不碍参禅,实优于参禅也。”(注:《竹窗二笔》,《明嘉兴大藏经》第33册第50页中、下。)
第二,禅宗、净土不存在觉悟的迟速问题。
在论证了禅宗与净土不矛盾之后,@①宏针对念佛与参禅谁得悟早的问题上进行融合。“一僧专修念佛法门,一僧以禅自负,谓念佛者曰:汝念佛必待生西方已见阿弥陀佛,然后得悟。我参禅者,见生便得悟去,迟速较然矣。汝罢念而参可也。僧莫能决,举以问予。予曰:根有利钝,力有勤惰,存乎其人,则彼此互为迟速,未可是此而非彼也。喻如二人同趋宝所,一人乘马,一人乘船,同日起程,而到之迟速未可定也,则利钝勤惰之说也,参禅念佛亦复如是。语其迟,念佛人有累劫莲华始开,参禅人亦有多生勤苦不能见性者矣。语其速,参禅人有当下了悟,不历僧祗获法身,念佛人亦有见生打彻,临终上上品生者矣。古云:如人涉远,以到为期,不敢途中强分难易。”(注:《竹窗三笔》,《明嘉兴大藏经》第33册第60页上、中。)
第三,净土念佛与禅宗参禅可以双修。
@①宏驳斥了在净土与禅宗上的错误观念之后,又从佛教的根本教义上对净土与禅宗进行会通。《云栖法汇·遗稿》三《杂答》中说:“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今之执禅谤净土者,却不曾真实参究;执净土谤禅者亦不曾真实念佛。若各各做功夫到彻底穷源处,则知两条门路原不差毫厘也。”(注:《明嘉兴大藏经》第33册第145页下。)这就是说,禅宗的参禅与净土的念佛都是达到一个最终目的的手段,只要真参实悟,功夫到家,都可达至山穷水尽处。所以二者是没有冲突的。如果他们真正在各自的道路上认真修行,都会达到自己的目的,禅宗与净土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又如“二僧遇诸途,一参禅一念佛。参禅者谓本来无佛,无可念者,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念佛者谓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执有执无,争论不已。有少年过而听焉曰:两君所言,皆徐六担板耳。二僧叱曰:尔,俗士也。安知佛法。少年曰:吾诚俗士。然以俗士为喻而知佛法也。吾,梨园弟子也。于戏场中,或为君或为臣或为男或为女或为善人或为恶人,而求其所谓君臣男女善恶者,以为有,则实无,以为无则实有。盖有是即无而有,无是即有而无,有无俱非真,而我则湛然常住也。知我常住何以争为,二僧无对。(注:《竹窗随笔》,《明嘉兴大藏经》第33册第32页下。)@①宏在这里实际上是借梨园弟子之口对禅宗与净土的相互争执予以回击。@①宏认为,无论是参禅还是念佛,这都是主体的“自性”的表现,真正的自性只有一个,它本身是不变的(在此@①宏主张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基础,即佛性的存在)。因此,禅宗与净土是己而非他是错误的。
(2)@①宏的双修是建立在净土念佛基础上的。
在和会禅宗与净土的基础上,@①宏认为利根人不妨参禅,钝根人不妨念佛。@①宏认为自己是钝根人,所以他在赞同双修的前提下,还是以主张称名念佛的。对此,@①宏有过很多论述:如对于有人轻视念佛,@宏说:“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妇勾当,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念。试以儒喻。儒者念念思忆孔子而不忘其去孔子不亦庶几乎。今念念思忆五欲不以为非,而反以念佛为非,噫!似此一生空过,何如作愚夫愚妇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注:《竹窗随笔》,《明嘉兴大藏经》第33册页33。)这是@①宏对于念佛法门的弘扬。对于禅净双修,@①宏认为最
好能够专精,“米元章谓学书须是专一于是,更无余好,方能有成。而予闻古之善琴者,亦谓专政三二曲,始得入妙。斯言虽小,可以喻大,佛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是故,心分两路,事不归一,情专志笃,三昧速成,参禅念佛人不可不知。”(注:《竹窗二笔》,《明嘉兴大藏经》第33册页44。)
@①宏的禅净双修是站在净土宗立场上,对禅净双修的回答。这一回答,实际上是中国禅净双修理论的完成。@①宏之后,禅宗与净土,中国佛教史上的这两条支流,最终合流为一条更为壮观的大河。禅净双修成为中国佛教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以上我们对中国佛教史上的禅净双修传统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从中可以看出:极端自力的禅宗与极端他力的净土宗尽管在修行方法上存在分歧,但在许多方面却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在此基础上,禅宗行人和念佛行人才能够和会禅净,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可以说,没有禅净双修,就没有宋明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正是由于禅净双修,才使出家僧人与在家信徒、上层精英与下层民众紧密的联系起来,各取所需,共同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发展
《试论中国佛教的禅净双修传统(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