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兼评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
视为“中国人研究的哲学”走向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哲学学科的划分着眼于研究对象上的区别,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与著作,外国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外国哲学家的著作与思想,但我们决不会因为外国哲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外国哲学家的著作与思想而认为其研究结果是外国人的思维结晶。
中国杰出的古希腊哲学研究专家陈康先生说过,如果我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的著作,能“使欧美的专门学者以不通中文为恨(这决非原则上不可能的事,成否只在人为!),甚至因此欲学习中文,那时中国人在学术方面的能力始真正的昭著于世界。”陈康先生在大约半个世纪前说出的这番话表达了中华学人立志攀登世界哲学研究巅峰的宏伟抱负和崇高理想。面对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国学者唯有着眼于世界,努力向前。张西平先生的研究结论也能起到这种鼓舞作用,它将促使中国学者抱着平稳的心态去与西方学者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作者简介:王晓朝,1953年6月生,安徽桐城人,哲学硕士(1984,杭州大学),哲学博士(1996,英国利兹大学)。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外国哲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华全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历代基督教思想学术文库”学术委员。主要学术兴趣为古希腊哲学、教父哲学、基督教文化、宗教伦理。
详见拙文《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3页。
J.Gernet,ChinaandtheChristianImpact:AConflictofCultures,Cambridge,1982.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中译本,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第2页。
谢和耐等著,耿升译:《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巴蜀书社,成都,1993年,第56-58页。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第299页。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735页。
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2页。
《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493页。
王晓朝:《文化的互动和转型》,载许志伟、赵敦华主编:《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0年,第311页。
参阅《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4页。
《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8-9页。
《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6页。
方豪:《中西交通史》,重排本,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印行,台北,1983年,第692页。
《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329页。
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6年,第217页。
参阅《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66页。
参阅《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489页。
王晓朝:《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第106页。《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8页。
陈康:《巴门尼德斯篇》译注者序,商务印书馆,1982年再版,第10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301.html
中国杰出的古希腊哲学研究专家陈康先生说过,如果我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的著作,能“使欧美的专门学者以不通中文为恨(这决非原则上不可能的事,成否只在人为!),甚至因此欲学习中文,那时中国人在学术方面的能力始真正的昭著于世界。”陈康先生在大约半个世纪前说出的这番话表达了中华学人立志攀登世界哲学研究巅峰的宏伟抱负和崇高理想。面对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国学者唯有着眼于世界,努力向前。张西平先生的研究结论也能起到这种鼓舞作用,它将促使中国学者抱着平稳的心态去与西方学者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作者简介:王晓朝,1953年6月生,安徽桐城人,哲学硕士(1984,杭州大学),哲学博士(1996,英国利兹大学)。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外国哲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华全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历代基督教思想学术文库”学术委员。主要学术兴趣为古希腊哲学、教父哲学、基督教文化、宗教伦理。
详见拙文《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3页。
J.Gernet,ChinaandtheChristianImpact:AConflictofCultures,Cambridge,1982.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中译本,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第2页。
谢和耐等著,耿升译:《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巴蜀书社,成都,1993年,第56-58页。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第299页。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735页。
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2页。
《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493页。
王晓朝:《文化的互动和转型》,载许志伟、赵敦华主编:《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0年,第311页。
参阅《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4页。
《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8-9页。
《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6页。
方豪:《中西交通史》,重排本,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印行,台北,1983年,第692页。
《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329页。
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6年,第217页。
参阅《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66页。
参阅《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489页。
王晓朝:《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第106页。《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8页。
陈康:《巴门尼德斯篇》译注者序,商务印书馆,1982年再版,第10页。
《中西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兼评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