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领域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等。而从性质上看,人类三代生产力即手工业、机器、信息阶段的差别,必然导致人们对相应客体认识及发展生产力的举措的差异,不同阶段的生产只能用不同性质的生产力去进行检验和衡量。从形态上来看,生产力由潜在态转化为现实态要有一个过程,我们必须注意生产力的现实创新水平和未来发展后劲。从结构上来看,既要注意要素生产力,更要注意总体生产力,以总体生产力为主。从时间上来看,生产力系统和各子系统的发展会表现为长期化和短时化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生产力的“长期化”。从空间上来看,应该承认客观上存在不同层次的“空间生产力差”,不同地区及其相应区间也有其自身尺度的“局部生产力”,但从总体空间上来说,应特别注意整体的“全局生产力”。从效果上来看,则要特别注意创造“有效生产力”,避免负效益和零效益的“无效生产力”,并着力发展“高效生产力”,如此等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发展现实的长期的全局的高效的生产力,才可以称得上先进社会生产力。而在当今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资格代表这种先进社会生产力。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永远成为这种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忠实代表”。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必须始终坚持的重大实践问题。
二、始终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论述,不仅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什么?因为不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就不可能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供理论武器、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江总书记说过,“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这是一个警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竞争激烈,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市场覆盖上,而且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上,且后者更令人担忧。因此,虽然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但意识形态是不能接轨的。文化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经济上的突发也许摆脱不了精神上的荒漠,经济上富裕并不等于富了心灵,富了精神。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按照一般的理解,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多层积淀,观念形态的先进文化是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生产力的反映,其主要内容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科学文化两大部分。现今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五大所提出的“基本纲领”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来说,要从五个方面实践“代表”的职责。①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决不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这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中心的是坚持学习和应用邓小平理论。②坚持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关键的是在于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③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主要的是要把我们的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深厚土壤,具有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色。④坚持文化是开放的观点,重要的是学习、吸取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⑤坚持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正确方向,基本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如果今天我们党能在这五个方面一以贯之,卓有成效地发展我们的文化事业,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把握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可以说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如何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如何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引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神,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049—2050页。)我以为,解决这“三个如何”的问题,是我们保持我国文化先进性的一个目标,一种责任,当然也是一种境界,一个过程。
首先,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物质缺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缺乏同样不是社会主义。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份好答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随着信息社会、智能型社会或者说知识经济社会的端倪初现,市场经济已呈现出高文化特征,经济文化和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时代走势。其实,作为推动现实生产力发展的两种力量即经济力和文化力,二者是相互规定、相互区别、相互促进的。经济知识化和知识经济化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经济力侧重于“硬件”,是物质方面表现出来的社会力;文化力侧重于“软件”,是精神方面表现出来社会力。经济力为文化力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力为经济力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极而言之,经济力虽不直接决定文化力,但可以走向文化力;文化力虽不是经济力,但可以推动经济力,转化为经济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结合起来,不能轻此重彼,更不能顾此失彼,二者都属于“发展是硬道理”的范畴,缺一不可,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
其次,要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问题,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一定要弘扬社会前进的主旋律,集中反映和代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与此同时,又要提倡多样化,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进文化始终占居主导地位。但同时应该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多样化,也使一些落后、腐朽的文化在影响和危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
再次,要处理好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问题,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广泛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的文化。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建设的成就。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思想意识形态的斗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相当激烈。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正加紧他们的文化战略攻势,把文化渗透作为瓦解社会主义国家,消弱民族凝聚力的手段。特别是随着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接受信息更加快捷多样,西方敌对势力可凭借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和渠道,竭力宣扬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企图把我们的思想搞乱,人心搞乱。要挫败其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就必须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思想和文化垃圾的传播与渗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同时要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保持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使之走向现代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好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是较之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更为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增强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确把握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328.html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发展现实的长期的全局的高效的生产力,才可以称得上先进社会生产力。而在当今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资格代表这种先进社会生产力。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永远成为这种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忠实代表”。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必须始终坚持的重大实践问题。
二、始终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论述,不仅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什么?因为不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就不可能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供理论武器、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江总书记说过,“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这是一个警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竞争激烈,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市场覆盖上,而且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上,且后者更令人担忧。因此,虽然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但意识形态是不能接轨的。文化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经济上的突发也许摆脱不了精神上的荒漠,经济上富裕并不等于富了心灵,富了精神。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按照一般的理解,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多层积淀,观念形态的先进文化是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生产力的反映,其主要内容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科学文化两大部分。现今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五大所提出的“基本纲领”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来说,要从五个方面实践“代表”的职责。①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决不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这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中心的是坚持学习和应用邓小平理论。②坚持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关键的是在于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③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主要的是要把我们的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深厚土壤,具有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色。④坚持文化是开放的观点,重要的是学习、吸取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⑤坚持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正确方向,基本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如果今天我们党能在这五个方面一以贯之,卓有成效地发展我们的文化事业,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把握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可以说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如何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如何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引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神,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049—2050页。)我以为,解决这“三个如何”的问题,是我们保持我国文化先进性的一个目标,一种责任,当然也是一种境界,一个过程。
首先,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物质缺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缺乏同样不是社会主义。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份好答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随着信息社会、智能型社会或者说知识经济社会的端倪初现,市场经济已呈现出高文化特征,经济文化和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时代走势。其实,作为推动现实生产力发展的两种力量即经济力和文化力,二者是相互规定、相互区别、相互促进的。经济知识化和知识经济化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经济力侧重于“硬件”,是物质方面表现出来的社会力;文化力侧重于“软件”,是精神方面表现出来社会力。经济力为文化力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力为经济力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极而言之,经济力虽不直接决定文化力,但可以走向文化力;文化力虽不是经济力,但可以推动经济力,转化为经济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结合起来,不能轻此重彼,更不能顾此失彼,二者都属于“发展是硬道理”的范畴,缺一不可,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
其次,要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问题,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一定要弘扬社会前进的主旋律,集中反映和代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与此同时,又要提倡多样化,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进文化始终占居主导地位。但同时应该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多样化,也使一些落后、腐朽的文化在影响和危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
;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用先进文化培育“四有”公民,自觉抵制和摒弃那些腐朽的、落后的,低级庸俗的文化。
再次,要处理好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问题,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广泛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的文化。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建设的成就。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思想意识形态的斗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相当激烈。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正加紧他们的文化战略攻势,把文化渗透作为瓦解社会主义国家,消弱民族凝聚力的手段。特别是随着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接受信息更加快捷多样,西方敌对势力可凭借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和渠道,竭力宣扬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企图把我们的思想搞乱,人心搞乱。要挫败其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就必须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思想和文化垃圾的传播与渗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同时要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保持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使之走向现代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好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是较之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更为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增强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确把握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