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论中国现代哲学界
2、牟宗三《时代与感受》(同上),页139。
3、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28。
4、 今有所谓“清华学派”之说。如果说“清华学派”仅指清华中文系的学派特色,或许可以成立, 用在清华的哲学系,指金岳霖先生一系的哲学(包括逻辑哲学)研究,冯友兰先生也是其中的一员,或许尚可考虑。但所论“清华学派”并非是在一个研究共同体或研究家族的共同“范式”(信仰范式与研究范式)的意义上使用,而是指清华学人们的广义的乃至泛义共同之处,即他们都具有会通古今,会通中西和会通文理的倾向,那么清华的这种“共同之处”是不是能够称之为“学派”,是不是独一无二的,就颇成问题了(参见徐葆耕《释古与清华学派.何序》,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关于胡适与杜威哲学的关系,可以参看吴森<杜威哲学的重新认识>一文, 收入吴著《比较哲学与文化论》(一),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民国67(1978)年版。
6、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39~143。
7、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28。
8、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48。
9、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48~149。
10、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同上),页34,页28。
11、牟宗三《生命的学问》,页33。
12、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48。
13、牟宗三《一年来之哲学界并论本刊》,载《广州民国日报·哲学周刊》第43期,1937年6月24日。
14、牟宗三《一年来之哲学界并论本刊》,同上。
15、牟宗三《一年来之哲学界并论本刊》,同上。
16、牟宗三《一年来之哲学界并论本刊》,同上。
17、 知觉因果说,牟氏释为从外界到内界及从内界到外界的一种刺激反应说,上自洛克,下至罗素,无或越此;对知识可能说,牟又称为“思想组织说”,即在知识领域内,指出思想之机构或组织的作用,首要的代表人物是康德。(牟宗三《一年来之哲学界并论本刊》,同上)
18、牟宗三《一年来之哲学界并论本刊》。
19、 牟宗三《一年来之中国哲学界并论本刊》(续篇),同前,第44期,1936年7月1日。
20、牟宗三《一年来之哲学界并论本刊》。
21、 牟宗三《一年来之中国哲学界并论本刊》(续篇),同前。
22、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39。。
23、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39。。
24、 贺认为,张东荪的认识论著作是“中国治西方哲学者企图建立体系的最初尝试”。(《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页30)
25、 牟宗三《一年来之中国哲学界并论本刊》(续篇),同前。
26、 牟宗三(原文署名“光君”)《略评金著〈逻辑〉》,载《广州民国日报·哲学周刊》第22期,1936年1月29日。
27、牟宗三《略评金著〈逻辑〉》,同上。
28、请参阅:(a)李匡武主编《中国逻辑史(现代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三章;(b)李继东《中国现代逻辑史论》(南开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c)Werner Meissner,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in China:The Controversy over Dialectical
Matterialism&nb
sp;in the 1930s , PartⅢ . 12,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ford, California, 1990.
29、 金先生“这个独立一贯的态度”,一直坚持到五十年代。这可以从下述事例中得到证明。建国后,艾思奇先生第一次应邀至清华大学哲学系演讲,公然反对形式逻辑,金先生在谢辞中智驳艾氏,说艾先生批判逻辑的话,句句都符合逻辑。嗣后,引起一场全校性的讨论,一些学生在“民主墙”上对金先生的观点作出论证,公开为形式逻辑辩护,而被视为“不正确言论”对待。但是,金先生高贵的学术品质和刚直不阿的学人风范广为流传,至今仍为佳话。(见王雨田<怀念我敬爱的老师──金先生>,刘培育主编《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页200~201。)
30、 牟宗三《一年来之中国哲学界并论本刊》(续篇),同前。
31、牟宗三《略评金著〈逻辑〉》,同上。
32、牟宗三《略评金著〈逻辑〉》,同上。
33、牟宗三在1937年发表的《觉知底因果说与知识底可能说》一文中说:“这是真理论最近的一种新趋势,在中国金岳霖先生讲的很详细,但他还没有发表出来。”(D.3.4.1)说明此时牟知道金在写知识论, 但是尚未发表,故牟未见到此书。而金的《知识论》一书虽完成于四十年代,但迟至1983年才正式出版。牟是否读到过,不得而知。至于金的《论道》一书,估计牟宗三读过,至少是部分地读过,因该书先行以单篇论文发表,在牟氏的著作中出现过有关的评论,参阅牟著《逻辑典范》,香港,商务印书馆,民国30(1941 )年版, 页382。
34、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41。
35、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40。
36、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41。
37、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学生书局,民国63(1974)年版,页6。
38、 牟宗三《一年来之中国哲学界并论本刊》(续篇),同前。
39、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同上),页34,页28。
40、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页208。
41、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页209。
42、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页208。
43、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页210。
44、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页208。
45、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页210。
46、牟宗三《生命的学问》,页34,页113。
47、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页209
《牟宗三论中国现代哲学界(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