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句子、词
个单词,“八格牙路”不能分解成单词,因此不是句人话。不过,这样的例子极少,按照同化的原则,我们不经意也会把kith叫作一个词,把八格牙路叫作一句话。实际上我们的所有语句成分都是词[4],都具有独立的意义或特定的语法作用。
所以,我们说词独立地具有意义,是说一个句子可以分解成一些单位,它们现在在这个句子里起作用,但同样也可以在那个句子里起作用。我们并不是说人类先造出了一些单词,然后用它们来造出句子,就像先烧出砖头然后来盖房子那样。
语言学逻辑学上有一个古老的争论:句子在先还是词在先?中古语言学家倾向于认为词在先,基本的根据是句子是由词构成的。但这里引起误解的是“构成”这个概念。用砖头木柱盖房子是构成的一种范型。兔子是由心脑肝肺四足等等构成的,但不是先有了肝肺四足才有兔子,虽然神话传说中常用盖房子这种范型来理解身体的构成。浮生有限,事理无穷,我们大多数时候不得不通过简单的范型来理解;在需要加深理解的时候,我们却又必须防范简单范型的误导。
最小意义单位
从形式上说,句子和词是互相定义的,在这种形式意义上,词和句无所谓孰先孰后。这里本来有个问题要问,但由于问题的提法不妥当,争点就脱离了引起争论的事质,变成了纯形式的空转,成了鸡在先还是蛋在先那样的问题了。到了近代,这个古老的争论换了一种提法,一种试图重新和事质咬合的提法:句子和词,哪个是意义的基本单位?
词是比句子更小的单位,如果词独立地具有意义,本来显然应该把词当作意义的基本单位。但人们想到,“我昨天下午”还不成个意思,只有“我昨天下午到了北京”或“我昨天下午见到了一个老朋友”之类才成个意思,于是好像又该把句子定义为意义的最小单位。可我们实在很难否认单个的词有意思、有意义——否则怎么会经常听到人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于是人们有时补足说:句子是完整表达意思的最小单位。但 “完整的意思”本身显然需要进一步考究。我们会说到一颗不完整的牙齿,但不会说到一个不完整的水坑。完整不完整是相对于某种形状或结构的范型而言的。什么是完整的意思的范型?或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说意思不完整?一个人说了好半天,说了好多句子,可能还没说出个整意思来。也许我写了一整篇文章才把我的意思完整表达出来,你引用了其中的一个句子,我还说你断章取义。另一方面,一个词的意思也挺完整的。“圆圈”这个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完整的?房子盖到一半,当然还不是一座完整的房子,但并不因此说砖头木柱不完整。王力先生就说:“我们普通也认词是有意义的;单词所有的意义…咱们似乎也该承认它是完整的。”[5]
这里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最小的意义单位”这个用语有点混乱。意义必须能够分解成较大较小的单位,才谈得上最大或最小。但意义是怎样分解成各种单位的呢?原则上,任何词的意义都是可以分解、分析的,但这里所谓“分析”,并不总是意谓把大体量的分解成小体量的,因而“最小的意义单位”这话就不能成立。奥斯丁指出,“意义的一部分”是个没着没落的用语,[6]“意义的单位”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所以,这里讲到的分解,不是针对意义,而只能针对具有意义的声音或拼写,说的其实是“能承载意义的最小声音单位”之类。
其二,这里把句子的意思和语词的意思混为一谈了。问题不在于词义和句义哪个完整,而在于词义和句义不是性质相同的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关注的中心。说词是句子的基本单位,是从结构上着眼的,不等于说句子的意义由词的意义构成,一如汽车由发动机、方向盘、轮子等等组成,但汽车的功能却不是由发动机的功能等等构成。词的意义在于它能作为一个成分构成句子,而句子的意义在于它能编织在生活场景之中。词是我们进行交流的设施,而句子就是交流。
所以,“句子和词哪个是具有意义的基本单位?”这个问题虽比“句子在先还是词在先?”这个问题的提法现代些,但仍然瞄错了方向。
单词成句,维特根斯坦关于“石板”的讨论
“他明天来”是一句话,“明天来”是一个词组,由“明天”和“来”两个词组成,“明天”又可以分解为“明”和“天”两个字。于是我们有了字、词、语、句四个不同的语言单位,后者比前者长,是由前者组成的。然而,句子一定是个比词更大的单位吗?你喊“狼!”,或者说“不!”这是个句子还是个词?是个省略句?一篇小说开头说“秋天。夜。胡同里一个人影。”这是三个句子吗?
 
我们很难否认,句子是由字词组成的。一双鞋是由左脚的鞋和右脚的鞋组成的,葱油饼是由面粉、葱花、油盐等组成的[7],我走到学校,行程是由一步一步组成的,又是由清华东路、双清路、城府路组成的。词是清华东路、双清路、城府路,句子是我去学校、你去公司、他去商场。双清路和走双清路去学校是不可比的,我到学校经过三条路,但谁会我到学校是双清路的三倍?家在城府路上,商场也在城府路上,他去商场只走城府路,就像一个词儿就成了一个句子,但城府路和只走城府路就买到了东西仍然是两会事儿。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探索》第二节设想了一种“原始语言”:建筑师傅A在用各种石料进行建筑,这些石料是:方石、柱石、板石和条石。他的助手B依照A需要石料的顺序把这些石料递给他。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使用一种由“方”、[8]“柱”、“板”和“条”这几个词组成的语言。A喊出这些词,B把石料递过来。在该书第十九节,维氏就此问道:在这个语言游戏里,“板”这声呼喊是一个句子还是一个词呢?两种回答都不妥当。从功能上说,这个师傅喊“板”和我们语言集体里的师傅 “拿给我一块板石”是一样的。但“拿给我一块板石”显然是个句子。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的语言里,有另外一些句子的可能性,例如“递给我一块板石”,“拿给他一块板石”,“拿两块板石来”。
  《信号、句子、词(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435.html
所以,我们说词独立地具有意义,是说一个句子可以分解成一些单位,它们现在在这个句子里起作用,但同样也可以在那个句子里起作用。我们并不是说人类先造出了一些单词,然后用它们来造出句子,就像先烧出砖头然后来盖房子那样。
语言学逻辑学上有一个古老的争论:句子在先还是词在先?中古语言学家倾向于认为词在先,基本的根据是句子是由词构成的。但这里引起误解的是“构成”这个概念。用砖头木柱盖房子是构成的一种范型。兔子是由心脑肝肺四足等等构成的,但不是先有了肝肺四足才有兔子,虽然神话传说中常用盖房子这种范型来理解身体的构成。浮生有限,事理无穷,我们大多数时候不得不通过简单的范型来理解;在需要加深理解的时候,我们却又必须防范简单范型的误导。
最小意义单位
从形式上说,句子和词是互相定义的,在这种形式意义上,词和句无所谓孰先孰后。这里本来有个问题要问,但由于问题的提法不妥当,争点就脱离了引起争论的事质,变成了纯形式的空转,成了鸡在先还是蛋在先那样的问题了。到了近代,这个古老的争论换了一种提法,一种试图重新和事质咬合的提法:句子和词,哪个是意义的基本单位?
词是比句子更小的单位,如果词独立地具有意义,本来显然应该把词当作意义的基本单位。但人们想到,“我昨天下午”还不成个意思,只有“我昨天下午到了北京”或“我昨天下午见到了一个老朋友”之类才成个意思,于是好像又该把句子定义为意义的最小单位。可我们实在很难否认单个的词有意思、有意义——否则怎么会经常听到人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于是人们有时补足说:句子是完整表达意思的最小单位。但 “完整的意思”本身显然需要进一步考究。我们会说到一颗不完整的牙齿,但不会说到一个不完整的水坑。完整不完整是相对于某种形状或结构的范型而言的。什么是完整的意思的范型?或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说意思不完整?一个人说了好半天,说了好多句子,可能还没说出个整意思来。也许我写了一整篇文章才把我的意思完整表达出来,你引用了其中的一个句子,我还说你断章取义。另一方面,一个词的意思也挺完整的。“圆圈”这个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完整的?房子盖到一半,当然还不是一座完整的房子,但并不因此说砖头木柱不完整。王力先生就说:“我们普通也认词是有意义的;单词所有的意义…咱们似乎也该承认它是完整的。”[5]
这里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最小的意义单位”这个用语有点混乱。意义必须能够分解成较大较小的单位,才谈得上最大或最小。但意义是怎样分解成各种单位的呢?原则上,任何词的意义都是可以分解、分析的,但这里所谓“分析”,并不总是意谓把大体量的分解成小体量的,因而“最小的意义单位”这话就不能成立。奥斯丁指出,“意义的一部分”是个没着没落的用语,[6]“意义的单位”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所以,这里讲到的分解,不是针对意义,而只能针对具有意义的声音或拼写,说的其实是“能承载意义的最小声音单位”之类。
其二,这里把句子的意思和语词的意思混为一谈了。问题不在于词义和句义哪个完整,而在于词义和句义不是性质相同的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关注的中心。说词是句子的基本单位,是从结构上着眼的,不等于说句子的意义由词的意义构成,一如汽车由发动机、方向盘、轮子等等组成,但汽车的功能却不是由发动机的功能等等构成。词的意义在于它能作为一个成分构成句子,而句子的意义在于它能编织在生活场景之中。词是我们进行交流的设施,而句子就是交流。
所以,“句子和词哪个是具有意义的基本单位?”这个问题虽比“句子在先还是词在先?”这个问题的提法现代些,但仍然瞄错了方向。
单词成句,维特根斯坦关于“石板”的讨论
“他明天来”是一句话,“明天来”是一个词组,由“明天”和“来”两个词组成,“明天”又可以分解为“明”和“天”两个字。于是我们有了字、词、语、句四个不同的语言单位,后者比前者长,是由前者组成的。然而,句子一定是个比词更大的单位吗?你喊“狼!”,或者说“不!”这是个句子还是个词?是个省略句?一篇小说开头说“秋天。夜。胡同里一个人影。”这是三个句子吗?
 
; “来”读出来是一个音节,“他明天来”是四个音节,“来”写下来是一个方块,“他明天来”是四个,我们很难避免一种印象:句子是字词的倍数,是字词的延长,或者,一面延长一面又由于有机结合而有新的因素产生出来。
我们很难否认,句子是由字词组成的。一双鞋是由左脚的鞋和右脚的鞋组成的,葱油饼是由面粉、葱花、油盐等组成的[7],我走到学校,行程是由一步一步组成的,又是由清华东路、双清路、城府路组成的。词是清华东路、双清路、城府路,句子是我去学校、你去公司、他去商场。双清路和走双清路去学校是不可比的,我到学校经过三条路,但谁会我到学校是双清路的三倍?家在城府路上,商场也在城府路上,他去商场只走城府路,就像一个词儿就成了一个句子,但城府路和只走城府路就买到了东西仍然是两会事儿。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探索》第二节设想了一种“原始语言”:建筑师傅A在用各种石料进行建筑,这些石料是:方石、柱石、板石和条石。他的助手B依照A需要石料的顺序把这些石料递给他。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使用一种由“方”、[8]“柱”、“板”和“条”这几个词组成的语言。A喊出这些词,B把石料递过来。在该书第十九节,维氏就此问道:在这个语言游戏里,“板”这声呼喊是一个句子还是一个词呢?两种回答都不妥当。从功能上说,这个师傅喊“板”和我们语言集体里的师傅 “拿给我一块板石”是一样的。但“拿给我一块板石”显然是个句子。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的语言里,有另外一些句子的可能性,例如“递给我一块板石”,“拿给他一块板石”,“拿两块板石来”。
  《信号、句子、词(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