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正文

论民族法制与民族关系


行攻击和渗透,是西方敌对势力实现其“西化”和分化战略图谋的一贯伎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宗教保护者”身份自居,经常无端指责我国政府控制和迫害宗教,编造所谓“宗教迫害”事件,干涉我内政。我国新疆和西藏等地民族分裂活动之所以猖獗,是与西方国家的支持分不开的。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在苏联、东欧得手以后,更是集中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对我国进行渗透和干预,妄图改变我国政局。其用心险恶,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危害极大。
3、新形势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不断增多,我国城市的民族格局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情况,主要表现在: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日益增多。在城市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进入城市,使城市的民族构成有了很大改变,其表现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少数民族迁徙人口的数量上升,民族成分增多。今后,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仍会继续增多。
(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进入城市,不仅活跃了城市的经济,增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文化共存,各民族的饮食、服饰、音乐、舞蹈、语言等文化相互交融,在各个层面的交往程度加深。同时,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也带来一些碰撞,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三)散居化趋势明显。民族散居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的散居化在城市的发展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世居的少数民族在城市发展中,由于城市改造、拆迁等原因,原先相对集中居住的格局被打破,逐渐分散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因婚嫁、经商、就业等原因迁徙城市的外来少数民族,较快融入当地社会,也是民族散居化的主要构成要素。外来的少数民族流动性很强,随着对城市的逐步熟悉和适应,其生产生活的范围也会向整个城市扩展。总之,“大分散、小集中”的民族分布的特点在城市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民族意识逐渐增强。在城市化进程中,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以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也会增强,表现为更加注重本民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对比,更加关注民族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更加迫切要求加快本民族的发展,更加关心民族形象的维护,更加注意对各项合法权益的保障,更加关注政治上的参与等。民族意识的增强,具有两重性,引导得好,有助于本民族得发展和进步;引导得不好,也会强化民族关系得敏感性,可能对民族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使民族之间矛盾和摩擦增多,加大处理问题的难度。
城市民族格局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带来了城市民族关系的一些新问题、新特点。一方面,少数民族人员的流动,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交往与联系更为密切,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人员的流动,也不可避免带来一些摩擦和纠纷,影响城市民族关系。城市中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主要形式有: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因具体经济权益引发的纠纷;城市改造、拆迁及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因少数民族群众妥善安置不够引发的问题;不同民族成员间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因缺乏相互了解和尊重而引发的矛盾;媒体出现违反民族宗教政策,歪曲、侮辱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伤害少数民族感情引发的问题;在清真食品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出现不清真的情况,或者没有清真饮食营业执照的企业生产和销售清真食品引发的纠纷;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密切相关的清真饮食网点、宗教活动场所建设滞后引发的问题;一些城市中关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受到冲击,有的政策名存实亡,有的不易操作,造成了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心理上的失落;个别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因不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或法制观念淡薄,不服从管理,甚至聚众闹事,与有关执法部门发生冲突;个别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进行吸毒、贩毒、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甚至有的发展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等。
城市中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除具有敏感性、复杂性、特殊性等特点外,还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处理难度增大。一些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比较错综复杂,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或者是新出现的问题,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有的问题跨地区和部门,协调处理难度大;还有一些问题是多数人的过激行为或一般违法行为与少数人的严重违法行为和极个别的破坏活动交叉在一起,加大了处理问题的难度。二是群众性突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城市里是“弱势群体”,遇事容易“抱团”,把涉及个别民族成员的问题,往往看成是“本民族”的事情,特别是在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下,很容易酿成群体性事件,并且常常伴有上访、聚集、静坐、串联、游行等行

为。三是对抗性趋强。城市中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在一定条件下也具有对抗性,有的问题是少数民族成员与当地群众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也有可能转化为少数民族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之间的对抗,甚至出现冲击党政机关的严重群体性事件。四是危害性加大。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有的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既有社会影响,又有经济损失;既有国家、集体利益的损害,又有个人利益的损害;既有直接危害,又有间接危害。一些问题由于“连锁反应”,规模从小到大,往往酿成局部范围的不安定,危害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受外因与内因的影响,我国民族关系较之计划经济时期而言,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和新内容,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它更具有深刻性和广泛性。而传统的调节民族关系的体系由于定型于计划经济时代,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现阶段民族关系的现状。因此必须进行改变和创新,才能更好的解决民族关系中新出现的问题与矛盾。
二、 强民族法规建设,建立以法律调节为核心的民族关系调节体系的必
然性
1、民族关系的调节方式及其比较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了正确规范和引导民族关系,保障其沿着正确的健康的轨道发展,运用了很多种调节方式。根据所使用的工具的不同,可以将这些调节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行政调节。行政调节是指行政机关包括那些经过授权的组织通过制定、实施政策或直接查处、干预有关事件,来调节民族关系,它是各国政府在民族关系调节中经常而普遍使用的一种调节方式,因为制定并实施政策是政府的一项固有权力,是政府为完成某项任务或实现某一目标的基本工具或手段。各国运用政策调节民族关系,就是围绕民族关系的各个方面,制定实施政策。我国调节民族关系的政策主要有(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是我国带根本性的一项政策。(2)、民族干部政策。就是国家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包括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规定少数民族干部应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相当,选派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沿海挂职锻炼,举办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等。(3)、民族经济政策。就是国家从政策上调节民族经济关系,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发展,缩小后进民族与先进民族的经济差距。主要措施有如在投资上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倾斜,财政上给予民族自治地方机动金、预备费、民族补助款三项照顾,对边远山区、牧区的民族贸易企业实行自有资金、利润留成和价格补贴三项照顾,减免税收,提供优惠信贷,内地经济发达省份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对外开放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边境贸易,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行特别帮扶等。(4)、民族文化教育政策。就是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具体措施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实行双语教学,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扶持民族文艺创作,创办民族高等院校、培养民族人才等。(5)、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就是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赋予各民族拥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权利。(6)、民族宗教信仰政策。就是宗教信仰自由,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每个公民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种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每个公民,无论是信教还是不信教,信这种宗教还是那种宗教,政治上一律平等。(7)、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就是注重与少数民族爱国人士的密切联系,与之建立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其在团结和联络少数民族群众中的作用,调动其为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作贡献的积极性。我国以民族政策来调节民族关系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体系。它对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发挥了基本的主要的作用。
二是社会调节。所谓社会调节,就是利用民间(非官方)——个人、团体和舆论的力量处理民族关系延续中出现的问题,使之保持在正常、和谐状态。
利用个人调节民族关系。一是指由双方代表直接面谈,协调解决问题,达成协议或取得一致意见后,各自再去做本民族群众的工作。通过直接交谈,不仅可以消除误会,缓和紧张关系,而且为一方向另一方表示歉意或承认错误提供了适宜的场所。是一种自觉、主动调节民族关系的方式,值得大力提倡;二是通过与当事人双方联系密切、关系友好,有较大影响力

论民族法制与民族关系(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78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宪法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