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新闻传媒学论文 >> 正文

网络时代的麦哲伦——博客现象分析


博客”概念走向大众,木子美对博客概念的普及功不可没。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木子美的大名在中国博客的发展历史上必然是一个留下重要墨迹的名字,她躲也躲不掉,你拦也拦不住的。”②
     在几乎无法登录的情况下,博客中国11日的访问人次达到了11万人次之多,几乎比平时上升了一个数量级(此前日访问量最高为1.9万人次)。PV也在37万以上,是平时的4倍左右。如果网站正常,那么这些数据将是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百度为博客中国提供的专门数据)
    
     1.3.3 差异背后的原因
     “博客”在中国就是以这种方式走向了大众,实在是出乎意外,也显得情理之中。
     其实博客创办以来也就出现了一个木子美,或者类似的一种极度个人化的写作。我们在各类博客网站中看到绝大部分的内容还是以“思想共享”为主要特征。虽然此类写作在总体内容上不占优势,可以说在美国和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从点击率和最热门文章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个差异就很明显了。在博客中国的网站上的最热门文章的前20名中,就有12篇跟“性”与“木子美”相关。虽然中国博客和美国博客本身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是从凸显的文章却是体现了社会环境和价值的巨大差异,同时我们在三大每户网站推波助澜的整个“价值放大”的过程中看到了中美双方新闻体制和价值的差异。
     首先,博客这种形式本身作为一种科技手段,它带给社会的影响也是一柄“双刃剑”。
     在彰显网络文化的本质的建设性的同时,也因为它的极度“自由”,因为人类自身的不完美,网络博客放大了这种不完美。
     博客的诞生再一次印证了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著作,1994年,当一个叫做贾斯丁•霍尔(Justin Hall)的人透过网络发布他的“网上日记”,把自己对吸毒、做爱的体验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他绝对没有想到这个臭名昭著的行为在吸引不少眼球的同时,有可能催生一种新的网络交流方式。
     我们知道,最多大众关注的事件,不是性就是暴力。电影是暴力最大的媒体,从“少林寺”开始就是暴力的开始。性和暴力是和平时期被群众关注的二个新闻热点,群众追逐热点“性和暴力”乐此不疲。而我认为这二者都是为满足人类的窥探癖而存在的。因为人类自身不完美。网络博客放大了这种不完美。
     所以不论是在中国社会还是在美国社会,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的。下面我们就要分析为什么中国社会对“木子美”事件产生如此之大的反应。
     “在性方面美国人要比中国人开放许多,我想这一点很多人都会同意。对于社会没有压力的事情也就没有了对其进行突破的动力,所以最近美国也出了一个木子美,不过只成为社会的一条花絮。不像我们这里,网站当成炒作的商机、卫道人士声嘶力竭的进行声讨。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性的认识存在一种扭曲,我想这是不能够否认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里像我们这里这样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强调要“存天理灭人欲”,但是据茅盾先生说,在古代,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写的淫秽作品有我们多。上半截反对下半截,这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文化景观。所以,对于木子美和竹影青瞳来说,表达自己,也就确立了对传统社会规制一种反叛的姿态。”
     ——郭震旦《从木子美和竹影青瞳透视博客的社会学意义》
     除了郭先生提到的中外性观念的差异,我觉得这还跟新闻体制和新闻价值的不同相关。我们看到在中国博客的发展还是非常有限的,博客的受众也是非常有限的,博客的声音要通过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才能获得更大的影响,“木子美”事件也是倚仗“三大门户网站”的推波助澜才产生了“共振效应”。所以在博客在还没有取得与大众传媒同样的话语空间的时候,大众传媒仍然发挥着“议程设置”的功能,传统媒体的“新闻价值”和新闻体制影响到博客的信息释放。美国博客和中国博客实质上没有区别,美国博客也有“木子美”,但是在美国,性算不上新闻,而只有

当性和政治结合的时候才是新闻,比如“克林顿总统与白宫实习生的绯闻案”,大众传媒也竞相跟进。在中国,传统媒体的新闻审查和管制与美国相比还是相对严格的,所以在博客的初创阶段,只有那些与传统媒体新闻价值相符合的信息才能被主流媒体跟进和放大,于是刚开始大众可能从主流媒体上了解到的关于博客的信息都是无关痛痒的,或者与性和暴力相关的,因为很多受众都是通过了大众传媒这样一个二级传播才能看到博客的信息,传统媒体按照它们的新闻价值过滤博客网站的内容。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中国博客是搭乘着“木子美”顺风车走入公众视野的。但是这种情况是一定会改变的,当“三大门户”网站在爆炒“木子美”事件的同时,也为博客在中国的推广做了一次免费推广。当博客进入主流,获得相当的话语权的时候,这种情况一定会改变。
     2 博客“新”在何处
     2.1博客与以往技术形式的差别
     从理念上,早在中国出现“博客”一词之前,BBS上的在线日记、个人文集、讨论区等功能,足以让网民们建立起形式朴素的网上家园。搞点小创作、搜集感兴趣的资料和网络链接与他人共享,早就成为很多上网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博客被视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沟通工具。那么,博客日志这种民间发表方式,与BBS和个人主页又有何不同之处呢?由于博客网站的形式众多,未有一定之规,所以,要想清晰地勾勒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困难的,这里进行的只是初步的分析。
    
     2.1.1 博客与BBS的区别
     下图是全球最大的开放百科全书Wikipedia对博客日志发布方式与传统网络社区BBS的比较:该图的制作者是一位英国博客Tom Coates,其中左图代表传统BBS网络社区的发表方式,右图代表博客网络社区的发表方式,图中体现出对两者差异的某种揭示:
     首先,从BBS帖子和博客文本的样式比较看,博客文本的内容结构更复杂。BBS的帖子结构较为简单,通常是一篇原创信息或评论,后面跟上其他网友的相关发言。而博客文本则是博客就某一主题,将他自己的原创文章,或搜索和挑选的网上最新信息线索,扼要地整理汇集后放在网上,供有相关爱好和需求的网友共享。博客文本往往以链接的形式存在,“最少量的提示文字加配丰富链接的文本,可以说是更有代表性的博客样式”。博客文本是集原创文章、链接评价、链接、网友跟进文章于一体的,比起BBS那种口无遮拦、随心所欲、良莠不齐的情绪化发言来,博客制作的日志更加审慎、仔细和周详,其单个文本的丰富性、讨论脉络的清晰度、论题的拓展空间都超过了BBS的网友发言帖子。
   &nb

《网络时代的麦哲伦——博客现象分析(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89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新闻传媒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