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273.1 1047.1
(国家统计局,2001)
中国近年来电信业的一大变化,就是移动电话(手机)发展的高速发展。据信息产业部的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7月底,中国手机用户数已达1.206亿户,首次超过美国的1.201亿户,成为全球手机用户数最多的国家。据新华社引用相关报告指出,中国手机市场目前仍处在成长期,未来市场发展潜力无穷,现在不仅在总用户数居全球之冠,而且手机的更换率也超过美国。(人民日报,2001)
今天及未来的手机已不仅仅是点到点的语音通话工具,而正在成为多功能的媒体工具。以目前广受手机用户欢迎的短信息服务一项而言,据中国移动通信预计,今年全年短信息的发送量将在100亿条,如果以每条0.1元人民币来计算,这就意味着用户心甘情愿地掏出10亿人民币。(赛迪网,2001)
今后宽带网络、无线移动网络、卫星直播电视、数字音频广播、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等都是巨大的市场,人们为获取和传输不同形态的信息将付出更多的金钱,而这一切没有富国富民为基础,那就什么也谈不上。
四、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的逻辑关系
不同国家对新媒体的认识不同,使用新媒体的时间早晚不同,使用新媒体的广泛程度不同,新媒体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政府对新媒体进行监管的力度不同,完全取决于国家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实力、传播体制及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等因素。
在观察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的关系上,有两个基本现实必须给予充分注意:
(一)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国家,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均经济总量仍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848美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30倍以上,与美国的29240美元和日本的32350美元相比,差距更十分悬殊。(国家统计局,2001)
中国国内各地区的发展也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人群之间,对于新媒体的使用(不用说新媒体,至2000年底,我国才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差距也是十分巨大的。对于今天中国互联网用户2650万人口,我们可以说近年来增长速度极快,可以说绝对数量将成为世界第二,可以说中国是未来互联网最大的市场,但一个基本现实是,2650万网络用户仅占国民总数的2%,与网络用户占国民总数的30、40%甚至50、60%的发达国家及地区相差甚远。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不可作出盲目乐观的判断,认为此时“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进入信息时代或新媒体时代,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并不是从同一起跑线出发的,即使单从技术角度看,几乎所有新媒体的核心技术包括技术标准的制定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信息时代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整体缩小这一差距并在某些方面超出,要看我们的政策、机制和创新努力,
(二)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政权后,也就取得了全部媒介权力,成为中国传媒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大众传媒业呈现出以下六个显著特点:1、集团化、产业化的步伐日益加快;2、传播内容和传播形态日益多样化;3、各类传媒间及同类传媒不同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4、各类传媒广泛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及众多新媒体日益涌现;5、与国外海外媒体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及国外海外资本的进入日益活跃;6、各类传媒及其产品日益走向全世界。中国传媒业的改革是在中国社会改革大框架下进行的,每一步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宏观指导和进程控制下进行的。中国的媒体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正像党的宣传领导部门一再强调的那样,“无论什么情况下,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
因此,新媒体在中国的使用并非由于其新的传播技术特点,便可以与整体传播环境发生背离,恰恰相反,现实要求它必须适应整体传播环境。例如,2000年出台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就将网络新闻传播纳入整体传播格局之内。归根结底,“技术创造一个允许做事情的条件,但不能决定做什么事情,换言之,技术本身并不能改变历史的逻辑。”因为“技术诞生在确定的社会学空间中,技术发展的逻辑自我铭刻在这个空间的秩序中。只有文化主义的幻觉才会让人相信一种新技术将颠覆决定的秩序,而这个秩序不是通过文化领域优先孕育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技术没有对社会产生实际效果,也绝不意味着技术不是革新的携带者,而是强调技术逻辑服从于社会和历史的逻辑。”(阿芒·马特拉,2001)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人士对待中国的事物往往往看走眼,例如期待互联网信息传播对促进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产生“奇迹”作用,就在于他们单纯以“技术决定论”的眼光看问题,颠倒了技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的关系。
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巨大的,它对新媒体在中国普及使用的推动是巨大的。当今中国社会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是“与时俱进”。新媒体在中国的大普及大发展大提高,有赖于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906.html
(国家统计局,2001)
中国近年来电信业的一大变化,就是移动电话(手机)发展的高速发展。据信息产业部的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7月底,中国手机用户数已达1.206亿户,首次超过美国的1.201亿户,成为全球手机用户数最多的国家。据新华社引用相关报告指出,中国手机市场目前仍处在成长期,未来市场发展潜力无穷,现在不仅在总用户数居全球之冠,而且手机的更换率也超过美国。(人民日报,2001)
今天及未来的手机已不仅仅是点到点的语音通话工具,而正在成为多功能的媒体工具。以目前广受手机用户欢迎的短信息服务一项而言,据中国移动通信预计,今年全年短信息的发送量将在100亿条,如果以每条0.1元人民币来计算,这就意味着用户心甘情愿地掏出10亿人民币。(赛迪网,2001)
今后宽带网络、无线移动网络、卫星直播电视、数字音频广播、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等都是巨大的市场,人们为获取和传输不同形态的信息将付出更多的金钱,而这一切没有富国富民为基础,那就什么也谈不上。
四、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的逻辑关系
不同国家对新媒体的认识不同,使用新媒体的时间早晚不同,使用新媒体的广泛程度不同,新媒体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政府对新媒体进行监管的力度不同,完全取决于国家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实力、传播体制及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等因素。
在观察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的关系上,有两个基本现实必须给予充分注意:
(一)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国家,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均经济总量仍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848美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30倍以上,与美国的29240美元和日本的32350美元相比,差距更十分悬殊。(国家统计局,2001)
中国国内各地区的发展也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人群之间,对于新媒体的使用(不用说新媒体,至2000年底,我国才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差距也是十分巨大的。对于今天中国互联网用户2650万人口,我们可以说近年来增长速度极快,可以说绝对数量将成为世界第二,可以说中国是未来互联网最大的市场,但一个基本现实是,2650万网络用户仅占国民总数的2%,与网络用户占国民总数的30、40%甚至50、60%的发达国家及地区相差甚远。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不可作出盲目乐观的判断,认为此时“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进入信息时代或新媒体时代,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并不是从同一起跑线出发的,即使单从技术角度看,几乎所有新媒体的核心技术包括技术标准的制定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信息时代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整体缩小这一差距并在某些方面超出,要看我们的政策、机制和创新努力,
如果贻误时机,已经存在的“数字鸿沟”不是缩小而是会进一步拉大。
(二)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政权后,也就取得了全部媒介权力,成为中国传媒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大众传媒业呈现出以下六个显著特点:1、集团化、产业化的步伐日益加快;2、传播内容和传播形态日益多样化;3、各类传媒间及同类传媒不同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4、各类传媒广泛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及众多新媒体日益涌现;5、与国外海外媒体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及国外海外资本的进入日益活跃;6、各类传媒及其产品日益走向全世界。中国传媒业的改革是在中国社会改革大框架下进行的,每一步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宏观指导和进程控制下进行的。中国的媒体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正像党的宣传领导部门一再强调的那样,“无论什么情况下,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
因此,新媒体在中国的使用并非由于其新的传播技术特点,便可以与整体传播环境发生背离,恰恰相反,现实要求它必须适应整体传播环境。例如,2000年出台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就将网络新闻传播纳入整体传播格局之内。归根结底,“技术创造一个允许做事情的条件,但不能决定做什么事情,换言之,技术本身并不能改变历史的逻辑。”因为“技术诞生在确定的社会学空间中,技术发展的逻辑自我铭刻在这个空间的秩序中。只有文化主义的幻觉才会让人相信一种新技术将颠覆决定的秩序,而这个秩序不是通过文化领域优先孕育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技术没有对社会产生实际效果,也绝不意味着技术不是革新的携带者,而是强调技术逻辑服从于社会和历史的逻辑。”(阿芒·马特拉,2001)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人士对待中国的事物往往往看走眼,例如期待互联网信息传播对促进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产生“奇迹”作用,就在于他们单纯以“技术决定论”的眼光看问题,颠倒了技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的关系。
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巨大的,它对新媒体在中国普及使用的推动是巨大的。当今中国社会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是“与时俱进”。新媒体在中国的大普及大发展大提高,有赖于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资料及数据引用:
1、新华社,《中国共产党中央举办法制讲座 江泽民主持并作重要讲话》,7月11日北京电
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卜卫、郭良,《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2001年4月
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郭良、卜卫,《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成人部分)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7年10月第1次调查、2001年7月第8次调查)
5、新华社记者任涛、杜海涛、戎霄,《吴仪称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将出现三个转变》,8月13日上海电
6、南方网,《DVD掀起降价风暴 厂家打出“跳水”价》,2001年10月4日
7、日经BP社报道,《NEC总裁西垣浩司:尽取两种制度之长》,2001年10月26日
8、国家统计局,《人民生活水平步步高》,2001年7月4 日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