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大学新闻学系专任讲师
九、新世代的贫富差距--知沟(knowledge gap)
(一)资讯就是力量 第三波所出版的「Windows 95 中文探索指南」一书中提到:网际网路可以让现代人达到「资讯就在弹指之间」的境界。学者专家也认为:「资讯时代里,国家的经济力取决于资讯,其次才是传统经济学的主要因素:人力、土地及资本。因为传统的生产要素有时而尽,资讯的生产要素却永远生生不息,我们可以说,资讯就是力量,资讯就是特权!」 电脑族群逐渐形成奇特有的文化,而电脑科技日新月异的突破,不但创造了新的财富与富豪,如比尔·盖兹(Bill Gates)之类的青年可能愈来愈多,而电脑族群似乎与青年是相同的名词,亦即老年一代族群是否会因此与电脑脱节,使得知沟加速扩大,亦使非电脑族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人。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资讯科技如此绵密、快速、创新,使资讯的生产、流通、储存的能力更不可同日而语。西方学者如Bell(1974,1979)Porat(1977)、Druker(1969),或是日本的松田稻次(Masuda,1981)、伊藤阳一(Ito,1981)乃纷纷肯定资讯或知识将主导日后的社会生活,不但「资讯无时、无所不在」(All information in all places at all times)(Godfrey,1979),而且可以迅速、廉价地供应给社会中的一个人(Ito,1981;Dizard,1982)。Bell甚至认为资讯科技的扩散,可以消弭西方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但Hepworth & Robins(1988)提出了进一步的说明:「....所谓的『资讯革命』实非简单的进化转变。它不是单纯『科技』进步的事件,而是一种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现象、诸如破坏、危机、分工等现象。它所展现的是中心与边陲、乡村与城市、生产与消费、工作与休闲间关系的复杂且大幅度地转变。职是之故,它无法超越或融合现存阶级与地区的不平等现象,反
而顺势发展。这种不平等现象一但存在,便不可能凭空消失。」 (二)向下滴效果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在社会经济全盘发展以后,其成果自然会向社会各阶层扩散,或者向漏斗一样向社会下阶层滴。有人称之为「扩散效果」(spread effect)或「向下滴效果」(trickle--down effect)。但究竟经济成果是否一定向下滴、向外扩散,让社会上的个阶级分享呢?这就因国而异,没有一定的答案;但有些低度开发国家,经济即令有些成长,却被既有利益阶层吞并,反而加深贫富悬殊的现象。 若干学者对传播科技革命的社会功能颇有保留,他们担心资讯量的全面提高未必会「向下滴」。一群明尼苏达大学的学者提其纳(P. J. Tichenor)、杜那荷(G. Donohue)、欧尼(C. N. Olien ,1970)提出了所谓的「知沟」(knowledge gap)的假设:「传播媒介的资讯传入社会制度的速度若加速,则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获得资讯的速度比社会地位较低者为快,是以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扩大而非缩小。」传播学者罗吉斯(Rogers,1976)将知沟理论的假设延伸成为「传播效果鸿沟」(information effect gap)。 (三)知沟产生的原因 知沟产生的原因可略分为下列五点: 1.传播技术的不同 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授高等教育,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教育程度较低。就是由于教育程度的不同,使之拥有不同处理资讯的能力。 2.资讯储存量的不同 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对于一些困难的议题,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可藉由以往的的教育,和从前的接触的媒体报导,获得较多的知识。 3.社会接触的不同 所谓「物以类聚」,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有较多机会接触公共政策,也较易与他们社会经济地位相符者交往、讨论。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则因缺乏接触机会,进而缺乏对此类事情的兴趣。 4.民众对媒体报导选择性暴露、选择性接纳及选择性理解运作的关系 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可能发现关于公共事务或社会科学的新闻,与他们的值观或态度不符,或者对于此类事情根本不感兴趣。 5.大众传播制度本身即是在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服务 这种现象中,尤其出现在印刷媒体为多。印刷媒体所设定的议题通常是以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的兴趣为导向。 瑞斯(S. D. Reese)、修梅克(P. J. Shoemaker)及坦尼尔逊(M. A. Danielson)于1984年在美国芝加哥民意研究协会发表一篇调查研究报告「公众对新传播科技态度的社会相关性」,发现教育程度的高低与拥有电脑的人数多寡成正比。 此外,契尔德斯(T. Childers)、鲍斯特(J. Post)两位学者在1975年出版《美国资讯贫民》一书中,说明知识一如财富,也有贫富之别,且社会上为钱财挣扎之人多为资讯贫民。 帕克(E. B. Parker)、邓恩(D. A. Dunn)于1972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一篇「资讯科技的社会潜力」,说明资讯科技的最大潜力在于降低教育单位成本,进而提供平等而开放的教育机会,使社会上的人可以终身学习。如果资讯教育无法普及整个社会,那么只有那些早已是「资讯富人」可享其成果,而「资讯贫户」所得将少之又少,「资讯鸿沟」将因此而扩大。 综上所述,其实「知沟」的概念,就数学观念而言,不同于「等差」(例如2、4、6、8、10,个数字间的差距是相同的),而类同于「等比」(例如2的1次方、2的2次方、2的3次方、2的4次方、2的5次方,其差距是愈拉愈大,终至天文数字)。 因此在网路世界中,如何减少「知沟」,避免造成知识的贫富过于悬殊,这是政府、教育界、传播学者及社会大众所应共同关心的议题。
十、资讯超载与资讯忧虑
(一)资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 著名的学者Anthony Oettinger曾说「没有物质便没有任何东西存在;没有能源,物质便没有动力;但如果没有了资讯,则物质和能源皆因缺乏组织而没有作用。」虽然资讯如此重要,但若未加以管理,就会形成资讯过多或缺乏资讯的情形;过多的资讯超出了管理人员的资讯负荷最适点,不但对决策没有益处,反而会造成干扰决策的现象,那就是「资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因为人类从环境接受输入的容量是有限的,当人类所具有的内在过滤或选择程序无法处理增加的资讯时,就会发生资讯超载。 1970年,未来学家艾文.托佛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提到,资讯的超载将导致生理、心里的疾病。因为人对资讯的吸收、消化、理解有非常严格的临界点。超过此临界点会令人紧张、敏感、不能忍受挫折、不能理性判断事务,更可能行为错乱。 (二)资讯焦虑(information phobia;information anxiety ) 蓝斯·萧(Lance Shaw):「在我们这个对资讯狂热的多饱和纸张污染的社会,已开始出现一种病症;症状是--偏执的迫使自己遍读一切可
《世新大学新闻学系专任讲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