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新闻传媒学论文 >> 正文

世新大学新闻学系专任讲师


读之物,当吸收的阅读量超过消化所需的能量时,超出的部份日积月累,最后因压力与过度刺激转化为所谓的资讯焦虑症。」 1950年,美国学者大卫·雷斯曼(David Riesman)出版了经典性的社会学名著《孤独的群众》,首次揭露资讯时代人类的自恋、恐慌、焦虑和孤独。在雷斯曼笔下,他形容现代人个个都彷佛变成了头上顶著两根天线,焦虑地吸收著轰炸而来的资讯新人种。 他们畏惧和别人不同,在讯息大海里随波浮沉,愈和他人趋同,也就愈觉得孤单。于是有一句话的形容,正巧适时讽刺了资讯超载所反应的现象:「过去三十年所生产的资讯多过于过去五千年的总和;今天一份《纽约时报》里所包含的信息量也多过于十七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生的经验。」 《孤独的群众》预见了资讯时代到来后人们人格品质的改变,雷斯曼所谓的「雷达人」栩栩如生,正是现代人的写照。不过,1950年代固然大众消费与大众资讯的时代已浮露出迹象,但真正的「资讯焦虑」仍与一般民众距离遥远。差不多到了1980年代后期,人们才能从日常生活里感受到「资讯焦虑」的威力。 申克所著的《资讯魔雾》(Data Smog)一书中提出,资讯使人发狂已经不是虚拟的情境,虽然大部份资讯都有益世道人心,但过量的资讯构成一个过度刺激的环境,已把人类逼到一个忍无可忍的境地。波士顿心理学家柏格拉斯劝告他的一些病患,设法减少电子资讯的接收管道。他说:「这种疗法和节食一样,你必须仔细计算卡路里。」这就是所谓的「资讯节食」,方能回归人的节奏。 有资讯焦虑的人大半有两个特质,完美主义及喜欢寻求新奇刺激。这样的人资讯选择多,反而更受桎梏,更不自由,进而因资讯输入过多而耗损不堪。 对于这些涉及资讯时代「人改造与强化」的问题,在西方,从80年代后期开始就已进入它们的教育改革之中。诸如北欧、法国、纽西兰等许多国家,已将资讯及媒体解读的课程列入中小学教育,让学生参与和理解资讯及媒体的结构,生产过程,可能隐藏的偏见,选择性的误差,不当传播的遗害等。工业革命初期,机器大增,有个英国人勒德(Ned Lud)率先反对机器,捣毁织袜机。于是,人们遂将反对新文明形式的恋旧者称为「勒德份子」(Luddite)。 在资讯时代,人们当然不应成为「资讯的勒德份子」,这时候,增强自己对资源污染、资讯超载,甚至资讯焦

虑的防疫力,这也就成了一个现代人或后现代人必备的品质和基本训练。西方的教育配合的这样趋势,是对资讯时代的一种正面因应。 (三)因应之道 根据《天下杂志》第一六三期杨艾俐小姐所写的「如何克服资讯焦虑」一文中,归纳出处理资讯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七点: 1.掌握战略层资讯 文中引述「合众企管」合伙人张国鸿认为企业的资讯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作业层,第二层是管理层,最高层是战略层。战略层是最没有组织、结构,却是最有价值、企业负责人必备的。 2.吸收资讯要有架构 3.消化资讯 就如宏基电脑个人事业群总经理林宪铭所说的「经过很多次后,我知道新的一定比旧的有用。」 4.勿为琐碎资讯所缠,看大趋势 5.资讯分工才能掌握资讯 资讯繁杂不一,因此必须分工合作,个人吸收一部份,再齐聚讨论,获致结论。 6.善用电脑作为工具 7.训练自己逆向思考 动脑筋是最划得来的投资,遇到棘手问题,逆向思考,最容易找出活路,海阔天空。 综上所述,面对资讯,处理的秘诀在于将资讯「窄化」或「MATCH」到与自己的生活真正相关的范围中;也就是审慎的选择那些真正值得你去耗费体力的资讯。资讯的量越多,筛选的重要性就越形显著。有人认为选择越多自由就越大,然而在面对抉择时,却反而因为不知如何选择而带来更多的焦虑。如果能在事前就确定自己所须要的资讯的范围,选择的范围也跟著减少,担忧选错的焦虑自然也就跟著减轻。

十一、网路教育VS.传统教育

根据美国相关资料显示,由于远距教学、电脑教学的兴起,未来教师的数量亦可大幅减少,300位教师只需留任一位即可。此外,联合报的副刊文章说,未来十年最辛苦的行业就是教师,此话一点不假。由于师生关系的疏离,加上学生广泛接收资讯科技,任何资讯网上应有尽有,声光兼具,当然强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声嘶力竭。所以说,教师们如何在网路时代的资讯社会中,应如何因应呢?如何让传统教育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呢?首先,我们先对资讯社会的教学环境形态作一了解。 资讯社会下的教学环境形态约略可分为: (一)学习者由主动或被动的角色变成互动的角色。 (二)学习者可以控制学习环境或速度。 (三)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帮助老师担任辅助者的角色。 (四)老师及学习者应具备使用新型态传播工具的基本能力与素养。 (五)进行远距教学(隔空教学),可跨越时空限制、不拘场所、不拘人数的进行教学;学习者可不受时间及地点限制进行学习。 (六)互动士的教学媒体。学习者直接和电脑产生互动,其特色是立即性、回馈性、双向性。 利用媒体加强教学效果有几项优点,例如:加强多感官的「虚拟实境」、学习内容标准化、教学个别化、学习者参与度高、终身学习的方式等。所以说INTERNET的普及将促成「适时学习」(Just in time learning)观念的兴起。火星专家罗威尔在四十岁以前是个日本专家,四十岁以后却突然对火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能够变成「火星权威」,这是难能可贵的一点。「老狗学不会新把戏」可能不适用于现代人。 至于说利用媒体辅助教学的缺点则为:过分依赖媒体、菁英主义的升高(资讯科技可能危及教育平等,促成一种新的菁英主义)、媒体教材的质量与多样化使学习者无法负荷、科技教材的生命周期过短、内容选择的偏颇(应兼顾教材使用技术及内容)、人工智慧的极限(电脑无法取代人类的想像力及创造力)、虚拟真实讲求学习者可以在假想的情境中学习,但过份的投入反而会造成真假不分、人际关系的退缩。 传播科技确实改变了教育,但科技的成长所带来的社会结构改变,并未如想像中的理想,我们认为,引入资讯科技到教育工作时,便须考虑:资讯网路能否忠实的传递知识、人格的陶冶能否透过资讯网路来完成、如何免于被资讯淹没,这是很重要的课题。 很多人认为有了网路之后,学生就可以自己获取资讯,不需要教师,但事实上,一个会教学、会带领学生的教师反而更重要。此外,更重要的是,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正如古书有云:「宁为人师(身教,以身作则),不为经师(言教,照本宣科)」。电脑或可轻易取代经师的角色,但人师可是它永远无法达到的。

第三章 结 论

一、传播新秩序的建立

若干年前,美国传播季刊的文章中曾提到,传播学是一个正在「发酵」的领域(ferment in the field),环观今日,网际网路亦复如此,但发酵之后会变成何等模样,则有赖识者以前瞻性的眼光及早作好规范和预防,否则,一般大众可能未蒙其利,先蒙其害,这并不是是我们所乐见的。 「马克布莱德委员会」(MacBride Commission)是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一个委员会,以研究传播问题为主要目的,由来自世界各地的16位传播学者所组成。该会于1977年起,经过3年的研究,提出「世界资讯新秩序」(Free Flow of Information)的报告,认为「由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形态,以及不同的传统、需求及可行性,各国的传播系统因而相互有异,未有一个模式可放诸四海而皆准」,所以提出「重整世界新秩序」的口号。曾任美联社社长的美国著名报人肯特·古柏(Kent Cooper),更是毕生倡导资讯自由流通,其所著的「藩篱尽除」(Barrier Down)至今为人传诵。 证诸今日,资讯社会伫的各种传播科技,其复杂性更胜往昔,所以传播新秩序的建立就更为当务之急了。在此高度互动的传播环境中,正、负资讯的影响速度及层面都远超过传统单向式的传播,虽然优点多于缺点的新学习典范(paradigm)刻正形成,但却也因为INTERNET上自由开放的环境,使得互动式的学习存在著「肤浅化」、「流毒化」的隐忧。资讯传播的自由固不容桎梏,而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尺度及法律容许的界限,更是绝大多数谨守传播秩序的社会大众所期盼的。这一波资讯传播革命,

《世新大学新闻学系专任讲师(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91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新闻传媒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