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大学新闻学系专任讲师
二、重视「网路伦理」及「网路人格」
套句现今年轻人常用的话,「在网路上,空间不是距离,时差没有问题」,虽然如此,并不代表没有特定空间及时差的网路社会不需要伦理。事实上,这是一种新世代的「新伦理」,我们可称之为「网路伦理」。高雄技术学院电算中心主任陈文生指出,「网路伦理希望能透过某些行为规范,弥补无法经由法律约制的行为。」此外,他亦强调,「大家虽然投注许多心力在网路上,但不要忘记真实生活;毕竟虚拟世界式不可能真实存在并取代真实生活」。中山大学网站上的dosa则认为网路的自由空间固然需要维护,但无论是民主或专制时代都需要伦理,伦理存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补法制之不足,更是为了追求真善美,不见得一定是约束。 如果网路界能抢在政府力量介入之前,自发性的形成一些网路传播与言论尺度的共识,最好还能够提出一个具有「准法律」效力的「网路言论宪章」,以作为立法机关的参考,基于共识而延伸的立法将更为切实可行。否则,当「剩余的责任者」--政府介入时,那就难免落入干涉言论自由的口实了。 所以说,要建立优质的网路文化,就必须提倡网路伦
理及网路人格的建立。
三、网路规范亟待跨国建立
网际网路无国界,「欧洲联盟」有监于此,于1996年4月26日、9月27日、11月28日召开三次会议,积极寻求具体之解决方案,希望在保护公共利益、对抗犯罪、维护言论自由及资讯自由流通之间求得平衡。 依据欧联之研究,网路上不法或有害之内容所影响之层面约有:国家安全(网路上可发现教导制造炸弹、生产非法药剂及进行恐怖活动);未成年之保护(贩卖人口、暴力及色情)、人类尊严之保护(教唆种族仇恨或种族歧视)、经济安全(诈欺、教导如何滥用他人信用卡)、资讯安全(恶意之骇客、叛客即破客「Cracker」行为)、隐私之保护(电子骚扰、未经授权传递个人资料)、名誉之保护(诽谤)、智慧财产权(软体或音乐及其他著作权之非法散布)等。 欧盟认为各国现行法令对上述问题虽然勉可规范,但仍应依赖国际间合作,才能阻绝不法或不良之资讯在网路上流通。因此欧联决议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 (一)为断绝不法内容之源流,以及限制其重制品之流通,应加强国际间之合作,包括犯罪内容之交换并严格执法,因各国文化背景不同,对犯罪之认定容有差异,鼓励会员国确定犯罪内容之最低标准。 (二)明定伺服器供应者及业者等之法律责任,并促其自律。 (三)支持使用过滤软体(Filtering software)及分级制度,拟议建立欧联共同标准。 (四)召开国际会议,邀请执法机构、业者及使用者参加,商讨在现有法律架构下,以国际合作方式采取立即措施之可行性,并研商对不法及有害内容之防止订定国际协约。 (五)延伸扩大国际间之对话,仅量邀请所有国家参加。 (六)建立透明之机制,以促进有效且合作之法律解决。 (七)建立欧联网站,提供相关资讯,例如父母管制之软体、各国之资讯活动、父母教师与儿童需要之资讯与指导纲要等。 欧盟的种种做法值得作为未雨绸缪之参考,而如何加强国际间之联系与合作,恐怕是最重要的课题。 此外,证诸我国,现行法规中仍属老旧,如出版法中所谈论的出版品,必须是用机械或化学方法印制而成;广电法中更将广播和电视定义为以无线电或有线电传播声音或影像,以供大众直接收看、收听。这些法规不是为网路量身订做,自无法使网路有所规范,更遑论跨国执法了,这是值得我国当局深思之处。
四、重视家庭教育与价值重建
面对人类为自己创造出的「科技怪物」,大家只能在无力感中束手无策吗?中国新闻学会理事长楚崧秋认为:近二十年科技文明的冲击实在太大,为人类未来计,凡为今日新生代父母切宜深思:究竟我们甘为科技的玩物,还是永为它的主人? 传播科技的进步,居然是社会危险的增加,事实上比大家的预感发展得更快。 美国「美国线上」(America Online)总裁史提夫.可兹则认为,在完善的管制科技,都取代不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健康的亲子关系。这种观点与法界常常使用的辨证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妙。嫌犯的辩护律师常在法庭中指控社会不公与恶劣的环境,是「逼使」嫌犯作奸犯科的「元凶」。当庭法官的回答通常是:社会上与这位嫌犯处于相同环境的人多如牛毛,为什么其他人没犯法呢?归根结柢之后,问题重点全部落在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上。而这种结论搬上网路的虚拟社会同样成立。 史提夫的说法有两项启示:第一,身心健康的孩子,才是父母与国家的最大成就。成长通常只有一次,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孩子,本身就有抵挡不当诱惑的能力。第二,网路问题,本质上不是「科技的问题」,而是「人」本身的问题。从这个思考点出发,大家不必为了找不到「科技上」的解决之道而愁眉苦脸,因为解决之道,其实就在你我手中。
五、回归「人」的世界
(一)人是资讯的主人,不是奴隶
《抗拒实质生活:资讯时代的文化与政治》(Resisting the Virtual Life: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Information)是由布鲁克(James Brook)与柏雅尔(Iain A.Boal)合著的论文集,各篇作者并不追悼书写阅读时代的终结,反而强调「电脑数位身分」(digital identities)并不能完全抹煞我们在实质生活中拥有不同鞋码、不同邮递区号的「血肉身分」。 有一部电影,内容叙述科学家努力利用各种高科技建立了一个「殖民社区」(The Colony Community),居住其中,样样事情都由高科技代劳,讲求的是高品质、高科技的生活,但最后人们还是觉得缺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人味」。 此外,在英国广播公司的一次纪念演讲中,英国约克教区的哈布吉主教说:「网际网路鼓励人们以自我满足为重,不尊重前人所累积的智慧,因而加速了人心的腐蚀!这种跨越全球的资讯科技,造成了资讯的速食心态,而缺乏对知识及内省的精神!」 从平面到立体,从真实到虚拟实境,巨量资讯无孔不入,排山倒海而来,使人目不暇给、穷于应付,甚至束手无策;进而衍生出知沟、城乡差距、资讯超载、资讯焦虑、科技症候群等问题。我们认为,以科技为出发点的文明,带给我们方便,但不会带给我们快乐。此外,再纷杂、紊乱的讯息中,网路规范、隐私权、网路色情、网路赌博......等问题亦应运而生。如何才能成为资讯的过滤器(filter),而非照单全收的知识海绵?如何才能将片段的资讯整合为知识,并在负作用最小的状况之下实际的运用出来?如何才能解放焦虑,成为资讯的主人?
以上在在都是现代网路公民不能也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试简略拟出三要诀如下: 1.应付资讯爆炸的方法是认识自己是资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2.资讯的筛选比取得重要。 3.不想被资讯之海溺毙,就只有学会与资讯共舞。
(二)做个清醒的「知识人」
INFORMATION这个字拆开来看,有两层意义,就是 INFORMation 资讯--(告知)和inFORMation资讯--(形成),正如卡洛士.芬提斯说:「现代文明面临的最大危机,是如何将资讯转换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
未来,结合科技与人文、理想与现实的「知识人」,是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认为「后资本主义社会」最需要的典型。否则科技与人文愈行欲远,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谁都不敢想像。 在资讯焦虑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以人为本的心,为科技组成的骨架,披上有血有肉的人文外貌,将是适应资讯社会的关键。
(三)以人为本的再出发
从前庄子骂惠施,说他是「逐万物而不返」。而现代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逐资讯而不返」,对自己的生命、内心没有体验,而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也逐渐的消失、耗弱。 其实资讯社会中,更需要我们去创造特色、创造独特的文化。电脑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新文化的整
《世新大学新闻学系专任讲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