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内容分析 调查访谈 跨文化研究 个案分析 文献综述 其他 合计
篇 数 76 14 6 5 4 11 116
所占比例(%) 65.5 12.1 5.2 4.3 3.5 9.5 100
注:* 本文统计时,以样本文章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准。
7.文章中涉及的用以支撑观点的理论
综观116篇样本,在文章论述中用以支撑观点的理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类:
理 论类 型 社会性别辨析 性别话语权力 性别刻板印象 其他 未涉及任何理论 合计
篇 数 30 12 43 6 25 116
所占比例(%) 25.9 10.3 37.1 5.2 21.5 100
(1)社会性别理论(Gender Perspective)
样本文章中广泛涉及到这一理论,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作为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着重分析了社会性别差异对传媒中女性形象建构的影响。性别指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体差异,即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生理差异。社会性别指的则是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差异,即由于男女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期望、要求和限制。在社会生活这个宏大和广阔的视角中,社会性别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种种差异更为人所关注。
(2)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
这一理论在样本文章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普遍运用于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之中。其中,有部分文章提及了塔什曼的“反映假设理论”与劳拉·穆尔维的女性形象的“看”与“被看”的理论。文章多从批判的视角入手,认为传媒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迎合和男权文化的欲望,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形象与角色仍然处于被异化的状态,它以其复杂和隐蔽的方式维护着男权文化和男权观念,加深了社会生活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成见)。
(3)性别话语权力(Discourse Power)
样本文章中对这一理论的运用主要是对性别话语权力分配的解析,它秉承了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认为“话语”与权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实现的。当前社会以男性权力中心,他们通过“话语”来实现自己的权力。“话语”权力分配的失衡,是性别统治和性别压迫存在的根本原因。正是男性对话语权力的绝对控制,使得女性长期处于“失语”的困境。“只有通过建构媒介文本中的女性权威,加强传播女性文化理念,才能对‘菲勒斯话语中心’(男权中心主义话语)进行有力的挑战和反击” [14]。
综合前面七项指标的量化分析结果,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形成的《行动纲领》特别提出了妇女与传媒的关系问题。在那以后,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关于女性与传媒之间的相关研究虽有起落,但着重在两个方面展开:①传播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表现和传播导向研究,即对传媒的内容分析;②妇女对传播媒介的掌控可能和掌控机会研究,即传者分析。其中,前者占据了大部分篇幅。
2. 虽然“女性与传媒”这一话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专注于这一研究的绝大多数仍是女性学者,有影响力的学术阵营还未真正形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传媒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文本分析,而真正有分量的文章不多;理论研究缺乏本土的创新观点,较多引用西方学术界业已成形的分析思路,来观照中国社会的现实,论述起来未免有些底气不足。
3. 研究所涉及的媒介范围,主要是广告、电视剧这样一些便于进行文本分析的媒介,研究视域比较狭窄,主要还是就传媒说传媒,很少涉及到更为广阔的其他人文社会学科。
第二节 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主要议题与方法
女人所需要的不是作为女人去行动或占上风,而是像一个自然人那样得到成长,像智者一样去分辨一切,像灵魂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展示(她)的各种才能……
——玛格丽特·富勒《19世纪的妇女》(1845)
通过上一节中的文本量化数据及初步结果的分析,我们对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整体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就从主要研究议题与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入手,具体描述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现状。
一、主要研究议题
一般来讲,媒介研究的议题可划分为传播内容研究、传者研究和受众研究三部分,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研究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媒介内容、女性媒介从业人员(即女性传者)、女性媒介接受(即女性受众)。下面将结合量化文本中的具体实例,归纳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主要女性议题。
1.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问题
第一,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依然是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归纳分析,对女性在媒介中的生存环境进行描述,从而挖掘出一些深埋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与历史根基。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他》[15]将当下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三种:传统古朴型女性(持家能手)、浪漫型女性(受男人呵护的美女)、现代型女性(事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921.html
篇 数 76 14 6 5 4 11 116
所占比例(%) 65.5 12.1 5.2 4.3 3.5 9.5 100
注:* 本文统计时,以样本文章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准。
尽管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但使用最多的仍是“内容分析法”。这一结果同样与前面两项量化指标的结果相符:有65.5%的样本文章以文本分析为主,运用内容分析,对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媒介反映出的女性意识进行论述。
7.文章中涉及的用以支撑观点的理论
综观116篇样本,在文章论述中用以支撑观点的理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类:
理 论类 型 社会性别辨析 性别话语权力 性别刻板印象 其他 未涉及任何理论 合计
篇 数 30 12 43 6 25 116
所占比例(%) 25.9 10.3 37.1 5.2 21.5 100
(1)社会性别理论(Gender Perspective)
样本文章中广泛涉及到这一理论,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作为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着重分析了社会性别差异对传媒中女性形象建构的影响。性别指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体差异,即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生理差异。社会性别指的则是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差异,即由于男女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期望、要求和限制。在社会生活这个宏大和广阔的视角中,社会性别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种种差异更为人所关注。
(2)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
这一理论在样本文章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普遍运用于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之中。其中,有部分文章提及了塔什曼的“反映假设理论”与劳拉·穆尔维的女性形象的“看”与“被看”的理论。文章多从批判的视角入手,认为传媒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迎合和男权文化的欲望,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形象与角色仍然处于被异化的状态,它以其复杂和隐蔽的方式维护着男权文化和男权观念,加深了社会生活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成见)。
(3)性别话语权力(Discourse Power)
样本文章中对这一理论的运用主要是对性别话语权力分配的解析,它秉承了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认为“话语”与权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实现的。当前社会以男性权力中心,他们通过“话语”来实现自己的权力。“话语”权力分配的失衡,是性别统治和性别压迫存在的根本原因。正是男性对话语权力的绝对控制,使得女性长期处于“失语”的困境。“只有通过建构媒介文本中的女性权威,加强传播女性文化理念,才能对‘菲勒斯话语中心’(男权中心主义话语)进行有力的挑战和反击” [14]。
综合前面七项指标的量化分析结果,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形成的《行动纲领》特别提出了妇女与传媒的关系问题。在那以后,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关于女性与传媒之间的相关研究虽有起落,但着重在两个方面展开:①传播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表现和传播导向研究,即对传媒的内容分析;②妇女对传播媒介的掌控可能和掌控机会研究,即传者分析。其中,前者占据了大部分篇幅。
2. 虽然“女性与传媒”这一话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专注于这一研究的绝大多数仍是女性学者,有影响力的学术阵营还未真正形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传媒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文本分析,而真正有分量的文章不多;理论研究缺乏本土的创新观点,较多引用西方学术界业已成形的分析思路,来观照中国社会的现实,论述起来未免有些底气不足。
3. 研究所涉及的媒介范围,主要是广告、电视剧这样一些便于进行文本分析的媒介,研究视域比较狭窄,主要还是就传媒说传媒,很少涉及到更为广阔的其他人文社会学科。
第二节 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主要议题与方法
女人所需要的不是作为女人去行动或占上风,而是像一个自然人那样得到成长,像智者一样去分辨一切,像灵魂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展示(她)的各种才能……
——玛格丽特·富勒《19世纪的妇女》(1845)
通过上一节中的文本量化数据及初步结果的分析,我们对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整体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就从主要研究议题与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入手,具体描述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现状。
一、主要研究议题
一般来讲,媒介研究的议题可划分为传播内容研究、传者研究和受众研究三部分,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研究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媒介内容、女性媒介从业人员(即女性传者)、女性媒介接受(即女性受众)。下面将结合量化文本中的具体实例,归纳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主要女性议题。
1.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问题
第一,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依然是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归纳分析,对女性在媒介中的生存环境进行描述,从而挖掘出一些深埋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与历史根基。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他》[15]将当下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三种:传统古朴型女性(持家能手)、浪漫型女性(受男人呵护的美女)、现代型女性(事
业有成的单身粉领)。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看妇女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发展趋势,既是对广告的一种文化批判,也是对妇女自我意识的一种呼唤。《减肥广告与病态的苗条文化——关于大众传播对女性身体的文化控制》[16]对13个品牌的减肥药广告进行了详实解析,发现它们具有三个突出共性:主诉对象为中青年女性;主诉功效为塑造充满性感 《(推荐)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