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留下的历史困惑
算,让所有推理的错误都成为计算的错误,以至最后可以通过计算解决各种争论的问题,经过弗雷格、罗素等几代人的努力,直到哥德尔证明一阶谓词演算的完全性时,终于建立了“一阶逻辑”的经典逻辑,部分地实现了莱布尼茨的理想。这种逻辑明显地是以二值原则(即没有任何命题不具有真假值)和实质蕴涵为假定的,而多值逻辑除了取真、假二值之外,还可取许多其他的值,由此,量子逻辑、模糊逻辑等都放弃了二值原则;模态逻辑则以其违反人们的常识的直觉用其它蕴涵取代了实质蕴涵。这些新的逻辑学分支就形成了与经典逻辑有别的非经典逻辑。
从语义学角度看,公理化、形式化系统的解释经历了从现实世界模型到可能世界模型的演变。现实世界模型亦称单世界假定,是指把形式系统内的一切符号和公式都解释为现实世界中的对象以及关于这些对象的命题,并认为我们能够在形式系统中适当地谈论其存在的一切都必定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某处,只不过所关注的是这个世界的更为抽象和一般的方面或特性。可能世界模型亦称多世界假定,是指形式系统的解释框架除现实世界外,还有多个不同的可能世界,逻辑真理并不只与现实世界相关,而是与所有的可能世界相关,逻辑真就是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都真。
伴随着语义思考从现实世界模型到可能世界模型的发展,逻辑研究的重心也经历了从语形学(证明论)到语义学(模型论)的变化。
这在洪定国教授最近的论文(见参考文献6)中有哲学的升华。他认为:古往今来,破碎性的人类意识产生破碎性的人类实在,——尽管这种实在又对象化的以心理的、生理的、文化的和物质的形式集蓄于每个人的大脑和一切非生命的人造物之中。从现代物理学来看,现实世界是由分离而独立存在的粒子构成的。这种观念充其量是一种只在一定有限领域内近似有效的抽象。由各种可能世界生成的整个宇宙,必须被理解为一个单一的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分析(分析为独立存在的部分)不具有基本的地位。
故洪定国教授总结玻姆的观点是:任何一个显析序结构(我们称之为结构信息)总是相对的,暂时的,它迟早会消解于隐缠序的背景(我们又称其为交换信息的背景为广义信息范型)之中;在更深、更广袤的层面上这无限的实在又会拓展出新的显析序结构来,如此无穷。如此着眼,凡由破碎性的显析观念去解决带整体性的问题总是要碰壁的。
如果说持传统观念的思想家、科学家所代表的总是破碎性的人类意识(或曰:极性思维,它只代表部分群体的利益,或对于事物深层整体性线索的无知或不敏感)在试图解决已表面化的种种冲突(包括人与自然的冲突)面前,老是不能吸取碰壁的教训,那么认知科学的现状是否把莱布尼茨的严格化、精确化思想推至极限,重演着——试图由破碎性的观念去解决带整体性的问题呢?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三、余论:哲学的反思
莱布尼茨在发表《关于只用两个记号0和1 的二进制算术的阐述和古代伏羲图的意义的评注》(1703年5月5日)之前,已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两种实体学说。
这一学说自1686年他在《形而上学论》和致阿尔诺的信里明确提出“有形实体”(“substance corporelle”)的概念就正式出现。
而在1689年就在关于腊尔夫.库德华斯的《真正理智体系》的读书笔记中曾思考过“单子”概念的物质性。至迟也在1695年莱氏就在自己的严格哲学的意义上使用了“单子”这一术语,并明确宣布“单子”亦即“实在的单元”。我们不能因此而把突出“物体哲学”的莱布尼茨同所谓信守“单子主义”的晚年莱布尼茨对立。
正是他发表“古代伏羲图意义”这一年——1703年,9月致阿尔诺的一封信的“边注”上,他提出两种物质学说的。莱氏在这封信中区分了三种意义的物质:(1)“作为有形团块本身的物质”;(2)“次级物质”(3)“原初的被动的力”即“原初物质”。其中,第一种“物质”,是笛卡尔的,后两种则是莱氏自己的。
而在1703年6月20日致沃尔德的信中提出著名的“实体结构”(五层面)的解释框架,关键是提出“单子”即简单实体(第三层面)同“有形实体”(第五层面)的区别与关联,后来一直坚持,实体有“简单实体”和“复合实体”(“有形实体”)两种。
这里莱氏的“次级物质”学说,便自然地充当了他的“物体哲学”或“现象主义”与他的“实体哲学”或“单子主义”相互关联的“中介”。“中介”功能表现在:“有形实体”既是“有形”的实体,又是有形“实体”:由于是“有形”实体,便势必同具有部分析可分的有广延的作为“现象”而存在的“物体”有内在关联;由于是有形“实体”,便又势必同“绝对没有部分”的,没有广延的作为“本体”而存在的“构成事物的绝对的最初本原”的“单元”即“单子”或“简单实体”有内在关联。
看来,莱氏的两种实体学说,实质上是五层次的实体结构的两个层面,我们不能把“现象主义”(“物体哲学”)和单子主义(“实体哲学”)这不同层次的东西放到一个层次来,只要不从平面思想来看莱氏的两种实体学说,就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的简单实体或单子关涉的是他的实体学说的逻辑的和本质的层次,而他的有形实体关涉的则是他的实体学说的现实的、现象的层次。(参见:段德智、李文潮:试论莱布尼茨的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的内在关联《哲学研究》2002.9)
纵观西方哲学史,尽管有一系列转换以摆脱认知困境,如:西方的实证主义、分析哲学通过维持格斯坦、哥德尔作了逻辑到哲学的转换,西方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925.html
从语义学角度看,公理化、形式化系统的解释经历了从现实世界模型到可能世界模型的演变。现实世界模型亦称单世界假定,是指把形式系统内的一切符号和公式都解释为现实世界中的对象以及关于这些对象的命题,并认为我们能够在形式系统中适当地谈论其存在的一切都必定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某处,只不过所关注的是这个世界的更为抽象和一般的方面或特性。可能世界模型亦称多世界假定,是指形式系统的解释框架除现实世界外,还有多个不同的可能世界,逻辑真理并不只与现实世界相关,而是与所有的可能世界相关,逻辑真就是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都真。
伴随着语义思考从现实世界模型到可能世界模型的发展,逻辑研究的重心也经历了从语形学(证明论)到语义学(模型论)的变化。
这在洪定国教授最近的论文(见参考文献6)中有哲学的升华。他认为:古往今来,破碎性的人类意识产生破碎性的人类实在,——尽管这种实在又对象化的以心理的、生理的、文化的和物质的形式集蓄于每个人的大脑和一切非生命的人造物之中。从现代物理学来看,现实世界是由分离而独立存在的粒子构成的。这种观念充其量是一种只在一定有限领域内近似有效的抽象。由各种可能世界生成的整个宇宙,必须被理解为一个单一的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分析(分析为独立存在的部分)不具有基本的地位。
故洪定国教授总结玻姆的观点是:任何一个显析序结构(我们称之为结构信息)总是相对的,暂时的,它迟早会消解于隐缠序的背景(我们又称其为交换信息的背景为广义信息范型)之中;在更深、更广袤的层面上这无限的实在又会拓展出新的显析序结构来,如此无穷。如此着眼,凡由破碎性的显析观念去解决带整体性的问题总是要碰壁的。
如果说持传统观念的思想家、科学家所代表的总是破碎性的人类意识(或曰:极性思维,它只代表部分群体的利益,或对于事物深层整体性线索的无知或不敏感)在试图解决已表面化的种种冲突(包括人与自然的冲突)面前,老是不能吸取碰壁的教训,那么认知科学的现状是否把莱布尼茨的严格化、精确化思想推至极限,重演着——试图由破碎性的观念去解决带整体性的问题呢?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三、余论:哲学的反思
莱布尼茨在发表《关于只用两个记号0和1 的二进制算术的阐述和古代伏羲图的意义的评注》(1703年5月5日)之前,已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两种实体学说。
这一学说自1686年他在《形而上学论》和致阿尔诺的信里明确提出“有形实体”(“substance corporelle”)的概念就正式出现。
而在1689年就在关于腊尔夫.库德华斯的《真正理智体系》的读书笔记中曾思考过“单子”概念的物质性。至迟也在1695年莱氏就在自己的严格哲学的意义上使用了“单子”这一术语,并明确宣布“单子”亦即“实在的单元”。我们不能因此而把突出“物体哲学”的莱布尼茨同所谓信守“单子主义”的晚年莱布尼茨对立。
正是他发表“古代伏羲图意义”这一年——1703年,9月致阿尔诺的一封信的“边注”上,他提出两种物质学说的。莱氏在这封信中区分了三种意义的物质:(1)“作为有形团块本身的物质”;(2)“次级物质”(3)“原初的被动的力”即“原初物质”。其中,第一种“物质”,是笛卡尔的,后两种则是莱氏自己的。
而在1703年6月20日致沃尔德的信中提出著名的“实体结构”(五层面)的解释框架,关键是提出“单子”即简单实体(第三层面)同“有形实体”(第五层面)的区别与关联,后来一直坚持,实体有“简单实体”和“复合实体”(“有形实体”)两种。
这里莱氏的“次级物质”学说,便自然地充当了他的“物体哲学”或“现象主义”与他的“实体哲学”或“单子主义”相互关联的“中介”。“中介”功能表现在:“有形实体”既是“有形”的实体,又是有形“实体”:由于是“有形”实体,便势必同具有部分析可分的有广延的作为“现象”而存在的“物体”有内在关联;由于是有形“实体”,便又势必同“绝对没有部分”的,没有广延的作为“本体”而存在的“构成事物的绝对的最初本原”的“单元”即“单子”或“简单实体”有内在关联。
看来,莱氏的两种实体学说,实质上是五层次的实体结构的两个层面,我们不能把“现象主义”(“物体哲学”)和单子主义(“实体哲学”)这不同层次的东西放到一个层次来,只要不从平面思想来看莱氏的两种实体学说,就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的简单实体或单子关涉的是他的实体学说的逻辑的和本质的层次,而他的有形实体关涉的则是他的实体学说的现实的、现象的层次。(参见:段德智、李文潮:试论莱布尼茨的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的内在关联《哲学研究》2002.9)
纵观西方哲学史,尽管有一系列转换以摆脱认知困境,如:西方的实证主义、分析哲学通过维持格斯坦、哥德尔作了逻辑到哲学的转换,西方
欧陆的现象学,存在主义经海德格尔开始了从现象学的“认识论”到存在的广义“本体论”的转换,而库恩晚期科学哲学的认知范式又从现象学回到了心理学,无论西方哲学整体有多么复杂的层次,源头都在莱布尼茨的两种实体学说——归根在于难以完成从实体到关系的大转换。这种未完成转换过程的哲学阻碍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因此,认知科学的突破,无疑还需要一场哲学的大革命!
四、出路 :拔动生命和宇宙的琴弦
认知科学不是清谈,正如能生娃娃并不一定就能干;因为人类与动物不同,还讲人伦,乱伦能生娃娃,但并不文明。与此相似,认知科学也存在球面与环面的界面,这是依据高能物理的空间破裂和拓扑学的环面与球面不同伦,发展出的三旋理论才揭示的。三旋理论在国内外率先提出:面旋、体旋、线旋、转座子、类圈体等概念群,并以相关数学模型为支撑,对现今自然科学前沿、宇观—宏观—微观世界的众多科学难题给予了统一的“三旋”解,并且还将其创新概念引伸、应用于认知科学和科技哲学等领域;其成果超越了当代物理学最前沿——超旋理论探索的视野,其科学思路给予了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它的成功最根本之处在于其是一种新的、合理的、“能—形结合”的方法,它使传统的欧氏几何和拓扑学的方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使它较欧几里德几何学更明确地回答了物质基本的空间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弥补了自毕达哥拉斯时代以来研究物质世界所忽视了的物质“最基本的运动方式”的缺陷,这更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现举两个拨动生命和宇宙琴弦的例子来说明:
1.在量子计算机与双螺旋结构的三旋联系中,它提出量子计算机是借助类圈体的三旋转动及“受控非门”的操作,从而为中国科学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