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初论[1]
:离开了学术传统的任意假设是没有“意义”的。
为了避免低水平重复制造,人们必须遵从学术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和研究问题。只是在传统中,我们才有希望找到意义重大的问题,通过分工研究重大问题的各个方面,科学家们才可能互相理解自己不了解的知识,学术传统才得到发展。因此,在传统中对话,这是概念的发展的一个无法回避的条件。(谁能够回避此在视界的规范呢?)对此,波拉尼有更精彩的讨论和分析。在《个人知识》以及他五十年代的一系列著作中,波拉尼强调知识的个人性也就是“隐秘性”(the tacitness)。因为所谓“知识”,直观地就是知道和理解了的事情。而理解必须是个人的,主体的,特殊的,难以充分交流的(记住: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这一个”与“意谓”,我们语言的抽象性和局限性)。波拉尼用一个例子说明他的思想:假如你正用一把锤子把一只钉子敲到墙里去,你的注意力是在你左手持着的钉子上呢,还是在你握着锤子的右手上?显然不是在你右手上,否则你一定会失锤打在钉子以外的地方。从心理学上说,你此时的注意力是直接关注于钉子,但是你仍然间接地意识到你的右手的动作,力度,以及与右手的准确性相关的所有因素。我们看到,一个不熟练的人例如小孩或妇女,就不会集中注意力于钉子,她往往分散她的目光于手和钉子之间,于是无法顺利完成工作。换句话说,关于你的右手应当怎样使用锤子的各种知识,与对于钉子的注意力,这两方面必须经过一个练习的过程才可协调起来。协调之后的情况,就是你关于右手和锤子的知识都转化成了“无意识”,“习惯”,“条件反射”,或类似的状态,用波拉尼的术语就是“支援意识”(subsidiary knowledge)。波拉尼论证说,这类知识在我们身上就如同我们的其他本能一样,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感官的一部分,这些知识的运用,如同视觉和嗅觉一样,已经不再需要通过我们大脑的思考了。波拉尼把这个道理运用于一般知识过程:一个人必须经过“学徒”阶段,才能够把师傅的知识转化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形成有关工作的“个人知识”。而在达到此阶段之前,这个人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师傅所掌握的知识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与此类似。我们必须通过完成大量的数学习题才能够理解数学本身。笛卡尔说,我们的心灵要想理解复杂的逻辑推理就必须反复地把这一推理过程从头到尾审视许多遍,直到心灵可以从“直觉”上把据这个推理的全过程。我认为这是笛卡尔关于人类理解的思考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19]。
于是沿着波普和波拉尼的思路,哈耶克“理性从传统习得理性”就变得非常清楚了。我们正是通过向传统学习,从而把传统转化成我们心智的一部分。当我们思考问题时,习惯地、下意识地,我们的“支援意识”或传统就开始指导我们的思考,使我们得以顺利交流和理解其他人的思考。另一方面,从现代哲学看,这个思想又正是同存在论和哲学阐释学对传统和历史的看法一致的。后者与理性主义哲学的区别就在于其体系的开放性。伽达默尔认为,所有的概念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意义必定随着时间推移在阐释者的实践理解中发生变化。因此语言概念的意义只能在不问断的交流或对话中得到澄清,阐释者只能通过不断与其他阐择者对话来验证自己对世界的阐释是否正确、是否理性,而传统(语言传统、意义传统、以及有关主体间相互理解时所依赖的共同语言环境的一切因素的传统)正是使这种对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我们看到,哈耶克同马克思的分歧,在哲学意义上。与休谟同笛卡尔的分歧一样,都可以追溯到西方思想由之发端的古希腊哲学中去,那也就是赫拉克立特(Heraclitus)的经验主义同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理性主义的分歧。当然,在辩证循环(扬弃)的意义上,哈邵克和马克思都已经超越并包含了古代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从精神史角度看,如果说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是精神认识自己的一个阶段或“正题”(the thesis),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是它的“反题”(the anti—thesis),那么现代的哲学阐释学则是这一精神发展过程的否定之否定阶段或“合题”(the synthesis)。海德格尔在佛莱堡大学讲授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时阐释了黑格尔“绝对知识”或意识的自我意识的意义,并且批评说/西方哲学的第一也是最后的问题是‘什么是存在’的问题。正是存在问题的构成,内在地关联着‘逻各斯’(1ogos),‘奴斯’(nous),‘理性。(ratio),‘想’(think),‘推理’(reason),以及‘知识’(knowled8e)…存在之为存在…做为概念…其力量在于它的时间性,…黑格尔哲学把哲学想象为绝对知识从而取消了时间性…现在iL我声明,哲学的真实内涵以及它的第一问题不可能仍然以古代思考的方式被问及,也不能被放置在黑格尔给我们提供的可疑的基础上”[20]。
也许,下一个时代的精神将是向着黑格尔哲学回归的精神。不过我们时代的精神,无疑是向着休谟哲学回归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哈耶克的演进理性与现代哲学阐释学是一致的。
注释
[1] 该学社由冯米塞斯及佛兰克奈特在战后发起并组织,旨在阐发古典自由主义精神以对抗法西斯主义及其它极权主义思潮。它因初次集会于瑞土朝圣山而得名。哈耶克始终是学会的核心人物。今天,这个学社仍然坚持每两年一次的聚会。由于聚集了全世界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能够参加聚金本身已经成了——种荣誉。例如香港地区只有两名该会的会员。从去年起,学会原则上不再吸收新会员。
[2] [2][4]参见页6—9,F.A. Hayek,The Fatal Concei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3] 参见第—章,F.A. Hayek,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Rout1edge&Kegan Paul,1949.
[4] 汪丁丁,“制度创新的——般理论”.《经济研究》1992年5月;“再论制度创新的一般过程”,载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编《效率,公平与深化改革开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近年来经济发展理论的筒述与思考”,《经济研究》1994年7月;“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香港公开进修学院《公民社会及其前景》讲座,1994年12月;“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改革》1995年9月。
[5] 参见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6] 参见本尼迪科特《文化的模式》,三联书店1988年;DouglassNorth,Institu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91.
[7] F. A.Hayek,the meaning of competion 。%。这是哈耶克1946年5月20日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的演说,后收入他1949年出版的文集,Individualism and 《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初论[1](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944.html
为了避免低水平重复制造,人们必须遵从学术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和研究问题。只是在传统中,我们才有希望找到意义重大的问题,通过分工研究重大问题的各个方面,科学家们才可能互相理解自己不了解的知识,学术传统才得到发展。因此,在传统中对话,这是概念的发展的一个无法回避的条件。(谁能够回避此在视界的规范呢?)对此,波拉尼有更精彩的讨论和分析。在《个人知识》以及他五十年代的一系列著作中,波拉尼强调知识的个人性也就是“隐秘性”(the tacitness)。因为所谓“知识”,直观地就是知道和理解了的事情。而理解必须是个人的,主体的,特殊的,难以充分交流的(记住: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这一个”与“意谓”,我们语言的抽象性和局限性)。波拉尼用一个例子说明他的思想:假如你正用一把锤子把一只钉子敲到墙里去,你的注意力是在你左手持着的钉子上呢,还是在你握着锤子的右手上?显然不是在你右手上,否则你一定会失锤打在钉子以外的地方。从心理学上说,你此时的注意力是直接关注于钉子,但是你仍然间接地意识到你的右手的动作,力度,以及与右手的准确性相关的所有因素。我们看到,一个不熟练的人例如小孩或妇女,就不会集中注意力于钉子,她往往分散她的目光于手和钉子之间,于是无法顺利完成工作。换句话说,关于你的右手应当怎样使用锤子的各种知识,与对于钉子的注意力,这两方面必须经过一个练习的过程才可协调起来。协调之后的情况,就是你关于右手和锤子的知识都转化成了“无意识”,“习惯”,“条件反射”,或类似的状态,用波拉尼的术语就是“支援意识”(subsidiary knowledge)。波拉尼论证说,这类知识在我们身上就如同我们的其他本能一样,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感官的一部分,这些知识的运用,如同视觉和嗅觉一样,已经不再需要通过我们大脑的思考了。波拉尼把这个道理运用于一般知识过程:一个人必须经过“学徒”阶段,才能够把师傅的知识转化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形成有关工作的“个人知识”。而在达到此阶段之前,这个人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师傅所掌握的知识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与此类似。我们必须通过完成大量的数学习题才能够理解数学本身。笛卡尔说,我们的心灵要想理解复杂的逻辑推理就必须反复地把这一推理过程从头到尾审视许多遍,直到心灵可以从“直觉”上把据这个推理的全过程。我认为这是笛卡尔关于人类理解的思考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19]。
于是沿着波普和波拉尼的思路,哈耶克“理性从传统习得理性”就变得非常清楚了。我们正是通过向传统学习,从而把传统转化成我们心智的一部分。当我们思考问题时,习惯地、下意识地,我们的“支援意识”或传统就开始指导我们的思考,使我们得以顺利交流和理解其他人的思考。另一方面,从现代哲学看,这个思想又正是同存在论和哲学阐释学对传统和历史的看法一致的。后者与理性主义哲学的区别就在于其体系的开放性。伽达默尔认为,所有的概念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意义必定随着时间推移在阐释者的实践理解中发生变化。因此语言概念的意义只能在不问断的交流或对话中得到澄清,阐释者只能通过不断与其他阐择者对话来验证自己对世界的阐释是否正确、是否理性,而传统(语言传统、意义传统、以及有关主体间相互理解时所依赖的共同语言环境的一切因素的传统)正是使这种对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我们看到,哈耶克同马克思的分歧,在哲学意义上。与休谟同笛卡尔的分歧一样,都可以追溯到西方思想由之发端的古希腊哲学中去,那也就是赫拉克立特(Heraclitus)的经验主义同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理性主义的分歧。当然,在辩证循环(扬弃)的意义上,哈邵克和马克思都已经超越并包含了古代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从精神史角度看,如果说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是精神认识自己的一个阶段或“正题”(the thesis),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是它的“反题”(the anti—thesis),那么现代的哲学阐释学则是这一精神发展过程的否定之否定阶段或“合题”(the synthesis)。海德格尔在佛莱堡大学讲授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时阐释了黑格尔“绝对知识”或意识的自我意识的意义,并且批评说/西方哲学的第一也是最后的问题是‘什么是存在’的问题。正是存在问题的构成,内在地关联着‘逻各斯’(1ogos),‘奴斯’(nous),‘理性。(ratio),‘想’(think),‘推理’(reason),以及‘知识’(knowled8e)…存在之为存在…做为概念…其力量在于它的时间性,…黑格尔哲学把哲学想象为绝对知识从而取消了时间性…现在iL我声明,哲学的真实内涵以及它的第一问题不可能仍然以古代思考的方式被问及,也不能被放置在黑格尔给我们提供的可疑的基础上”[20]。
也许,下一个时代的精神将是向着黑格尔哲学回归的精神。不过我们时代的精神,无疑是向着休谟哲学回归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哈耶克的演进理性与现代哲学阐释学是一致的。
注释
[1] 该学社由冯米塞斯及佛兰克奈特在战后发起并组织,旨在阐发古典自由主义精神以对抗法西斯主义及其它极权主义思潮。它因初次集会于瑞土朝圣山而得名。哈耶克始终是学会的核心人物。今天,这个学社仍然坚持每两年一次的聚会。由于聚集了全世界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能够参加聚金本身已经成了——种荣誉。例如香港地区只有两名该会的会员。从去年起,学会原则上不再吸收新会员。
[2] [2][4]参见页6—9,F.A. Hayek,The Fatal Concei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3] 参见第—章,F.A. Hayek,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Rout1edge&Kegan Paul,1949.
[4] 汪丁丁,“制度创新的——般理论”.《经济研究》1992年5月;“再论制度创新的一般过程”,载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编《效率,公平与深化改革开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近年来经济发展理论的筒述与思考”,《经济研究》1994年7月;“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香港公开进修学院《公民社会及其前景》讲座,1994年12月;“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改革》1995年9月。
[5] 参见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6] 参见本尼迪科特《文化的模式》,三联书店1988年;DouglassNorth,Institu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91.
[7] F. A.Hayek,the meaning of competion 。%。这是哈耶克1946年5月20日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的演说,后收入他1949年出版的文集,Individualism and 《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初论[1](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