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哲学理论论文 >> 正文

我看《老子》——对《老子》的另外一种解读


社 1998年 林骧华等译)我们都生活在老子之后,《老子》必定有它滋生的思想文化背景,而我们就生活在有老子思想影响的文化历史背景当中,尽管有的人可能从未读过《老子》,但老子的那一套生活原则已经“集体无意识”地烙印到他的身上。林语堂不就说过这样天真可爱的话吗:

    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都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用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10)

    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中国人在成功时是儒家,而失败时则变成道家的原因。道家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11)

    眼下人们都讲道家是自然主义,当然,老子的道德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希言自然。

    现在我们需要思量的是老子作为道家的开山人物,其思想究竟有多少是人们经常提到的“道家”的东西?或者说道家的东西都是什么?庄子的潇洒、浪漫为许多人喜欢,可从老子的《道德经》绝少读得到潇洒、浪漫。还有“自然主义”是否都是道家的东西?自然主义是否一定会抚慰人们由于“文明”而受到限制、创伤的“自由心” (抑或赤子之心)?也就是说《老子》是否真的就象某些人所宣称的那样,能够给失败者(或暂时失败者)提供一些精神的安慰?(镇痛剂)?理由是现代社会竞争太激烈了,现代人活得累极了,《老子》能够为孱弱者、失败者予以帮助。我觉得这是对《老子》彻头彻尾的“误读”。“当然,‘误读’可能有多种情况,有‘有意识的误读’,也有‘无意识的误读’;有‘有意义的误读’,也有‘无意义的误读’。”(12),而这种“误读”属于无意义的。因为《老子》压根儿就不主张你去“竞争”,他主张“无为”、(无为是老子人生论之中心观念。见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283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虚静”: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当然,老子无为的思想如果针对统治者来讲则是有积极意义、有价值的警钟: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少干预、干扰、纠缠民众的生活,你统治者无为、清静,老百姓会自动营生、富足、理顺自己的生活。马克斯·韦伯也读懂了这一思想:“老子甚至有这样的见解:国家最好只限于关心人民的生计。……应该让人与万物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臣民太多的知识与国家太多的管理,只会是真正危险的罪恶。”(13)

    他设想的最佳途径就是以“不争”而“争得”。(即我们常常嘲笑的“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汤一介先生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许更表现了老子对‘否定’的重视。这个命题作为方法的公式是:通过否定达到肯定。”(14)(注:汤先生是肯定老子这一哲学方法论的,而我从社会意义的角度出发觉得其思想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他让你愚钝、糊涂、“绝学弃知”、“绝学无忧”,{“道家求最高知识及最高境界的方法是去知。去知的结果是无知。……由去知而忘我,以得与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15)}而他自己却聪明地、清醒地教导你: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我愚人之心呵,蠢蠢呵!

    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闵闵呵。

    忽呵其若海,恍呵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他还教统治者一手绝招: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我怀疑那个马基雅弗利(《君主论》的作者)教人把“大智若愚”当作一种伪装,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是从老子这里剽窃去的。我认为那些叫喊活得累的人其实并不是真的累,只是由于习惯于小农的思维方式,不具备现代人的心理素

质,无法适应来自两方面的精神张力,于是叫苦不迭。

    确实,我们看到有些人,虽然生活在现代的物质生活层面,但是其精神层面却流连忘返在血缘、地缘构成的中世纪农业家族社会里,明明是老于世故,却要表现出天真淳朴(或者说本来天真淳朴,却要表现出老与世故);明明是名利熏心,却要表现出清高心净;明明是尖诈油猾,却要表现出愚钝糊涂;明明在挥霍奢侈,却高喊俭朴节约:明明是欲壑难添,却要表现出淡泊明志;……于是“人生无非做戏一场”的怪论有了风行弥漫的市场,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疑,虚伪矫饰,欺骗,趋炎附势,缺乏诚信,……象鸦片毒素一样无休止的榨取、吞噬着人们的良心和人格,“只知苟且;只知轨避责任;只知迎合意旨;只知从中取利;只知说假话;只知在夹缝中讨生活。”(16)于是就有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场人还需不需要“真诚”的讨论,当“真诚”这一不言自明的道德准则拿出来讨论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作为人还剩下什么可以保持自尊?”

    很多人感慨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活在既想“本我”又不得不“非我”的境遇当中。于是向往过一种“顺应自然、超然物外、不争无为”的世外桃园的生活。能否堂堂正正地将自己的那些欲望、选择、想法付诸实施,不可以!《老子》已经教会太多的中国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强梁者不得其死”,“不敢为天下先”。一百年前的美国人亚瑟·亨·史密斯写过一本书,叫《中国人的气质》,他观察与叙述了二十六种

《我看《老子》——对《老子》的另外一种解读(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96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哲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