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
及个性的作用》登载于1970年的《高等院校的东方文学史学术会议论文集》。他的《Этико-Философские Концепции Лиюя》(《李渔的道德与哲学观念》),刊登在《Вопросы Далънег Востока》(《远东问题》)1985年第1期上。苏联杰出的东方学家李福清(Б.Л.Рифтин,生于1932年)曾于1965年来北京大学进修一年。他一直在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工作,发表了以汉学、亚洲研究为主的论著二百种,是位硕果累累的研究员。1983年起苏联开始出版《世界文学通史》,他在该书第四卷中论述了李渔的小说作品。
前面提到的当今著名汉学家韩南在60年代初还只是一名青年学子。他为道格拉斯·葛然特(Douglas Grant)和米拉·麦克柳(Millar Maclure)合编的《The Far East:China and Japan》(《远东:中国和日本》)撰写了其中的一章《A Landmark of the Cinese Novel》(《中国小说的界标》)。该书由加拿大多伦多城市大学于1961年出版。韩南从加拿大到了美国哈佛后,于1973年在哈佛大学出版了《The Chinese Short Story,Studies in dating,Authorship,and Composition》(《对中国短篇故事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的研究》)。此书奠定了韩南在哈佛大学的学术地位。韩南对李渔作品的英译本如《夏宜楼》等也花了功夫加以注释论述。1981年12月,他的《The &n
1973年夏天,美国青年玛楚达(Shizue Matsuda)在《Studies inShort Fiction》(《短篇小说研究》)第10卷第3期上发表了处女作《The Beauty and the Scholar in Li Yu's Short Stories》(《李渔短篇故事中的美女和学士》)。五年后,其哲学博士论文《Li Yu:HisLife and Moral Philosophy as Reflected in His Fiction》(《李渔:生平及其小说中所反映的他的道德哲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被通过。内森茅(Nathan K Mao)与柳存仁(Liu Ts'un-yan)合著的英文评传《LiYu》(《李渔》)也于1977年由波士顿的特怀恩出版社出版,属于《Twayne's World Author Series》(《特怀恩世界作家丛书》)中的第433种。次年内森茅同杨·温斯顿(Winston L.Y.Yang)和李·彼得(Peter L.)合著的《Classical Chinese Fiction》(《古典的中国小说》)在波士顿出版。香洪中文大学出版的由杨(Yang W.)和艾德金(Adkins C.)主编的《Critical Essays on Chinese Fiction》(《对中国小说的批评文集》)收录了内森茅《A Preliminary Appraisalof Li Yu's Narrative Art》(《李渔叙事艺术的初步赏评》)。同年,朗·孔拉德(Lung Conrad W.)的《The Strong Kid of the Chin-huiRegion》(《金华之地的擅能之童》)由劳氏等编入《TraditionalChinese Stories:Themes and Variations》(《传统的中国故事:主题和变异》),后出版于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于1978年还出版了黑格尔·罗伯特(Hegel Robert)的《17世纪中国的小说》(《The Novel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其第五章论李渔的著作。
1980年,埃瑞克·亨利(Eric P.Henry)的书《Chinese Amusement:The Lively Plays of Li Yu》(《中国人的娱乐:李渔的充满生气的演出》)由汉登的修丝缀影出版社印行。1983年,爱德文·毛瑞斯(Edwin Morris)写了《The Gardens of China:History,Art,andMeanings》(《中国花园的历史、艺术和含义》)一书,交由纽约的查尔斯·斯克瑞波父子公司出版。书中引介了李渔的园林建筑的思想以帮助美国人理解中国园林。1986年,黑尔穆特在《The IndianaCompanion》上刊登了《Li Yu》(《李渔》)一文。次年又在《汉学研究》上发表了《Li Yuweng's Novel T'sui-ya-lou:Its Predecessorsand the Presentation of Homosexuality in Chinese Literature》(《李笠翁的小说〈翠雅楼〉:中国文学中同性恋的前人和代表》)。1987年,凯司( 《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985.html
前面提到的当今著名汉学家韩南在60年代初还只是一名青年学子。他为道格拉斯·葛然特(Douglas Grant)和米拉·麦克柳(Millar Maclure)合编的《The Far East:China and Japan》(《远东:中国和日本》)撰写了其中的一章《A Landmark of the Cinese Novel》(《中国小说的界标》)。该书由加拿大多伦多城市大学于1961年出版。韩南从加拿大到了美国哈佛后,于1973年在哈佛大学出版了《The Chinese Short Story,Studies in dating,Authorship,and Composition》(《对中国短篇故事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的研究》)。此书奠定了韩南在哈佛大学的学术地位。韩南对李渔作品的英译本如《夏宜楼》等也花了功夫加以注释论述。1981年12月,他的《The &n
bsp;Chinese Vernacular Story》(《中国的语体故事》)发表于《哈佛东亚杂志》(《Harvard East Asian》)总第94期。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另出单行本,其第八章专论李渔。多年以后,译评李渔的传奇故事等的《The Invention of Li Yu》(《李渔的创作》)于1988年8月仍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随后,此书被译成德文。
1973年夏天,美国青年玛楚达(Shizue Matsuda)在《Studies inShort Fiction》(《短篇小说研究》)第10卷第3期上发表了处女作《The Beauty and the Scholar in Li Yu's Short Stories》(《李渔短篇故事中的美女和学士》)。五年后,其哲学博士论文《Li Yu:HisLife and Moral Philosophy as Reflected in His Fiction》(《李渔:生平及其小说中所反映的他的道德哲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被通过。内森茅(Nathan K Mao)与柳存仁(Liu Ts'un-yan)合著的英文评传《LiYu》(《李渔》)也于1977年由波士顿的特怀恩出版社出版,属于《Twayne's World Author Series》(《特怀恩世界作家丛书》)中的第433种。次年内森茅同杨·温斯顿(Winston L.Y.Yang)和李·彼得(Peter L.)合著的《Classical Chinese Fiction》(《古典的中国小说》)在波士顿出版。香洪中文大学出版的由杨(Yang W.)和艾德金(Adkins C.)主编的《Critical Essays on Chinese Fiction》(《对中国小说的批评文集》)收录了内森茅《A Preliminary Appraisalof Li Yu's Narrative Art》(《李渔叙事艺术的初步赏评》)。同年,朗·孔拉德(Lung Conrad W.)的《The Strong Kid of the Chin-huiRegion》(《金华之地的擅能之童》)由劳氏等编入《TraditionalChinese Stories:Themes and Variations》(《传统的中国故事:主题和变异》),后出版于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于1978年还出版了黑格尔·罗伯特(Hegel Robert)的《17世纪中国的小说》(《The Novel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其第五章论李渔的著作。
1980年,埃瑞克·亨利(Eric P.Henry)的书《Chinese Amusement:The Lively Plays of Li Yu》(《中国人的娱乐:李渔的充满生气的演出》)由汉登的修丝缀影出版社印行。1983年,爱德文·毛瑞斯(Edwin Morris)写了《The Gardens of China:History,Art,andMeanings》(《中国花园的历史、艺术和含义》)一书,交由纽约的查尔斯·斯克瑞波父子公司出版。书中引介了李渔的园林建筑的思想以帮助美国人理解中国园林。1986年,黑尔穆特在《The IndianaCompanion》上刊登了《Li Yu》(《李渔》)一文。次年又在《汉学研究》上发表了《Li Yuweng's Novel T'sui-ya-lou:Its Predecessorsand the Presentation of Homosexuality in Chinese Literature》(《李笠翁的小说〈翠雅楼〉:中国文学中同性恋的前人和代表》)。1987年,凯司( 《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