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特点与风险
近年来,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综合性券商的业务支柱之一,但其中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和弊病。目前,券商接受委托资产管理的规模据估计可能超过600亿元。
委托理财找老大
据金网统计,在去年资产管理业务的高峰时期,截至2001年10月,共有247家上市公司委托了130多家公司进行理财业务,涉及金额超过了200亿元。其中,券商的市场份额占到一半左右,共有39家券商接受了131家上市公司的委托业务,涉及金额110多亿元。在前20家受托金额最大的公司中,有券商14家
从这些公开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到,目前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是大券商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较高。一般而言,总资产和净资产规模较大,信誉好、资金运作水平高的券商容易得到委托者的青睐。统计资料显示,受托资金规模的前五名国泰君安、南方、国通、海通和兴业证券的受托规模占了券商总受托规模的44.92%。
二是多数委托理财协议是年底和年初前后签署的,这意味着每到年底券商都将面临兑付高峰。从去年10月的数据看,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期限在一年左右的合同共有59起,占委托合同总量的43.70%;期限在6个月的合同有17起,占12.5%。多数合同都在去年底到期。因此,每到年底股市就存在较大的抽资压力,这也是1993年以来每年年底大多无行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来自核心客户。在券商接受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业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两者在以往存在着深入的业务关系或其他关系,可以认为券商委托资产管理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其核心客户。券商通过委托理财业务实际上加强了与上市公司的这种核心客户关系。
全员亏损无法避免
从1996年到2001年上半年,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张,也为券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然而,去年下半年开始股市经历了深幅调整,到今年1月在短短7个月里跌幅达到了40%,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也由此遭受重创,面临巨额亏损,市场上甚至一度传言一些券商到了破产的边缘。据业内人士估计,2001年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全员亏损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亏损总额在20%以上。
与此相应,资产管理的委托方也面临着无法收回投资收益甚至本金的风险,上市公司不能如期收回委托理财资金的消息频见报端。为应对这一局面,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不少上市公司提前终止了与券商签订的委托理财合同,而更多的公司则采用延期合同的方式来回避这一风险,如收回一半本金和全部利润,剩余资金继续委托,或者收回利润,本金继续委托。因此,今年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会出现大幅萎缩。但是,由于很多委托合同都是在去年上半年市场处于2000点以上时签订的,因此今后两年,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压力依然沉重。可以说,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都要为医治2001年的创伤而付出代价。
灰色地带风险多
2001年的股市大调整使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面临困境,而这一业务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规范现象和问题也集中暴露出来:
首先便是相关政策法规的缺位,非市场风险难以把握。虽然去年11月2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通知》,对受托人、委托人的资格、权利和义务,资产管理业务运作与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但《投资基金法》和《资产委托管理业务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正在讨论制定的过程中,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仍然存在许多"灰色"地带。
其次,市场容量和结构存在缺陷,投资品种单调,使资产管理业务难以规避市场风险。
第三,市场缺乏有利于资产管理业务健康发展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群体,违规操作的风险巨大。券商目前资产管理业务的合同期大多为半年或一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券商难以制定出稳健、周密的投资计划。而为了获得承诺的高额回报,券商不可避免地出现哄抬股价、勾结操纵和做庄等违规行为。
第四,回报方式的不规范使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面临支付风险。目前的券商资产管理业务以固定回报型和保底分成型为主,其中尤以固定回报型受到委托方的青睐。在牛市时这种杠杆效应为券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一旦市场走熊,原先没有被注意的风险便开始暴露出来,甚至达到券商难以控制的地步。
最后,业务发展的不规范使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面临"内部人"控制风险。
前十位券商接受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状况
排序 证券公司 委托理财家数 资金总量(万元)
1 国泰君安证券 20 227300
2 南方证券 11 95000
3 国通证券 4 85000
4 海通证券 10 66318
5 兴业证券 5 63000
6 国信证券 5 57500
7 西南证券 5 50600
8 银河证券 5 50000
9 申银万国证券 49442.5
10 长城证券 3 38800
作者: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闻岳春 朱生球 杨阿仑 来源:全景网络 《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特点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