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学评论论文 >> 正文

读《广雅疏证》札记


无辜,乱如此hū@①。”《说文》:“奄,覆也 ,大有馀也。”《诗·大雅·皇矣》:“奄有四方。”毛传:“奄,大也。”郑笺:“覆有天下。”《说文》:“hū@①,覆也。”《仪礼·士丧礼》:“hū@①用敛巾。”《尔雅·释言》:“hū@①,有也。”郭璞注引《诗·鲁颂·bì@(20)宫》:“遂hū@①大东。”《礼记·文王世子》:“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郑玄注:“抚,犹有也。”]
  11.厚与大同义,故厚谓之敦,亦谓之páng@(21);大谓之páng@(21),亦谓之敦矣。(卷一上《释诂》“大也”条)
  12.有与大义相近,故有谓之páng@(21),亦谓之方,亦谓之荒,亦谓之hū@①,亦谓之虞。大谓之páng@(21),亦谓之方,亦谓之荒,亦谓之hū@①,亦谓之吴。吴虞古同声。(卷一上《释诂》“有也”条)
  [按:《尔雅·释诂》:“páng@(21),有也。”王念孙《疏证》以为“páng@(21)”与“lóng@(22)”(《说文》:“lóng@(22),兼有也。”)声近义同。《诗·召南·鹊巢》:“维鸠方之。”毛传:“方,有也。”《诗·鲁颂·bì@(20)宫》:“奄有龟蒙,遂荒大东。”毛传:“荒,有也。”《诗·大雅·云汉》:“昊天上帝,则不我虞。”王念孙《疏证》:“则不我虞,犹言莫我有也。”《国语·晋语》:“今晋国之方。”韦昭注:“方,大也。”《诗·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毛传:“荒,大也。”《方言》十三:“吴,大也。”]
  13.凡远与大同义。远谓之荒,犹大谓之荒也;远谓之遐,犹大谓之假也;远谓之迂,犹大谓之xū@(23)也。(卷一上《释诂》“远也”条)
  [按:《尔雅·释诂》:“假,大也。”《书·大禹谟》:“不自满假。”伪孔传:“假,大也。”《尔雅·释诂》:“xū@(23),大也。”《诗·大雅·云汉》:“xū@(23)谟定命,远犹辰告。”毛传:xū@(23),大。”]
  14.凡张与大同义,张谓之hū@①,亦谓之@(24),犹大谓之hū@①,亦谓之xū@(23)也;张谓之磔,犹大谓之@(25)也;张谓之guō@(26),犹大谓之廓也。(卷一上《释诂》“张也”条)
  [按:“hū@①”训“张”,见《广雅》本条,但无例证。《吕氏春秋·壅塞》:“因@(24)弓而射之。”高诱注:“@(24),引也。”《通俗文》:“张申曰磔。”《晋书·桓温传》:“xū@(27)作wèi@(28)毛磔。”徐锴《说文xì@(29)传》引《字书》:“@(25),张衣令大也。”《说文》:“guō@(26),弩满也。”]
  15.与之义近于散,取之义近于聚,聚取声又相近,故聚谓之收,亦谓之敛,亦谓之集,亦谓之府;取谓之府,亦谓之集,亦谓之敛,亦谓之收。取谓之@(30),犹聚谓之裒也;取谓之掇,犹聚谓之缀也;取谓之捃,犹聚谓之群也。(卷一上《释诂》“取也”条)
  [按:《玉篇》:“府,聚也。”又:“府,取也。”]
  16.缩与惭义相近。缩谓之侧匿,犹惭谓之@(31)也;缩谓之衄,又谓之@(32),犹惭谓之忸怩,又谓之@(33)咨也。(卷一上《释诂》“惭也”条)
  [按:“侧匿”训“缩”,见《广雅·释诂三》。《尚书大传》:“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侧匿。”郑玄注:“侧匿,谓缩缩行迟貌。”“@(31)”训“惭”见本条,无例证。“衄”训“缩”亦见《广雅·释诂三》。《晋书·蔡豹传》:“未战而退,先自摧衄。”“@(32)”同“蹙”。《左传》成十六年:“国@(32)王伤,不败何待?”《方言》:“忸怩,或谓之@(33)咨。”]
  17.凡物之锐者,皆有小义。故小谓之@(34),释器篇又云:“石zhēn@(35)谓之@(36),广韵@(34)@(36)并音姊宜切,其义同也。小谓之xiān@(37),故利亦谓之xiān@(38),……小谓之@(39);故刺亦谓@(39);小谓之锐,故兵芒亦谓之锐,草初生亦谓之@(40);小谓之眇,故木末亦谓之杪,禾芒亦谓之秒。是凡物之锐者,皆与小同义也。(卷二上《释诂》“小也”条)
  [按:《方言二》:“@(34),细也。”又:“xiān@(37),小也。”《尔雅·释草》:“@(36),刺。”《方言》二:“凡草生而初达谓之@(40)。”]
  18.凡健与疾义相近。故疾谓之捷,亦谓之@(41),亦谓之壮,亦谓之偈;健谓之偈,亦谓之壮,亦谓之@(41),亦谓之捷;健谓之@(42),犹疾谓之咸也,健谓之武,犹疾谓之舞也。(卷二上《释诂》“健也”条)
  [按:《广韵》:“@(41),疾貌。”《尔雅·释言》:“疾、齐,壮也。”《庄子·徐无鬼》:“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释文》引李颐注:“壮,疾也。”宋玉《高唐赋》:“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太玄·@(43)]:“其人晖且偈。”司马光注引小宋曰:“偈,武勇貌。”“@(41)”训“健”见《广雅》本条。《汉书·东方朔传》:“捷若庆忌。”《广韵》:“@(42),健貌。”《易·杂卦》:“咸,速也。”“舞”训“疾”见《广雅·释诂一》,王念孙《疏证》引《方言》十二:“拊、抚,疾也”,谓“抚”与“舞”通。]
  19.难谓之蹇,亦谓之@(44);口吃谓之@(68),亦谓之。其义一也。(卷二下《释诂》“吃也”条)
  20.凡厚与大义相近。厚谓之敦,犹大谓之敦也;厚谓之醇,犹大谓之纯也;厚谓之臧,犹大谓之将也。(卷三下《释诂》“厚也”条)
  21.凡聚与众义相近。故众谓之宗,亦谓之林,聚谓之林,亦谓之宗;聚谓之sōu@(45),犹众谓之搜也;聚谓之都,犹众谓之诸也;聚谓之裒,犹多谓之裒也;聚谓之灌,犹多谓之观也。(卷三下《释诂》“聚也”条)
  [按:“宗”“林”“搜”训“众”均见《广雅·释诂三》“众也”条。《楚辞·招魂》:“室家遂宗。”王逸注:“宗,众也。”《国语·周语》:“林钟,和展百事。”韦昭注:“林,众也。”王念孙本条疏证谓“林”“宗”之“聚”义均由“众”义引申而来,但无书证。《说文》:“搜,众意也。”《尔雅·释木》:“木族生为灌。”《尔雅·释诂

》:“观,多也。”《诗·小雅·采绿》:“维fáng@(46)及,薄言观者。”郑玄注:“观,多也。”]
  22.寒谓之沧,亦谓之凄;悲谓之qī@(47),亦谓之chuàng@(48)。其义一也。(卷四上《释诂》“寒也”条)
  23.与胪同声。传车驿马皆取传递之义,故传宣谓之胪,亦谓之译;传遽谓之驿,亦谓之;传舍谓之庐,亦谓之旅,亦谓之驿。其义并相通也。(卷四上《释诂》“传也”条)
  [按:《广韵》:“,传马。”]
  24.凡高与大义相近。高谓之岑,犹大谓之岑也;高谓之嵬,犹大谓之巍也;高谓之弼,犹大谓之@(49)也。(卷四下《释诂》“高也”条)
  [按:《方言》十二:“弼,高也。”《广雅·释诂一》:“@(49),大也。”]
  附图
  26.床板谓之@(50),亦谓之牒;简谓之牒,亦谓之编。其义一也。(卷七下《释器》“版也”条)
  [按:《方言》五:“床上版,卫之北郊、赵魏之间谓之牒,亦谓之@(50)。”]
  附图
  这一类和第一类不同,既然如此,为什么它们都可以同时表示“锐”和“小”两个概念呢?这可以用词义的同步引申来解释。
  “同步引申”说的是词义引申的规律。在上述一组词中,“@(39)”的“锐”义和“小”义是同一个词的两个义位,其间的发展关系是词义引申。而是不同的词,其间的关系应该说是词的孳乳。但是,引申和孳乳都是基于联想而产生的词义发展,在这一点上,并无本质的不同。因此,可以有同步引申,也就可以有同步孳乳。这就是王念孙说的“凡物之锐者,皆有小义”。
  在孳乳过程中,有语音保持不变的,也有语音发生变化的,但变化后的语音和原来的语音总是相近或通转。如第15条的“掇”和“缀”,“捃”和“群”。这种地方,就是清儒所说的“以古音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打破字形的束缚,从语音上来探求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说同步引申和同步孳乳是词义演变的规律,是指有相当一部分同义词的词义在引申或孳生的过程中是同步的,而不是说所有的同义词的词义在引申或孳生的过程中

《读《广雅疏证》札记(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099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学评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