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塞缪尔·贝克特《莫洛伊》之双重文本解读
et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p.110,p.110.)莫洛伊是 用极其粗俗的语言描绘他母亲的,因为母亲没有给他留下什么美好的记忆。他记得母亲 是一个妓女,他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母亲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披头散发、满 脸皱纹、污秽、流口水,是一个又聋又瞎、身体衰老的疯女人。”(p.24)莫洛伊寻找母 亲的旅行实际上是受一种矛盾情感驱动的:他既厌恶他的母亲,又渴望同她团聚,对母 亲的依恋是莫洛依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情结。
依照荣格心理学的原型理论,母亲作为原型使人想起无意识的、自然的和本能的生命 。(注:陆扬《精神分析文论》,第100-101、100-101、18-19页。)因而母亲是生命的 本源,母亲的房间就是子宫的象征。莫洛伊寻找母亲就意味着寻找幸福的源头,因为对 他来说,生存就意味着受苦,人的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是在绝对无意识的状态中度过的 ,是在母亲的子宫内度过的。莫洛伊渴望见到母亲实际上就是渴望回到自我的无意识领 域,回到他自己所描绘的“我的重大历史中惟一能持久的、确实能持久的那个阶段”。 (p.23)然而,莫洛伊似乎并不爱他的母亲,反而蔑视她,怨恨她。他这样描绘他的母亲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她通过她屁股上的一个洞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上,让我首先 闻到了粪便的味道。”(p.20)应当指出,贝克特是一位深受基督教传统中原罪思想影响 的作家,莫洛伊对母亲的矛盾情感恰好反映了这种原罪意识。“莫洛伊鄙视他的母亲, 认为她是把自己从子宫内的伊甸园中驱赶出来的人,但是他又感到不得不回到母亲身边 ,因为她是人堕落以前的快乐时光之源头。”(注:Richard Begam,Samuel Beckettand the End of Moderni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104,p.102 .)母亲只是把他带到这个混乱的世界,但又不能承担起保护他的责任。莫洛伊认为这是 一个很大的错误,贝克特在《论普鲁斯特》中曾把这错误看作是“出生的罪过”。(注 :Samuel Beckett,Proust,London:John Calder,1977,p.49.)莫洛伊认为,正是由于母 亲的过错,他才来到了混沌的世界。因此,莫洛伊对母亲的怨恨可以追溯到“最初的失 败:竟然被生下来”,追溯到母亲未能阻止他的出生。(注:Andrew K.Kennedy,Samuel Becket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p.110,p.110.)莫洛伊对母亲的厌恶后来 又延伸到他对所有女人的厌恶,如,他在旅途上相继遇到的两个女性露丝和茹丝。
不难看出,莫洛伊寻找母亲的旅行是一次回归母亲王国的俄底浦斯旅行,但它表现的 却不是传统的弗洛伊德式的俄底浦斯情结,而是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乱伦式的性欲” 。(注:James Acheson,Samuel Beckett's Artistic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7,p.102,p.111.)他回忆道,母亲经常把他误认为他的父亲 ,而他自己也下意识地在母亲面前扮演起一个丈夫的角色:
她从未叫过我儿子,幸好,我不能忍受儿子这一叫法,但是,她称呼我丹(Dan),我不 知道为什么,我的名字不叫丹。或许丹是我父亲的名字,是的,也许她把我当成了我父 亲。(pp.21-22)
从以上引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扭曲的母子关系。莫洛伊对母亲的依恋可以被看作是 一种被压抑的欲望,即一种“恋母情结”。但他却不能像对待他最心爱的人一样对待母 亲,如,他同母亲交流的方式是粗鲁而残酷的。莫洛伊回忆道,他从未听从过母亲的话 :“我通过敲打母亲的头盖骨与她交流。敲打一下,表示‘是’;两下表示‘不是’; 三下表示‘我不知道’;四下,‘要钱’;五下,‘再见’”。(p.22)难怪评论家艾伯 特认为莫洛伊寻找母亲的旅程是“以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对弗洛伊德寓言反讽性模仿 的形式表现的。”(注:H.Porter Abbott,The Fiction of Samuel Beckett:Form and Effec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p.93.)这是因为莫洛伊并没 有真正被他母亲所吸引,他和母亲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感情交流,更谈不上爱。
荣格认为母亲原型可以派生出“
莫洛伊最终没有找到母亲,但实际上,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他自己变得越来越像他 的母亲了,如他自己所说:“我占有了她的房间。我睡在她的床上。我在她的便盆里大 小便……我一定越来越像她了。”(p.8)莫洛伊在寻母的旅途中由寻找者逐渐转变成了 被寻找的对象。在母亲的房间里,他感到自己似乎回到了最初的生存状态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塞缪尔·贝克特《莫洛伊》之双重文本解读(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037.html
依照荣格心理学的原型理论,母亲作为原型使人想起无意识的、自然的和本能的生命 。(注:陆扬《精神分析文论》,第100-101、100-101、18-19页。)因而母亲是生命的 本源,母亲的房间就是子宫的象征。莫洛伊寻找母亲就意味着寻找幸福的源头,因为对 他来说,生存就意味着受苦,人的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是在绝对无意识的状态中度过的 ,是在母亲的子宫内度过的。莫洛伊渴望见到母亲实际上就是渴望回到自我的无意识领 域,回到他自己所描绘的“我的重大历史中惟一能持久的、确实能持久的那个阶段”。 (p.23)然而,莫洛伊似乎并不爱他的母亲,反而蔑视她,怨恨她。他这样描绘他的母亲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她通过她屁股上的一个洞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上,让我首先 闻到了粪便的味道。”(p.20)应当指出,贝克特是一位深受基督教传统中原罪思想影响 的作家,莫洛伊对母亲的矛盾情感恰好反映了这种原罪意识。“莫洛伊鄙视他的母亲, 认为她是把自己从子宫内的伊甸园中驱赶出来的人,但是他又感到不得不回到母亲身边 ,因为她是人堕落以前的快乐时光之源头。”(注:Richard Begam,Samuel Beckettand the End of Moderni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104,p.102 .)母亲只是把他带到这个混乱的世界,但又不能承担起保护他的责任。莫洛伊认为这是 一个很大的错误,贝克特在《论普鲁斯特》中曾把这错误看作是“出生的罪过”。(注 :Samuel Beckett,Proust,London:John Calder,1977,p.49.)莫洛伊认为,正是由于母 亲的过错,他才来到了混沌的世界。因此,莫洛伊对母亲的怨恨可以追溯到“最初的失 败:竟然被生下来”,追溯到母亲未能阻止他的出生。(注:Andrew K.Kennedy,Samuel Becket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p.110,p.110.)莫洛伊对母亲的厌恶后来 又延伸到他对所有女人的厌恶,如,他在旅途上相继遇到的两个女性露丝和茹丝。
不难看出,莫洛伊寻找母亲的旅行是一次回归母亲王国的俄底浦斯旅行,但它表现的 却不是传统的弗洛伊德式的俄底浦斯情结,而是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乱伦式的性欲” 。(注:James Acheson,Samuel Beckett's Artistic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7,p.102,p.111.)他回忆道,母亲经常把他误认为他的父亲 ,而他自己也下意识地在母亲面前扮演起一个丈夫的角色:
她从未叫过我儿子,幸好,我不能忍受儿子这一叫法,但是,她称呼我丹(Dan),我不 知道为什么,我的名字不叫丹。或许丹是我父亲的名字,是的,也许她把我当成了我父 亲。(pp.21-22)
从以上引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扭曲的母子关系。莫洛伊对母亲的依恋可以被看作是 一种被压抑的欲望,即一种“恋母情结”。但他却不能像对待他最心爱的人一样对待母 亲,如,他同母亲交流的方式是粗鲁而残酷的。莫洛伊回忆道,他从未听从过母亲的话 :“我通过敲打母亲的头盖骨与她交流。敲打一下,表示‘是’;两下表示‘不是’; 三下表示‘我不知道’;四下,‘要钱’;五下,‘再见’”。(p.22)难怪评论家艾伯 特认为莫洛伊寻找母亲的旅程是“以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对弗洛伊德寓言反讽性模仿 的形式表现的。”(注:H.Porter Abbott,The Fiction of Samuel Beckett:Form and Effec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p.93.)这是因为莫洛伊并没 有真正被他母亲所吸引,他和母亲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感情交流,更谈不上爱。
荣格认为母亲原型可以派生出“
大地母亲”(Great Mother)的概念。(注:陆扬《精神 分析文论》,第100-101、100-101、18-19页。)因此,寻找母亲对莫洛伊来说也意味着 寻找故土,意味着寻根。他没有亲属,没有伴侣,他感到自己虽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但却不属于这个世界,所以他把寻找母亲、寻找故乡看作是自己的终生使命,但他的家 乡在哪里,他却搞不清楚,在旅途中遇到警察盘问他的姓名和住址时,他竟一无所知。 莫洛伊在他的叙述中始终没有记起母亲和他家乡的名字,直至小说的第二部分从莫兰的 叙述中我们才得知,莫洛伊的家乡或许在一个叫巴里的小镇。其实,他家乡的名字和母 亲的名字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因为莫洛伊与其说是在寻找母亲,寻找故乡,不如说是在 寻找精神的避难所,寻找精神乐园。正如贝克特第一部小说《莫菲》中的主人公所说: “生活是寻找家园的漫游”,(注:Samuel Beckett,Murphy,Picador ed.,London:Pan Books Ltd.,1973,p.6,p.66.)而这家园,其实就是那黑暗的潜意识的王国,就是最本真 的存在。
莫洛伊最终没有找到母亲,但实际上,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他自己变得越来越像他 的母亲了,如他自己所说:“我占有了她的房间。我睡在她的床上。我在她的便盆里大 小便……我一定越来越像她了。”(p.8)莫洛伊在寻母的旅途中由寻找者逐渐转变成了 被寻找的对象。在母亲的房间里,他感到自己似乎回到了最初的生存状态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塞缪尔·贝克特《莫洛伊》之双重文本解读(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