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塞缪尔·贝克特《莫洛伊》之双重文本解读
,他在心理上 更接近母亲了。其实,莫洛伊越来越接近的是他最本真的自我,而他的母亲却仍然离他 很遥远,对他来说母亲的形象永远是模糊不清的,因而他寻找母亲的旅行也是毫无结果 的。母亲的问题将是永远困扰莫洛伊的难题。小说的第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现代的俄底 浦斯寓言,揭示了二战以后西方社会一些知识分子失去信仰和精神支柱后的内心孤独、 迷惘和绝望。
二、莫兰:走出理性王国,探寻“真实的自我”
小说的第二部分是由另一个主人公莫兰叙述的他寻找失踪的莫洛伊的旅行。它比第一 部分的情节要复杂得多,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侦探寻找失踪者的故事,而是从更 深层面上表现了一个作家寻找主人公、寻找真实的自我从而实现对自我的重构的过程; 同时从心理学的深度揭示了作家潜意识活动和构思小说的过程,展示了意识主体和意识 客体、理性自我和非理性自我的交流与互动。
莫兰是同莫洛伊截然不同的人物,他是一个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办事果断而又自信 的男子汉。他在故事的开始就把自己的情况向读者作了详细的介绍:他有家产、儿子、 女仆,并过着舒适安定的生活;他的职业是侦探,为一个神秘的组织做事,这个组织的 头头叫尤蒂。八月的一天上午,尤蒂派一个名叫盖博的信使来到他家,命令他去寻找莫 洛伊并写一篇关于他的报道。于是,莫兰在儿子的陪伴下踏上了寻找莫洛伊的旅程。有 趣的是,在旅途中他遭遇了同莫洛伊相同的磨难,像莫洛伊一样,他的腿也变得越来越 僵硬,无法行走,他只好派儿子到附近的城镇买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来他儿子抛弃 了他,并偷走了自行车。莫兰最终精疲力竭,倒在了丛林中。这时,盖伯又带着尤蒂的 命令出现了,让他马上回家。莫兰没有完成任务就开始往回赶。他在荆棘中爬行了整整 一个冬季。当他终于回到自己的家园时,发现一切都变了,先前的那个舒适温馨的家已 不复存在,门锁已经生锈了,整齐的家具都破损了,佣人已经离开了,就连他自己也不 是先前的他了。莫兰整理了房间,便开始写他的报道。此时,他似乎意识到自己已经不 再按着尤蒂的指令行事了,而是被一个内在的声音操纵着。其实,尤蒂同《等待戈多》 中的戈多和《瓦特》中的诺特一样,是个神秘的角色,他就是理性和意义的象征,而那 个内在的声音其实就是无意识的自我。这意味着莫兰正在由一个理性的、有意识的自我 向着非理性的、无意识的自我转化。他这样写道:“也许我会见到莫洛伊。我的膝关节 未见好转,但也没变得更糟。我现在用双拐。我将来会走得快一些”。(p.240)这暗示 出莫兰正在一点一点地接近莫洛伊,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将会逐渐发现莫洛伊。
莫兰的旅行实际上是朝着内部的、无意识的领域即他的那个最隐蔽的自我进行的,它 揭示了一个作家进行艺术构思时真实的心理活动。在出发之前,他曾在自己的房间里作 过自我思考:“我在脑海中漫游,慢慢地,并非经过迷宫中的每一个细节,它的路径就 像我家花园中的小路一样让我感到熟悉,像心灵期盼的一样空虚,或者是充满奇遇…… 深不可测的心灵,时而是灯塔,时而是海洋。”(pp.144-145)这说明作为一个受习惯和 理性支配的人,莫兰对外部的客观世界十分熟悉,而对人的内心世界甚至对自己的潜意 识领域却感到茫然。他的意识和心智就像他家花园的路径一样清晰可辨,而他的潜意识 世界却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作家创作惟有深入到潜意识的领域才能达到真正的精神现 实。(注:陆扬《精神分析文论》,第100-101、100-101、18-19页。)尽管对莫兰来说 ,莫洛伊的形象是神秘的、陌生的而且是难以触及的,但他却越来越被这个神秘的人物 所吸引。其实,莫兰的头脑早就被那个神秘的人物占据了。他一遍又一遍地想像莫洛伊 的样子并逐渐捕捉到了自己心目中的莫洛伊:“或许我已把他虚构出来了,我是说我发 现他已经在我的头脑中成形了。”(pp.152-153)由此可见,“莫兰对莫洛伊的探寻首先 是莫兰逐渐发现他内心的那个莫洛伊的过程,一个资产阶级分子被流浪汉同化的过程。 ”(注:Eugene Webb,Samuel Beckett:A Study of&
of Washington Press,1970,p.88.)在寻找莫洛伊的旅途中,莫兰一步步地 走近他内在的自我,走近他的灵魂。
莫兰原本有一个美满、舒适而又稳定的家庭,他的生活原本是受理性、意志、规律和 宗教信仰所支配的。然而,当他奉上级指令去寻找莫洛伊之时,便感到自己脱离了有秩 序的、理性的世界,仿佛被抛进了一个神秘的、不可知的、非理性的、混沌的宇宙,成 了一个孤独的漫游者。莫兰不但没有找到莫洛伊,反而在丛林中迷路,失去了先前的那 个自我,变成了莫洛伊式的人物。他那个优雅、闲适而又自信的自我被一个焦虑不安的 “反自我”所取代,而这个“反自我”正是他苦苦追寻的目标莫洛伊。对于莫兰来说, 莫洛伊不仅仅是他追寻的目标和他将在报道中描写的主人公,他简直就是自己的一部分 ,他们两个其实是不能分开的。因此莫洛伊和莫兰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人物或一个作家的 两个不同侧面,即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反自我。莫洛伊是莫兰潜意识 的、反面的自我。莫兰一旦发现了这个真实的自我,便会意识到,“他最终已不再是一 个与他的外表协调一致的人了,而变成了他的对立面——一个与他的灵魂相一致的人。 ”(注:James Acheson,Samuel Beckett's Artistic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7,p.102,p.111.)所以莫兰追寻的目标与其说是莫洛伊,不 如说是他自己——他真实的、完整的自我,即外表和灵魂相一致的自我。
三、莫兰/莫洛伊:作家与角色的交流与互动
莫洛伊和莫兰的旅行是朝着不同方向进行的:一个是从未知的世界,或许是荒郊野外 出发去寻找故乡,寻找母亲;另一个则从温暖舒适的家园出发向着不可知的丛林挺进。 从表面上看,莫洛伊和莫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甚至形成鲜明反差的人物。但是他们的行 为、外貌和旅途中的遭遇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是小说中的“我”,既是叙述者又是 经历者;他们都是作家和寻找者;而且他们都未能达到所追寻的目标,最终都由寻找者 &nbs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塞缪尔·贝克特《莫洛伊》之双重文本解读(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037.html
二、莫兰:走出理性王国,探寻“真实的自我”
小说的第二部分是由另一个主人公莫兰叙述的他寻找失踪的莫洛伊的旅行。它比第一 部分的情节要复杂得多,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侦探寻找失踪者的故事,而是从更 深层面上表现了一个作家寻找主人公、寻找真实的自我从而实现对自我的重构的过程; 同时从心理学的深度揭示了作家潜意识活动和构思小说的过程,展示了意识主体和意识 客体、理性自我和非理性自我的交流与互动。
莫兰是同莫洛伊截然不同的人物,他是一个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办事果断而又自信 的男子汉。他在故事的开始就把自己的情况向读者作了详细的介绍:他有家产、儿子、 女仆,并过着舒适安定的生活;他的职业是侦探,为一个神秘的组织做事,这个组织的 头头叫尤蒂。八月的一天上午,尤蒂派一个名叫盖博的信使来到他家,命令他去寻找莫 洛伊并写一篇关于他的报道。于是,莫兰在儿子的陪伴下踏上了寻找莫洛伊的旅程。有 趣的是,在旅途中他遭遇了同莫洛伊相同的磨难,像莫洛伊一样,他的腿也变得越来越 僵硬,无法行走,他只好派儿子到附近的城镇买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来他儿子抛弃 了他,并偷走了自行车。莫兰最终精疲力竭,倒在了丛林中。这时,盖伯又带着尤蒂的 命令出现了,让他马上回家。莫兰没有完成任务就开始往回赶。他在荆棘中爬行了整整 一个冬季。当他终于回到自己的家园时,发现一切都变了,先前的那个舒适温馨的家已 不复存在,门锁已经生锈了,整齐的家具都破损了,佣人已经离开了,就连他自己也不 是先前的他了。莫兰整理了房间,便开始写他的报道。此时,他似乎意识到自己已经不 再按着尤蒂的指令行事了,而是被一个内在的声音操纵着。其实,尤蒂同《等待戈多》 中的戈多和《瓦特》中的诺特一样,是个神秘的角色,他就是理性和意义的象征,而那 个内在的声音其实就是无意识的自我。这意味着莫兰正在由一个理性的、有意识的自我 向着非理性的、无意识的自我转化。他这样写道:“也许我会见到莫洛伊。我的膝关节 未见好转,但也没变得更糟。我现在用双拐。我将来会走得快一些”。(p.240)这暗示 出莫兰正在一点一点地接近莫洛伊,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将会逐渐发现莫洛伊。
莫兰的旅行实际上是朝着内部的、无意识的领域即他的那个最隐蔽的自我进行的,它 揭示了一个作家进行艺术构思时真实的心理活动。在出发之前,他曾在自己的房间里作 过自我思考:“我在脑海中漫游,慢慢地,并非经过迷宫中的每一个细节,它的路径就 像我家花园中的小路一样让我感到熟悉,像心灵期盼的一样空虚,或者是充满奇遇…… 深不可测的心灵,时而是灯塔,时而是海洋。”(pp.144-145)这说明作为一个受习惯和 理性支配的人,莫兰对外部的客观世界十分熟悉,而对人的内心世界甚至对自己的潜意 识领域却感到茫然。他的意识和心智就像他家花园的路径一样清晰可辨,而他的潜意识 世界却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作家创作惟有深入到潜意识的领域才能达到真正的精神现 实。(注:陆扬《精神分析文论》,第100-101、100-101、18-19页。)尽管对莫兰来说 ,莫洛伊的形象是神秘的、陌生的而且是难以触及的,但他却越来越被这个神秘的人物 所吸引。其实,莫兰的头脑早就被那个神秘的人物占据了。他一遍又一遍地想像莫洛伊 的样子并逐渐捕捉到了自己心目中的莫洛伊:“或许我已把他虚构出来了,我是说我发 现他已经在我的头脑中成形了。”(pp.152-153)由此可见,“莫兰对莫洛伊的探寻首先 是莫兰逐渐发现他内心的那个莫洛伊的过程,一个资产阶级分子被流浪汉同化的过程。 ”(注:Eugene Webb,Samuel Beckett:A Study of&
nbsp; His Novels,Washington:Th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0,p.88.)在寻找莫洛伊的旅途中,莫兰一步步地 走近他内在的自我,走近他的灵魂。
莫兰原本有一个美满、舒适而又稳定的家庭,他的生活原本是受理性、意志、规律和 宗教信仰所支配的。然而,当他奉上级指令去寻找莫洛伊之时,便感到自己脱离了有秩 序的、理性的世界,仿佛被抛进了一个神秘的、不可知的、非理性的、混沌的宇宙,成 了一个孤独的漫游者。莫兰不但没有找到莫洛伊,反而在丛林中迷路,失去了先前的那 个自我,变成了莫洛伊式的人物。他那个优雅、闲适而又自信的自我被一个焦虑不安的 “反自我”所取代,而这个“反自我”正是他苦苦追寻的目标莫洛伊。对于莫兰来说, 莫洛伊不仅仅是他追寻的目标和他将在报道中描写的主人公,他简直就是自己的一部分 ,他们两个其实是不能分开的。因此莫洛伊和莫兰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人物或一个作家的 两个不同侧面,即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反自我。莫洛伊是莫兰潜意识 的、反面的自我。莫兰一旦发现了这个真实的自我,便会意识到,“他最终已不再是一 个与他的外表协调一致的人了,而变成了他的对立面——一个与他的灵魂相一致的人。 ”(注:James Acheson,Samuel Beckett's Artistic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7,p.102,p.111.)所以莫兰追寻的目标与其说是莫洛伊,不 如说是他自己——他真实的、完整的自我,即外表和灵魂相一致的自我。
三、莫兰/莫洛伊:作家与角色的交流与互动
莫洛伊和莫兰的旅行是朝着不同方向进行的:一个是从未知的世界,或许是荒郊野外 出发去寻找故乡,寻找母亲;另一个则从温暖舒适的家园出发向着不可知的丛林挺进。 从表面上看,莫洛伊和莫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甚至形成鲜明反差的人物。但是他们的行 为、外貌和旅途中的遭遇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是小说中的“我”,既是叙述者又是 经历者;他们都是作家和寻找者;而且他们都未能达到所追寻的目标,最终都由寻找者 &nbs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塞缪尔·贝克特《莫洛伊》之双重文本解读(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