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经典名著赏析论文 >> 正文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塞缪尔·贝克特《莫洛伊》之双重文本解读


ouse  Publishers,p.15,p.10.)
  作为酒神世界和日神世界的表征,两个文本在叙事视角、话语模式以及所展示的艺术  世界上自然是不同的。莫洛伊的故事表现的完全是他潜意识的活动,因而是支离破碎、  含糊不清并且没有任何时间概念的。他只是回忆起“大约11点至正午时分,教堂奉告祈  祷的钟声吵醒了我,想起不久后的基督显灵,我决心去见我的母亲。”(p.19)但他此前  的情况和他行为的动机,我们不得而知。莫洛伊开始叙述时就不断重复着:“我从这里  开始……我从这里开始”,(p.8)但他却不知道怎样开始自己的故事,不知如何下笔:  “我忘记了怎么拼写,一半的词语也已经忘光”。(p.8)而从莫兰的叙述中我们却能听  到一个清晰、自信、理性的声音:
  我所做的一切既不是为了莫洛伊,也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一个事业。因为莫洛  伊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对自己也没寄予什么希望;事业需要我们去完成,而它又是根  本不知名的,并且当建造它的不幸的工匠们都不在了,它将继续下去,它让人难以忘怀  。(p.157)
  莫兰有清醒的意识和时间概念,他是这样开始叙述的,“此时是午夜时分,雨点不停  地敲打着窗户。我镇静自如”。(p.120)他很清楚自己在奉上级的指令整理一篇有关他  寻找莫洛伊的报道,他对自己写作的素材也有较全面的把握,因此他显得镇静、从容,  “我起身走到书桌旁……台灯放射出柔和而稳定的光线……我的报道会很长。或许我会  写不完。”(p.125)从两篇报道的开头不难发现两个叙述者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莫洛伊的生活完全与那些附属的、有用的事物相脱节,既无形式也无理性。而莫兰则  肯定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中生存的个体。”(注:Edith  Kern,“Moran-Molloy:TheHero  as  Author,”in  Harold  Bloom  ed.,Modern  Critical  Views:Samuel  Beckett,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p.15,p.10.)莫洛伊属于一个无意念、无因果关  系、无时空界限、难以用文字形容的混沌的宇宙。在这样的世界里,莫洛伊像《莫菲》 &nb

sp;中的主人公一样,成了“黑暗中一颗绝对自由的尘埃”;(注:Samuel  Beckett,Murphy,Picador  ed.,London:PanBooks  Ltd.,1973,p.6,p.66.)在这样的世界里,莫洛  伊面临着《瓦特》的主人公在诺特家所面临的同样难题,即如何认知和用语言解释这个  世界。在这里,没有任何具体的事物,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难以命名的,正如莫洛伊  自己所叙述的:“一切都在消失,海浪和粒子,没有事物,只有无名的事物,没有名字  ,只有无物的名字。”(p.41)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莫洛伊所描写的只能是无生机的、  虚无的世界:“我所认识的一切就是文字所认识的,无生命的事物……说话就等于编造  ,错了,绝对错了,你编造的是虚无”。(p.41)而莫兰则属于一个有秩序的、具体的、  可以被感知的现实世界。在莫兰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感知到实实在在的人际关系:父子  关系、主仆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在莫兰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可以用语言形容,每个人  和物都能找到确定的位置,正如理查德·贝格姆所说的:莫兰的世界“好像是一个我们  能够准确绘制出它的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坐标的世界,是一个可以被认知的世界。”  (注:Richard  Begam,Samuel  Beckett  and  the  End  of  Moderni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104,p.102.)总之,莫洛伊和莫兰的叙述揭示了两个既相互  对立又相互补充的艺术世界,也暗示了两种生活态度和两种艺术构思的方法。从他们的  叙述中,我们似乎听到了两种声音——理性的声音和非理性的声音,酒神和日神在叙述  的过程中不断融合又不断分离,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艺术世界。
  从形式上看,两个故事都是环形发展的,莫洛伊在母亲的小屋开始他的故事,也是在  这个小屋他的意识活动终止,这也意味着他的故事的终结。莫兰是在半夜,外面下着雨  的时候,在自己的房间开始写他的报道,也是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他结束了自己的报  道。两个故事又构成了一个大的环形叙事框架,并且它们的前后顺序是可以随意调换的  。如海斯勒所评论的,“整个小说是环形发展的,莫兰的探索将被莫洛伊的探索继续下  去。”(注:David  H.Hesla,The  Shape  of  Chaos: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  of Samuel  Beckett,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71,p.103,p.96.)环形结构  已成为贝克特小说的主要形式。从他的第一部小说《莫菲》开始,贝克特就建构了一个  环形的叙述框架,他的三部曲就是在进一步演示这样一个不停运转的、无休止的叙事圈  ,使它最终发展成一种螺旋式连续不断的动态形式。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小说的结尾,莫  兰叙述道:“我回到房间继续写作,此时是午夜时分。雨点不停地敲打着窗户。那不是  午夜。也没有下雨。”(p.241)这种自我否定的话语模式是贝克特小说的一个典型叙事  特征,这也就是后结构主义叙事学所指的“消解叙述”(denarration),即先报道一些  信息,然后又对之进行否定。(注:申丹《“故事与话语”解构之“解构”》,载《外  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第49页。)在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难以命名者》中,这种不  断自我否定的话语模式表现得更为突出。其实,最后这两句自相矛盾的话语已不再是故  事内的叙述者莫兰发出的,而是故事外的作者(贝克特)本人的表白,其目的就是要提醒  读者:莫兰作为一个作家正在虚构一个故事,从而揭穿一个事实,即作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塞缪尔·贝克特《莫洛伊》之双重文本解读(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03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经典名著赏析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