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 正文

酒神精神的东方视域——现代中国语境中尼采审美主义思想的内涵与效


地步了”,也就是说将审美过程中的纯然表面化的“心境的生命”,当成了一种真实的生命,将审美体验中的主观世界的现实,当成了真正的现实。[51]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如果说,从审美的原则出发来批判传统世界的不合理性以及对人性的戕害与限制人性,具有其切中肯綮之处的话;那么,我们不能不同样看到,尼采思想本身的缺陷,事实上使他在克服与反对现代社会的机械与异化的生活现实的同时,也在另一个方面,面临着现代社会机制与文化运作所带来的价值虚无与意义失落的困境。它所营造的正是一种审美乌托邦。在尼采审美主义那里,如在所有的审美个体主义体系中那样,“精神与感官是混合一体的这种对精神的一切要求和精神活动的一切独立性因而都全被放弃了,从而感官将必然地统治着精神。结果造成一种精神的简单退化,一种纯化过的感官,而这对于反对一种粗俗的愉快之闯入是无济于事的。”[52]换言之,尼采思想在批判现代生活逻辑的同时,并不能真正解决现代生活本身所带来的问题,它自身甚至已经构成了现代问题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知识界对尼采的肯定与鼓吹,并未能从根本上为中国之现代精神空间的形成带来建设性的成果了。如果说,现代社会的技术与职业文化对人的感性存在与生命内在深度的限制,与传统专制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钳制,构成了一种负面的“进步”的话,那么,尼采审美主义所留下的精神意义上的空白,也是与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对人的精神与灵魂的宁静与崇高所构成的侵害,具有同样的危害性的。中国学人在本世纪上半叶对尼采思想的审美主义实质的认识,也许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历史批判的材料,而且,也会对人们如何面对削平和消解了的当代精神世界,有所启示。将现代性建构于一种乌托邦冲动之上,不仅是危险的,而且甚至是一种海市蜃楼。

    托马斯·曼说,对尼采而言具有灾难性的错误是两个,

“一是完全地、故意地(人们只能这样认为)颠倒了让人世间本能和理智之间的力量对比,好象理智是危险的主宰,好象从理智手里解救本能刻不容缓……二是认为生活和道德在分庭抗礼,从而完全摆错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53]回顾中国知识界对尼采的接受与批判的历史,本能与理智之间,生活与道德之间的矛盾,似乎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尼采身上,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在现代性思想格局中审美所具有的两面性:它既是现代性中批判的力量,既批判传统也批判现代性自身;同时又代表着现代性本身无法克服的矛盾--人必须按自身的生命体验来确立自身,又不能只按照个体的审美生存方式来确立自身。现代社会人的解放,不能忽视审美的维度,但现代性如果仅仅建立在个体心理和个体感性的层面,与之相关的一切设计也终将化为乌有。


    --------------------------------------------------------------------------------

    [1] 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发表时题名为《尼采审美主义与现代中国》。

    [2] 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新民丛刊》第十八号,1902年10月16日。

    [3] 李石岑:《尼采超人哲学浅说》,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4] 陈铨:《从叔本华到尼采》,在创出版社1944年版。

    [5] 关于德国美学东渐的一般情况可参见拙作:《德国美学的东渐及其媒介研究》,《北大中文研究》创刊号(1998年),第354-81页。

    [6] 1920年《晨报》以报纸不多见的方式连载英国人Muegge所撰的《尼采的一生及其思想》(4月15日至6月17日)和《尼采的超人思想》(11月4日至8日),两篇文章实际上即Muegge《尼采》一书全部内容。

    [7] 丽尼译《尼采的性格》,《国际译报》第六卷第一期,1934年。

    [8] 卢勋译《尼采与现代思想》,《时事类编》第三卷第二十期,1935年。

    [9] 比如关于鲁迅和尼采思想的关联可参看乐黛云:《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王富仁:《尼采与鲁迅前期思想》,《文学评论丛刊》第17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等等。

    [10] 章太炎:《答铁铮》,《民报》第十四号,1907年。

    [11] 谢无量:《德国大哲学者尼采之略传及学说》,《大中华杂志》第一卷第七期,1915年。

    [12] 傅斯年:《随感录》,《新潮》,第一卷第五号,1919年。

    [13] 傅斯年:《随感录》,《新潮》,第一卷第五号,1919年。

    [14]关于尼采思想所具有的双重指涉,可参见伊藤虎丸:《鲁迅如何理解在日本流行的尼采思想》,程麻译,《鲁迅研究》第10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5] 详见刘天行:《查拉图如是说导言》“附识”,《大鹏月刊》第一卷第三期,1941年12月。

    [16] 冯至:《尼采对于未来的推测》,《自由论坛》第20期,1945年3月17日。

    [17] 林同济:《我看尼采》,陈铨《从叔本华到尼采》序言,在创出版社1944年版,第2页。

    [18] 林同济:《我看尼采》,陈铨《从叔本华到尼采》序言,在创出版社1944年版,第8-9页。

    [19] 李石岑:《尼采思想之批判》,《民铎》二卷一号“尼采号”,1920年。

    [20] 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周锡山编校,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21] 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第60页。

    [22] 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第72页。

    [23] 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第62页。

    [24] 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第73页。

    [25] 田汉:《说尼采的<悲剧之发生>》,《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三期,1919年9月。

&n

《酒神精神的东方视域——现代中国语境中尼采审美主义思想的内涵与效(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04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艺美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