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逊的文化转向与批评实践
和,一时难以辨别,难以清理,但却可以对话、可以投入的崭新的环境。
四、语言的挽歌——詹姆逊的影视艺术研究
影视是20世纪的艺术,它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具有明显的消费娱乐性质。影视艺术与建筑一样,与经济因素直接相关,它们同样依赖投资,同样与技术发展相关。后现代影视多是一种商业化运作,它将人们对欲望的追求与商业价值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为消费而生产某种虚假的形象,以之作为一种补偿和替代,并且这类影片往往以高投入高制作,大牌男女明星的阵容、高科技手段和叙述的弱化为特征,其目的是为了追求高额的票房价值,因此弥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詹姆逊对电影有着深入的研究,据说他在20世纪90年代一气看了四百多部影片,并撰写了两部研究电影的著作《可见的签名》(1990)、《地缘政治美学》(1992),为我们今天的影视研究提供了一种切实的理论参照。詹姆逊的影视研究还包括电视连续剧以及当今流行的其他视象产品,如广告、预告片和MTV[9](P100-131)。詹姆逊认为,电视广告以其速度之快和效果之好,完全突破了旧有的广告形式,因此广告和广告形象也应成为我们所称的后现代影视研究的问题之一。
在对后现代影视的分析中,詹姆逊敏锐地感受到视像的突出效果。今天的影视已不同于巴赞当年将画面当作对存在展现的本体论观点,而是营造一种无距离的“虚拟空间”。后现代影视提供的视觉消费给人一种新的知觉过程,这种消费包括形象和色彩。詹姆逊指出,在戈达尔的后现代电影,镜头交替出现,人们看到的主要是视觉形象而不是由行动和事件构成的序列。同时,后现代电影还通过黑白与彩色之间的对立特别是彩色画面作用于观众的感官,造成对人眼的欺骗,使人们沉浸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之中。并通过动人心魄的视觉形象取代了电影的陈旧的叙述方式,用美学风格的历史取代了“真正的”历史,而这种新的美学模式正是这个时代的历史感消褪的症状。后现代影视中的视像已不同于现代主义的着意雕刻,而是展示形象碎片,有明显的拼贴感。后现代影视呈现的是无中心的主体,它并不十分在意情节连接,故事框架不过是一个假托,“互文性”已成为后现代影视美感效果的固有成分,从而使现在获得一种海市蜃楼般的景象。更有甚者,这类影片还往往采用“古今同戏”的手法产生一种时空倒错的荒诞感,如影片中出现一位文艺复兴人士骑着摩托车,一位宫廷中人手提便携式计算机等。历史与现实被置于同一平面,人成为空间的存在,可以自由地往返于古今之间,这种拼凑不仅使作品成为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游戏,而且是对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时间观的打击。可以说,后现代影片既是游戏又是生产,在解构历史的同时也解构了自身。这种拼贴如果说有某种意蕴的话,那就是这些新潮作者在拼贴之余,设法使我们生活在其间的日常文化现象浸透着一份幽默感。这种视像形象碎片的形式在预告片中表现得更为典型。经过剪辑的预告片作为一种新的简约形式,给人们带来的满足感是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詹姆逊认为这种4-5分钟的预告片大有取代当今的电影之势,观众们将发现,“这种预告片才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人们不需要看整整两个小时的电影”[9](P151)。
同时,在詹姆逊看来,影视文化更能向我们展示文化意识中的经济、权力、政治与生产方式的关系。暴力是后现代电影中极其时髦的内容之一。詹姆逊在《大众文化的物化和乌托邦》[7](P237-266)一文中具体分析了影片《教父》中的意识形态性。《教父》讲述的是一个黑手党神话。詹姆逊认为,影片将美国社会状况的恶化归结为“黑手党成员”的邪恶,归结为某种道德腐败,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策略,掩盖了人们对美国晚期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政治洞察。詹姆逊对广告的意识形态分析也很精彩,他采用的是精神分析的方法。他指出,在人的无意识中,都有着对永久的青春、健康和幸福的强烈的渴望。而广告正是抓住这种古老的集体无意识的欲望,通过美丽的妙
在对后现代影视的分析中,詹姆逊特别提到怀旧影片。“怀旧”是个容易引起误解的词,这个术语使人们以为是关于历史的,将自己放逐到过去的岁月中。詹姆逊明确指出了历史作品与怀旧影片的区别。历史影片也许讲述的是这一时期极不相同的故事,是从未有过记载的事件,但它毕竟构成了对历史的多样的参照或是对历史的补充;而后现代怀旧电影则是一种把过去包装成商品井把它作为纯粹审美消费的实物提供给观众的电影形式。虽然怀旧电影也必须尊重观众关于历史陈规的先在视野,但历史背景仅充当一套符号的作用,它提供的一系列形象都是伪历史的,在这个意义上,怀旧电影是复古的而不是历史的[9](P100-131)。这类影片并不告诉我们历史是这样发展的,我们只是在欣赏过去的形象,而不是过去本身。詹姆逊进一步分析到,怀旧影片大多表现的是“失落的欲望”,“随着经典现代主义的衰落和‘风格’意识形态的崩溃,传统的个人特征已无处安身……文化创作者在无可依赖之余,只好旧事重提,凭借昔日的形式,仿效僵死的风格,透过种种借来的面具,假借种种别人的声音发言”[5](P454)。实际上,怀旧电影发挥的是一种‘大众化历史’的功能,是“以最传统的形式通过对普遍认识的、非政治活动的市场经济制度的信奉去实践自身的价值。”[7](P232)换句话说,怀旧电影是借着古人的服装,满足的是今天的欲望。
对于詹姆逊转向后现代文化研究,西方学者有不同看法,有人为他的变化之快感到惊讶[12](P6),也有人认为他在后现代的研究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不过,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詹姆逊的这些著作,纵观他的思想发展轨迹,就会感到,詹姆逊的转变正是一个关注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必然发展。詹姆逊对新的事物、新的理论始终抱有一股热情,他曾表示:“我一如既往的工作就是吸收和消化这些新事物”[5](P23)。他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并意识到在晚期资本主义时期文化生产和消费正按一套完全不同的规则运作,因此,当代批评家必须不断改变自身的批评策略,调整和充实自己的理论,从而使自己的思想保持一种冲击力。只不过这种转变在一贯注重研究文学和文化现状的詹姆逊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罢了。
可以肯定,詹姆逊的思想还在变化之中。我以为,这种否定和调整并不表明詹姆逊理论上的不坚定,而正说明他有一种可贵的探索勇气。莫里斯在《开放的自我》一书中曾指出:“要使我们自己投入到创造活动中,我们必须认识我们自己。”所谓认识自己,就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局限,反省自己在批评活动中的问题,由此产生一种不断否定的内驱力。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位理论家是否具有朝气和活力,就在于他是否能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不断吸收和创造一些新的概念、新的理论,以创造批评的明天。詹姆逊作为一位勤于探讨、并极富政治敏感的当代学者,不断变化其研究视角和研究焦点是他的常态。
收稿日期:2003-01-02
【参考文献】
[1] Douglas kellner.Postmodernism/Jameson/Critique[M].Washington.D.C.Maisonneuve Press,1989.
[2] Jameson.The Ideologies of Theory[A].Essays 1971-1986[C].Foreword,Neil Larson.Minneat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8.
[3] 郑敏.从多元到对抗——谈弗·杰姆逊学术思想的新变化[J].外国文 《詹姆逊的文化转向与批评实践(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053.html
四、语言的挽歌——詹姆逊的影视艺术研究
影视是20世纪的艺术,它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具有明显的消费娱乐性质。影视艺术与建筑一样,与经济因素直接相关,它们同样依赖投资,同样与技术发展相关。后现代影视多是一种商业化运作,它将人们对欲望的追求与商业价值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为消费而生产某种虚假的形象,以之作为一种补偿和替代,并且这类影片往往以高投入高制作,大牌男女明星的阵容、高科技手段和叙述的弱化为特征,其目的是为了追求高额的票房价值,因此弥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詹姆逊对电影有着深入的研究,据说他在20世纪90年代一气看了四百多部影片,并撰写了两部研究电影的著作《可见的签名》(1990)、《地缘政治美学》(1992),为我们今天的影视研究提供了一种切实的理论参照。詹姆逊的影视研究还包括电视连续剧以及当今流行的其他视象产品,如广告、预告片和MTV[9](P100-131)。詹姆逊认为,电视广告以其速度之快和效果之好,完全突破了旧有的广告形式,因此广告和广告形象也应成为我们所称的后现代影视研究的问题之一。
在对后现代影视的分析中,詹姆逊敏锐地感受到视像的突出效果。今天的影视已不同于巴赞当年将画面当作对存在展现的本体论观点,而是营造一种无距离的“虚拟空间”。后现代影视提供的视觉消费给人一种新的知觉过程,这种消费包括形象和色彩。詹姆逊指出,在戈达尔的后现代电影,镜头交替出现,人们看到的主要是视觉形象而不是由行动和事件构成的序列。同时,后现代电影还通过黑白与彩色之间的对立特别是彩色画面作用于观众的感官,造成对人眼的欺骗,使人们沉浸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之中。并通过动人心魄的视觉形象取代了电影的陈旧的叙述方式,用美学风格的历史取代了“真正的”历史,而这种新的美学模式正是这个时代的历史感消褪的症状。后现代影视中的视像已不同于现代主义的着意雕刻,而是展示形象碎片,有明显的拼贴感。后现代影视呈现的是无中心的主体,它并不十分在意情节连接,故事框架不过是一个假托,“互文性”已成为后现代影视美感效果的固有成分,从而使现在获得一种海市蜃楼般的景象。更有甚者,这类影片还往往采用“古今同戏”的手法产生一种时空倒错的荒诞感,如影片中出现一位文艺复兴人士骑着摩托车,一位宫廷中人手提便携式计算机等。历史与现实被置于同一平面,人成为空间的存在,可以自由地往返于古今之间,这种拼凑不仅使作品成为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游戏,而且是对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时间观的打击。可以说,后现代影片既是游戏又是生产,在解构历史的同时也解构了自身。这种拼贴如果说有某种意蕴的话,那就是这些新潮作者在拼贴之余,设法使我们生活在其间的日常文化现象浸透着一份幽默感。这种视像形象碎片的形式在预告片中表现得更为典型。经过剪辑的预告片作为一种新的简约形式,给人们带来的满足感是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詹姆逊认为这种4-5分钟的预告片大有取代当今的电影之势,观众们将发现,“这种预告片才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人们不需要看整整两个小时的电影”[9](P151)。
同时,在詹姆逊看来,影视文化更能向我们展示文化意识中的经济、权力、政治与生产方式的关系。暴力是后现代电影中极其时髦的内容之一。詹姆逊在《大众文化的物化和乌托邦》[7](P237-266)一文中具体分析了影片《教父》中的意识形态性。《教父》讲述的是一个黑手党神话。詹姆逊认为,影片将美国社会状况的恶化归结为“黑手党成员”的邪恶,归结为某种道德腐败,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策略,掩盖了人们对美国晚期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政治洞察。詹姆逊对广告的意识形态分析也很精彩,他采用的是精神分析的方法。他指出,在人的无意识中,都有着对永久的青春、健康和幸福的强烈的渴望。而广告正是抓住这种古老的集体无意识的欲望,通过美丽的妙
龄女郎和一些成功人士(如球星、影星和商业巨子)向人们展示乌托邦的幻想,使人们的直接的欲望和深层的无意识需求得到满足[6](P202),而广告的目的则是把那些最深层的欲望通过形象引入到消费中去。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詹姆逊认为,由于广告最终导致的是商业性目的,因此广告所表现的任何欲望最终都将被扭曲,因为真正的变革是不可能在想象的世界中完成的。
在对后现代影视的分析中,詹姆逊特别提到怀旧影片。“怀旧”是个容易引起误解的词,这个术语使人们以为是关于历史的,将自己放逐到过去的岁月中。詹姆逊明确指出了历史作品与怀旧影片的区别。历史影片也许讲述的是这一时期极不相同的故事,是从未有过记载的事件,但它毕竟构成了对历史的多样的参照或是对历史的补充;而后现代怀旧电影则是一种把过去包装成商品井把它作为纯粹审美消费的实物提供给观众的电影形式。虽然怀旧电影也必须尊重观众关于历史陈规的先在视野,但历史背景仅充当一套符号的作用,它提供的一系列形象都是伪历史的,在这个意义上,怀旧电影是复古的而不是历史的[9](P100-131)。这类影片并不告诉我们历史是这样发展的,我们只是在欣赏过去的形象,而不是过去本身。詹姆逊进一步分析到,怀旧影片大多表现的是“失落的欲望”,“随着经典现代主义的衰落和‘风格’意识形态的崩溃,传统的个人特征已无处安身……文化创作者在无可依赖之余,只好旧事重提,凭借昔日的形式,仿效僵死的风格,透过种种借来的面具,假借种种别人的声音发言”[5](P454)。实际上,怀旧电影发挥的是一种‘大众化历史’的功能,是“以最传统的形式通过对普遍认识的、非政治活动的市场经济制度的信奉去实践自身的价值。”[7](P232)换句话说,怀旧电影是借着古人的服装,满足的是今天的欲望。
对于詹姆逊转向后现代文化研究,西方学者有不同看法,有人为他的变化之快感到惊讶[12](P6),也有人认为他在后现代的研究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不过,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詹姆逊的这些著作,纵观他的思想发展轨迹,就会感到,詹姆逊的转变正是一个关注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必然发展。詹姆逊对新的事物、新的理论始终抱有一股热情,他曾表示:“我一如既往的工作就是吸收和消化这些新事物”[5](P23)。他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并意识到在晚期资本主义时期文化生产和消费正按一套完全不同的规则运作,因此,当代批评家必须不断改变自身的批评策略,调整和充实自己的理论,从而使自己的思想保持一种冲击力。只不过这种转变在一贯注重研究文学和文化现状的詹姆逊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罢了。
可以肯定,詹姆逊的思想还在变化之中。我以为,这种否定和调整并不表明詹姆逊理论上的不坚定,而正说明他有一种可贵的探索勇气。莫里斯在《开放的自我》一书中曾指出:“要使我们自己投入到创造活动中,我们必须认识我们自己。”所谓认识自己,就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局限,反省自己在批评活动中的问题,由此产生一种不断否定的内驱力。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位理论家是否具有朝气和活力,就在于他是否能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不断吸收和创造一些新的概念、新的理论,以创造批评的明天。詹姆逊作为一位勤于探讨、并极富政治敏感的当代学者,不断变化其研究视角和研究焦点是他的常态。
收稿日期:2003-01-02
【参考文献】
[1] Douglas kellner.Postmodernism/Jameson/Critique[M].Washington.D.C.Maisonneuve Press,1989.
[2] Jameson.The Ideologies of Theory[A].Essays 1971-1986[C].Foreword,Neil Larson.Minneat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8.
[3] 郑敏.从多元到对抗——谈弗·杰姆逊学术思想的新变化[J].外国文 《詹姆逊的文化转向与批评实践(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