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结构和语言美赏析
《济南的冬天》结构和语言美赏析
钱 蕾
阅读一篇课文时,首先要看作者写的是什么,随后观察其结构,分析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行文结构。最后观察其语言风格以及语言特点。只有让学生对所写内容了解了,才能做到通过鉴赏来了解文章中的语言智慧以及内容情感。《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卜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在近年来的教材更替过程中,这篇文章始终没有被取代,其主要原因就是文章中的语言智慧以及思想情感都有着过人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教学内容定格在体会和品味语言风格与真挚情感上,我认为这远远不够,我们教师要在品味和感受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语言形式以及行文结构。
一、语言智慧是气质与个性的凝聚物
情意表达的重要手段以及宣泄思想情感的主要载体是语言。但是能够表现作者气质与个性的凝聚物是语言智慧。老舍先生一直追求的是语言智慧,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以及大雅大俗的色彩让其每一部作品都闪烁着个性的光芒,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一种经久不衰的韵味。《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语言智慧体现多元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看见其语言智慧。我们可以从语言的驾驭能力为切人点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其思想情感的需求度为切人点进行分析。下面从语言表现形式为切人点,对老舍先生的语言智慧进行简单的阐述。
首先,文章主体的灵动性与规范性。任何文章在记录一件事或者塑造一个人物的时候,都会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但是做到规范性远远不够,还要让文章具有一种美感。所以,文章的灵动性是淬炼一篇文章的关键,只有让文章的灵动性与规范性完美结合,才会让读者充满阅读的兴趣,才会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济南的冬天》一文,其灵动性体现在这篇文章中的每一个语句中。比如文章中说冬季的济南,水温依然适合植物生长,在文中老舍先生这样写到:“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赋予了植物人性化的情感,水藻绿了,感动了水,让水也不忍心冻伤了水藻。同时,水也给垂柳带来了照影的机会。几句话就让植物与水都有了生命感,也让文章更加传神,灵性也自然而然的跃然纸上。
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还表现在其规范性上。如文中的倒装句就是最明显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刻板的语言会让文章变得生硬,但是《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在开篇就使用了倒装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从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在这里一直强调“像我”,随后又进行叙述,这种故意的错位,让语句变成了变化的规范性,读者读起来更是回昧无穷,它能够让读者有一种既陌生又新奇的感觉。于是,语言的美感以及语言的扩张力就彰显出来了。
其次,普通话与北京味儿的结合。祖居北京的老舍先生对于北京话自然是了然于心。作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先生自然是不能让京腔遍地,他将京腔改造,让人不仅能够欣赏到北京话的精髓,也让人欣赏到了北京话的韵味。如在文章中写济南的山水是这样写的:“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写济南的人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尤其是文中“干啥还希望别的呢?”以及“这儿准保暖和儿”等等,都是地道的京腔,这些带着语言色彩的描写,融人到文章中,给人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同时,也给人一种生活气息,让人觉得文章中充满了清新爽朗的韵味。
再次,大俗与大雅的相互映衬。老舍先生曾经说过:“老百姓口中说出来的话是有血有肉且又不失粗陋的。”所以,老舍先生也注重改造口语,将充满乡土气息的口语进行修饰变得充满文气。而在文章中,老舍先生又掺杂进一些淡雅的词语,让文章更加的传神。比如在文中,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搭配着一个“小”字,像“小山”、“小水墨画”等,这些都给人一种可亲的感觉,作者也是通过这样的描写让文章充满温馨的情感。济南的雪被老舍先生说成是一副小的水墨画,这样的比如不仅能够看到口语也能看到典雅。我们在看看老舍先生对河水的描写,“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使用了典雅精致的词汇,让生硬的短句变得通俗易懂,这也是雅俗共赏的最完美表现。
二、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强调个性阅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从而让学生发现语言的美感与魅力。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对立的思维模式与语言的综合感受能力,再加上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语言智慧的感悟会更加强烈。比如文章中“山坡卜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学生对于“卧”字的理解就有着独到之处。这个字不仅写出了雪的稀少,也写出了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在品味的同时,学生们也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场景,提出相关的见解。因为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自由想象的空间,解放他们的心理给他们一片自主学习的空间,只有充分积累知识才能够感悟到语言的真谛。
同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文章中的精髓,让学生悟出见解,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探索中学到写作手法。让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感悟的烙印。教师只有善于引导,才能将语言艺术展现在学生的思维中,让学生跟着文章的结构走进一个语言世界,让文章中的人物抒发出来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内心,只有使学生情感入境,丰富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才能让他们走进作品之中,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1930年,老舍先生到齐鲁大学任教,在这里的生活和经历是其一生中最温馨、难忘的时光。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济南就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在《济南的秋天》中这样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由此可以看到,济南对于老舍先生来说有着多么的特殊。此外,我们还能从中看到语言智慧就是文学创作的理念。对于文学来说,写什么远远不及怎么写重要。所以,只有了解文章背景,了解文学主张,才能够感受到《济南的冬天》中言语智慧带给我们的教学价值。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人学附属中学(330047) 《《济南的冬天》结构和语言美赏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092.html
钱 蕾
阅读一篇课文时,首先要看作者写的是什么,随后观察其结构,分析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行文结构。最后观察其语言风格以及语言特点。只有让学生对所写内容了解了,才能做到通过鉴赏来了解文章中的语言智慧以及内容情感。《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卜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在近年来的教材更替过程中,这篇文章始终没有被取代,其主要原因就是文章中的语言智慧以及思想情感都有着过人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教学内容定格在体会和品味语言风格与真挚情感上,我认为这远远不够,我们教师要在品味和感受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语言形式以及行文结构。
一、语言智慧是气质与个性的凝聚物
情意表达的重要手段以及宣泄思想情感的主要载体是语言。但是能够表现作者气质与个性的凝聚物是语言智慧。老舍先生一直追求的是语言智慧,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以及大雅大俗的色彩让其每一部作品都闪烁着个性的光芒,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一种经久不衰的韵味。《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语言智慧体现多元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看见其语言智慧。我们可以从语言的驾驭能力为切人点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其思想情感的需求度为切人点进行分析。下面从语言表现形式为切人点,对老舍先生的语言智慧进行简单的阐述。
首先,文章主体的灵动性与规范性。任何文章在记录一件事或者塑造一个人物的时候,都会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但是做到规范性远远不够,还要让文章具有一种美感。所以,文章的灵动性是淬炼一篇文章的关键,只有让文章的灵动性与规范性完美结合,才会让读者充满阅读的兴趣,才会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济南的冬天》一文,其灵动性体现在这篇文章中的每一个语句中。比如文章中说冬季的济南,水温依然适合植物生长,在文中老舍先生这样写到:“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赋予了植物人性化的情感,水藻绿了,感动了水,让水也不忍心冻伤了水藻。同时,水也给垂柳带来了照影的机会。几句话就让植物与水都有了生命感,也让文章更加传神,灵性也自然而然的跃然纸上。
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还表现在其规范性上。如文中的倒装句就是最明显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刻板的语言会让文章变得生硬,但是《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在开篇就使用了倒装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从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在这里一直强调“像我”,随后又进行叙述,这种故意的错位,让语句变成了变化的规范性,读者读起来更是回昧无穷,它能够让读者有一种既陌生又新奇的感觉。于是,语言的美感以及语言的扩张力就彰显出来了。
其次,普通话与北京味儿的结合。祖居北京的老舍先生对于北京话自然是了然于心。作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先生自然是不能让京腔遍地,他将京腔改造,让人不仅能够欣赏到北京话的精髓,也让人欣赏到了北京话的韵味。如在文章中写济南的山水是这样写的:“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写济南的人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尤其是文中“干啥还希望别的呢?”以及“这儿准保暖和儿”等等,都是地道的京腔,这些带着语言色彩的描写,融人到文章中,给人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同时,也给人一种生活气息,让人觉得文章中充满了清新爽朗的韵味。
再次,大俗与大雅的相互映衬。老舍先生曾经说过:“老百姓口中说出来的话是有血有肉且又不失粗陋的。”所以,老舍先生也注重改造口语,将充满乡土气息的口语进行修饰变得充满文气。而在文章中,老舍先生又掺杂进一些淡雅的词语,让文章更加的传神。比如在文中,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搭配着一个“小”字,像“小山”、“小水墨画”等,这些都给人一种可亲的感觉,作者也是通过这样的描写让文章充满温馨的情感。济南的雪被老舍先生说成是一副小的水墨画,这样的比如不仅能够看到口语也能看到典雅。我们在看看老舍先生对河水的描写,“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使用了典雅精致的词汇,让生硬的短句变得通俗易懂,这也是雅俗共赏的最完美表现。
二、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强调个性阅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从而让学生发现语言的美感与魅力。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对立的思维模式与语言的综合感受能力,再加上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语言智慧的感悟会更加强烈。比如文章中“山坡卜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学生对于“卧”字的理解就有着独到之处。这个字不仅写出了雪的稀少,也写出了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在品味的同时,学生们也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场景,提出相关的见解。因为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自由想象的空间,解放他们的心理给他们一片自主学习的空间,只有充分积累知识才能够感悟到语言的真谛。
同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文章中的精髓,让学生悟出见解,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探索中学到写作手法。让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感悟的烙印。教师只有善于引导,才能将语言艺术展现在学生的思维中,让学生跟着文章的结构走进一个语言世界,让文章中的人物抒发出来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内心,只有使学生情感入境,丰富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才能让他们走进作品之中,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1930年,老舍先生到齐鲁大学任教,在这里的生活和经历是其一生中最温馨、难忘的时光。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济南就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在《济南的秋天》中这样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由此可以看到,济南对于老舍先生来说有着多么的特殊。此外,我们还能从中看到语言智慧就是文学创作的理念。对于文学来说,写什么远远不及怎么写重要。所以,只有了解文章背景,了解文学主张,才能够感受到《济南的冬天》中言语智慧带给我们的教学价值。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人学附属中学(330047) 《《济南的冬天》结构和语言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