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正文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综述——兼论公民社会研究进路


改革开发以后,企业逐渐扩大了自主权,形成不同于政府下属的“工厂”的“法人”,而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最终还要归于社会自组织体系的形成。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大量的公民自组织形式为基础,个人作为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社会的成员,形成广泛的自组织形式,构成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或称“非营利部门”,是大量具体社会功能的直接履行单位。所有这一组织结构以公民社会的发展为基石。(王名,2001)
    四、公民社会的研究方法:
    谈及此,不得不对中国的公民社会研究方法做一概述。总体印象是,规范性研究在第一阶段占主导地位,因为,前面说过,公民社会理论一直是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恪守一种社会政治理想,有强烈的现实批判作用,也是不同派别的理论家用以表达自己政治理念的工具,因此,它主要是作为一种规范性的理论来加以研究的,公民社会概念被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分析概念来运用。作为研究方法,它以公民社会为中心来研究问题,一方面反对以国家为中心,另一方面也反对以经济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分析性的概念它主要被视为一种社会实体或历史实体,人们从不同学科分析其起源、发生发展过程及未来前景(何文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98 2期市民社会:民主化的希望还是偶像——80年代以来国外市民社会研究述评)
    然而,随着第三部门研究的兴起,实证性的研究逐渐凸现。他们找到了共同的研究兴趣,而且实证性的研究极大的拓宽了公民社会研究的范围,使的公民社会的研究泛理论的研究注重了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民主与全球化等专门问题的研究。并且用此理论,深入调查进行个案研究。从全球的趋势来看,这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如美国学者读《使民主运转起来》就是历时二十余年的研究成果。然而,从大陆的情况来看,这一方面还相对薄弱,虽然这些年关于基层民主已经成为显学,但是对这一问题显然还只停留在乡、村一级。而从中国的行政体制架构来看,乡显然不属于一级政府,而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需要我们把视野拓宽。目前进行调查的成果较为典型的有:1998年出版的《静悄悄的革命——中国当代市民社会》,该书从四个层次:个人层次、基层层次、阶层层次、NGO组织(社团组织)层次探讨了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状况。大致结论是:中国改革开发以来个人的自由大大提高,在四个层次当中最为活跃;基层层次讲了农村基层社会的变化、城市单位组织的变化,由于社会大量的变化,基层层次也成了非常活跃的层次;阶层层次不太明显也不活跃;而第四层次也不太活跃。我们认为市民社会发展处于起? 浇锥危?崭辗⒄梗?埠懿怀墒臁L岢觯?夜?忻裆缁岷苊飨缘牧礁鎏卣魇亲晕页宥?奶卣骱妥晕以际?奶卣鳌?BR>     五、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关于公民社会理论本身知识界仍然有几个问题需要梳理清楚:
    一是市民社会问题讨论中往往将近代市民社会观和当代市民社会混为一谈,这就产生了概念的歧义。如仅仅将市民社会作为私人自主的经济交换领域;及单纯将市民社会理解为城市居民,这就容易剥夺广大农村居民的权利,使的这一概念过于狭隘、片面,没有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另外,就是前面已经说过的将一个西化的概念移植于中国,而这个概念本身是源于西方的语境的,在对中国现实的分析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以西方的模式为标准,对中国的现状加以评判,或者是简单的依据西方的概念的框架,对中国社会做一简单分析;或是盲目的比附,照般西方的经验,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说明中国的市民社会早已经存在。这是后进国家在全球化的强势下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3年总第3期
    2、   邓正来和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年总第1期
    3、   邓正来,“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总第8期
    4、   景跃进,“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述要”,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总第5期,页197
    5、   方朝晖,“对90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反思”,《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6、   方朝晖,“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7、   陈晏清,王新生,“市民社会观念的当代演变及其意义”,《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年06期
    8、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0年01期
    9、   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10、   何增科,“市民社会:民主化的希望还是偶像——80年代以来国外市民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8年 2期
    11、   马长山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法学研究 》,2001年03期
    12、   郁建兴,“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人文杂志》, 2000年03期
    13、   郁建兴,“伯恩斯坦的市民社会理论与马克思”,《哲学研究 》 1997年04期
    14、   童世骏,“第三个向度─—与政治、经济关系微妙的“市民社会”,《欧洲》, 1995年03期
    15、   王元,“葛兰西“市民社会”国家观述评”,《东南学术 》, 1995年03
    16、   梁治平,“民间、民间社会和Civil Society──Civil Society概念再检讨”,《当代中国研究》(美国),2001年,第1期。
    17、   储建国,“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9年01期
    18、   夏维中,“市民社会中国近期难圆的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   何增科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
    20、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21、   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22、   李凡:《静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综述——兼论公民社会研究进路(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12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