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哲学理论论文 >> 正文

从《齐物论》看《庄子》


”字来回答:“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这个“无”也与“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脱不了干系。“无”是《知北遊》的提炼,它包含“不”或者“非”等否定性意义。上述“物物者非物”的双重含义,也与《齐物论》齐万物的两个层次相一致:道“无所不在”是“道通为一”的转述,而“未有天地”、“先天地生”同“知之至”——“未始有物”更是一脉相承。简言之,《知北遊》的“道”正是循《齐物论》齐物、非物的思路发展而来的。它从舍有为无变成似无实有,所以能够(时间上)“无中生有”,(空间上)“无所不在”。11这就是从《齐物论》到《知北遊》中的“道”发展逻辑。

比较《秋水》与《知北遊》可知,前者基本上是对《齐物论》观点的发挥,后者则可能受《大宗师》的暗示,把“道”引伸到本体论的方向上来。当代关于庄子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多半是被后者诱导出来的。

五、齐物我,合天人

《齐物论》中的“丧我”,同《逍遥游》中的“无己”、《人间世》中的“心斋”、以及《大宗师》中的“坐忘”,所要揭示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12《大宗师》对“坐忘”的描述也较真切:“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 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同“形若槁木,心如死灰”一样,都是齐物我。《齐物论》中“形若槁木,心如死灰”的意象,在外杂篇的《田子方》、《知北游》、《庚桑楚》及《徐无鬼》中反复出现,烘托齐物我这个主题。能做到这一点的,当然是《齐物论》中的“至人”、《逍遥游》中的“神人”或《大宗师》中的“真人”,他们都“不知利害”,“不近人情”,“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而不论“丧我”的“心同死灰”还是“坐忘”的“去知”,实质都是“无好”、“无常”,即无常人的喜怒哀乐之情。细绎《齐物论》,心、身(形)相连,而心又知与情相关。齐是非解决的是知的问题,而齐物我则处理情的麻烦。情比知其实更根本。“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不可哀耶!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这是人类悲情的现象学式的描述。在《德充符》中,庄子教人通过忘情来忘是非:“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可是,人真能无情么?庄子必须回答这个基本的诘难: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我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德充符》)

依庄子的解释,无情之“无”不是表示没有,而是要忘。“忘其所不忘(无),此谓诚忘。”目的是“不以好恶内伤其身”,也就是要“常因自然”,即使对待生死也不例外。所有思考稍微彻底一点的人生哲学,都必须回答关于生死的态度问题。“死生无变于已,而况利害之端乎?”《齐物论》外,庄子在《养生主》、《大宗师》中都有一生死、顺自然的态度的表达。而外篇《至乐》那个“鼓盘而歌”的故事中,道理更明白,态度甚至更“积极”:“庄子妻死,惠子弔之。庄子方箕踞鼓盘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子鼓盘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无情即忘

情,但非忘一切情。它要忘的是因物的得失而起的悲喜之情,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所谓齐物我,说到底就是“齐生死”。

齐物我从另一角度讲就是合天人。《齐物论》“吾丧我”故事的寓意非常明显:“子綦曰:……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地籁则从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这意味着“丧我”不是消声匿迹,而是回归到与天籁合谐的自然状态。“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则直接点明齐物我同合天人是二而一的事情。合的前提是有分,而天人同物我的关系正是对位区分的。虽然何为天?何为人?《齐物论》中未有明确的界定,但庄子在内篇其它地方,则从不同角度作了界说。以人为例,《养生主》与《德充符》都把人之形归于天,而人之情划归人。《大宗师》开篇谈“知之至”,则把《齐物论》之知是非、有无转变成知天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外(杂)篇中,对天人问题有继续探讨:“何为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又,“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秋水》)这种从行为上区分天人,同物心的对比是一致的。因为有心才会有为,它决定行为的动机。《天地》中关于机械与机心的议论为此作一注脚:“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该篇还借老聃之口说:“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谓之入于天。”这就是合天人。其实,不论是齐物我,还是合天人,都是精神境界的问题。《齐物论》的说法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天下》的概括则更能传达其人生观的性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由此,宇宙秩序即是道德秩序,自然态度就是生活态度。

从《齐物论》看《庄子》(第4页),就是以《齐物论》为中心的《庄子》哲学的研究。上述分析表明,一部《庄子》所展示的哲学系统,基本上是《齐物论》中所包含的思想结构的放大。这一思想结构,若用三个关键词来表示,即“物——心——道”。它贯串在齐物论、齐万物及齐物我的思想程序中。其中,核心范畴是心,它有逐物与达道两个对立的倾向或层次。庄子及其后学所致力的工夫,就是通过对情、知性质的剖析、阐明,促成心由逐物到达道的转向。而物与道同有与无的对位转化,就是在心的转向中完成的。13所以,庄子哲学有强烈的心学色彩。这自然是经分析而重建的思路,但它提供理解《庄子》的新的门径。庄子后学并非只是庄子的简单复述。如言、意关系的提出,道的形上学化的倾向,以及天人问题的强调,都有自己的贡献。只是由于不同的人兴趣不同,各自发挥的结果,可能导致相互冲突。这给那些把《庄子》当作个人作品的读者留下困惑。本文采取的视角,不仅有助于解析文本所呈现的思想线索的发展,同时,强化了对其哲学内涵的内在把握。《齐物论》当然不只是打开庄学宝库的一把钥匙,就《庄子》在中国哲学传统中的影响而言,它也是我们领会中国古典哲学特质的非凡经典。 

注释:

1 冯友兰:《再论庄子》,《哲学研究》,1961年,第2期。

2 张恒寿:《庄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3页。

《从《齐物论》看《庄子》(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14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哲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