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空夜色的飞鸟——论“新生代散文”的特质
的一个欢快的音符。连续性中断的弹奏打破了时空结构,破坏了控制文本结构的因果关系,文本的零散性加强,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小说情节破碎了,情节常常被拦腰截断,化入整体的“情境”中去。这在杜十三的文本中得以最充分的实践。如《蝴蝶》一文:
十点钟。一只蝴蝶鼓动双翼,从女人酣睡妩媚的笑容中破茧而出。
十一点。蝴蝶在室内徘徊,从床头飞到梳妆台,停在一株盛开的瓶花上面。蝴蝶用心的检查花蕊,从花蕊的纹理和色彩了解风向和阳光的轨迹。
十二点。蝴蝶从瓶花飞到一帧男人的照片上,从男人复杂的表情推测人世间的喜怒与哀乐。
……
四点钟。蝴蝶鼓振巨大的双翅,朝窗外浓浓的夜色飞去。夜色隐去,天空突转玄暗,大地一片风驰电掣,雷雨交加。蝴蝶在情欲的风暴中挣扎翻腾,穿过险峻的山水和崎岖的道路,途径一座座荒芜的花园,终于悔悟。
六点钟,黎明。蝴蝶疲倦的回航,在一张布满白发,形容哀凄的面孔上,沿着皱纹缓缓的降落。
文本由六个时间段分割镜头罗列而成,蝴蝶的寓言描绘的女人从美丽如蝶的青春妙龄至白发苍苍一生的戏剧性变化,经过他的想像和预设,成为一个重建的不同于现实的、现象学意义上的“幻象”世界,通体闪射出象征、隐喻之光。文本以其割裂的、表现性的虚构形象否定了现实世界总体性、同一性原则,从而达成“对既存经验现实的否定”。杜十三不仅是诗人和散文家,还旁及绘画、美术设计等。这影响到散文空间,表现为不仅富有散文的节奏、诗歌的意象、戏剧的突变、小小说的结构,还饱有电影的影像和寓言的内涵,甚至他的散文集《爱情笔记》每篇还配有图画。他追求的是“精辟的本文(text)和流畅自由的叙述形式之外,同时兼备了优美如诗的音韵、节奏和激人联想的意象”[49]。《蝴蝶》富有间断感和跳跃性的画面,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戏剧冲突感,正是文学对声光媒体的借鉴和利用。最典型处,莫过于他颇多散文的叙述者都幻化为金属般的摄影镜头。
小说化/情节化、诗化只是散文在小说和诗歌文类中吸纳的营养,但散文文类的跨越并不止于此。钟鸣怀抱着打通各种基本文体,以达到最自由写作的野心,在三卷本《旁观者》中融合了随笔、小说、诗歌、文论、传记、注释、翻译、文献、新闻、摄影、手稿等多种因素。庞培《阿炳——黑暗中的晕眩》是作者有意识地作为传记文学来写作的,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根本不能算作严格的传记,作者在书中更多地是借阿炳的身世来思考和阐释他的生存之思。林幸谦借助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的置换,力图打破静态、狭义的散文传统,纳入诗、小说和论述的语言,在前人的基础上为散文文体带来更丰富的空间,在意象、意义、历史、往事之间荡漾,自由行进于过分两极化了的知性(坚硬的理性)与感性(纷乱的抒情)之间。张锐锋认为“现代的文学分类方法、习惯概念、模式和范畴,扼杀了创造性和思想的自由。它把人的内心世界的有机和谐、整体运动肢解为许多局部,整体被割裂成碎片,人类精神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沦为断竹残编”[50],他的《皱纹》系列长达二十多万字,在宋体、黑体、斜体字的交叉混用中,体现出尽可能的灵活性和表述方式。没有采用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和内容,而是使用了灯盏、声音、语言、蒸汽、庄稼、梦境、铁丝、河流、鸟巢灯等意象构成的感觉碎片、思维碎片和语言碎片。由于作者采用蒙太奇式的表象化叙事,这些意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读者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文本。文本笼罩在厚重的哲理氛围中,是散文、回忆录、诗歌等的混合体。
林燿德散文的形构融合诗与小说,并有浓厚的科幻意味。他创作时,不再像上一代诗人那样有意识地在写诗歌或散文,而只是在经营一个作品。因而,他的散文突破了文类界限,形式的选择成为一种策略,原来在散文处于附属地位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成为他散文的重要元素。内含在正文意念深处的意识状态与思考痕迹构成他散文的“隐藏作者”。更显著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都市文明书写中的形式实验。如《传真机》:
FACSIMILE TRANSMISSION
(传真文件)
DATE:28-1-93
(日期:93年1月28日)
FAX NO:002-63-2-7121726
(收讯码:002-63-2-7121726)
TO:ELAINE
(收讯人:爱莲)
FROM:CUMMINGS
(发讯人:康旻思)
REMARKS:I DO NOT LOVE YOU!
(备考:我不怎样爱你!)
NO. OF PAGES (INCLUDING THIS PAGE):1
(页数【含本页】:1页)
作者纯然以一份传真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反体裁中把人类情感的脆弱展露无遗。“我们这个时代关于体裁的最好的划分是我们的视线超越了其直接的关系,而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文学的状态,而非文学体裁之间的边界”[51]。在反体裁中,已经习惯于情节、抒情之类形式的读者将会遇到阅读障碍,而作者、读者和批评家之间已经形成的“传统契约”的条件和框架必被修改。虽是以一纸具有特定形式的传真来结束爱情,显得陌生,在纸张的冷漠和机械中,却文学地传达出现代都市人情感的干枯和平板、心灵语言的萎缩。在新的、传真机式金属质感般的心理建构中,以机器语言统摄灵性语言,深入骨髓地刻划出人的物质化、机械化。
&nb
楼肇明论及大陆“新生代散文”的文体革新成就时,认为有三方面的表征:“(一)散文对史诗的溯源;(二)以悲喜剧的重新组合为轴心的复调论说;(三)非再现和非情境化的修辞想象。”[52]如若说前两者与传统散文言说方式有割舍不断的血缘联系,后者则是“新生代散文”言说中闪现出的一种崭新的话语模式。非再现和非情境化的修辞想象是各地“新生代散文”表现出的共同特征。他们共同在形式和技巧的革新中穿越重重雾障,发现自己,确认自己,表达自己。张晓风在《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散文卷》序言里指出:“散文并非虚构的文学,因此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然而,时移俗易,今天的散文是否依然反映现实,作者与隐含作者是否依然重叠合一,实成疑问。”张晓风的散文观念代表了传统散文观念的一个层面,而具有另一种色彩的新生代散文正是在对“散文并非虚构的文学”观念的叛逆基础上展翅翱翔在自己的天空中,断然分开了作者和隐含作者的重叠合一。在传统“专断的叙述”下,必然存在作者对材料的加工。在散文书写中讲述一件事,必须经过四个步骤:①对一个事件的筛选;②对一个事件的讲述;③对一个事件的描绘;④对一个事件的思考[53]。但人们往往因没有自觉意识而把所叙内容和现实生活加以类比,认识不到材料的加工性用加工带来的虚构性。
“新生代散文”在书写中往往选择梦幻、意识流、 《镂空夜色的飞鸟——论“新生代散文”的特质(第8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148.html
十点钟。一只蝴蝶鼓动双翼,从女人酣睡妩媚的笑容中破茧而出。
十一点。蝴蝶在室内徘徊,从床头飞到梳妆台,停在一株盛开的瓶花上面。蝴蝶用心的检查花蕊,从花蕊的纹理和色彩了解风向和阳光的轨迹。
十二点。蝴蝶从瓶花飞到一帧男人的照片上,从男人复杂的表情推测人世间的喜怒与哀乐。
……
四点钟。蝴蝶鼓振巨大的双翅,朝窗外浓浓的夜色飞去。夜色隐去,天空突转玄暗,大地一片风驰电掣,雷雨交加。蝴蝶在情欲的风暴中挣扎翻腾,穿过险峻的山水和崎岖的道路,途径一座座荒芜的花园,终于悔悟。
六点钟,黎明。蝴蝶疲倦的回航,在一张布满白发,形容哀凄的面孔上,沿着皱纹缓缓的降落。
文本由六个时间段分割镜头罗列而成,蝴蝶的寓言描绘的女人从美丽如蝶的青春妙龄至白发苍苍一生的戏剧性变化,经过他的想像和预设,成为一个重建的不同于现实的、现象学意义上的“幻象”世界,通体闪射出象征、隐喻之光。文本以其割裂的、表现性的虚构形象否定了现实世界总体性、同一性原则,从而达成“对既存经验现实的否定”。杜十三不仅是诗人和散文家,还旁及绘画、美术设计等。这影响到散文空间,表现为不仅富有散文的节奏、诗歌的意象、戏剧的突变、小小说的结构,还饱有电影的影像和寓言的内涵,甚至他的散文集《爱情笔记》每篇还配有图画。他追求的是“精辟的本文(text)和流畅自由的叙述形式之外,同时兼备了优美如诗的音韵、节奏和激人联想的意象”[49]。《蝴蝶》富有间断感和跳跃性的画面,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戏剧冲突感,正是文学对声光媒体的借鉴和利用。最典型处,莫过于他颇多散文的叙述者都幻化为金属般的摄影镜头。
小说化/情节化、诗化只是散文在小说和诗歌文类中吸纳的营养,但散文文类的跨越并不止于此。钟鸣怀抱着打通各种基本文体,以达到最自由写作的野心,在三卷本《旁观者》中融合了随笔、小说、诗歌、文论、传记、注释、翻译、文献、新闻、摄影、手稿等多种因素。庞培《阿炳——黑暗中的晕眩》是作者有意识地作为传记文学来写作的,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根本不能算作严格的传记,作者在书中更多地是借阿炳的身世来思考和阐释他的生存之思。林幸谦借助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的置换,力图打破静态、狭义的散文传统,纳入诗、小说和论述的语言,在前人的基础上为散文文体带来更丰富的空间,在意象、意义、历史、往事之间荡漾,自由行进于过分两极化了的知性(坚硬的理性)与感性(纷乱的抒情)之间。张锐锋认为“现代的文学分类方法、习惯概念、模式和范畴,扼杀了创造性和思想的自由。它把人的内心世界的有机和谐、整体运动肢解为许多局部,整体被割裂成碎片,人类精神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沦为断竹残编”[50],他的《皱纹》系列长达二十多万字,在宋体、黑体、斜体字的交叉混用中,体现出尽可能的灵活性和表述方式。没有采用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和内容,而是使用了灯盏、声音、语言、蒸汽、庄稼、梦境、铁丝、河流、鸟巢灯等意象构成的感觉碎片、思维碎片和语言碎片。由于作者采用蒙太奇式的表象化叙事,这些意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读者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文本。文本笼罩在厚重的哲理氛围中,是散文、回忆录、诗歌等的混合体。
林燿德散文的形构融合诗与小说,并有浓厚的科幻意味。他创作时,不再像上一代诗人那样有意识地在写诗歌或散文,而只是在经营一个作品。因而,他的散文突破了文类界限,形式的选择成为一种策略,原来在散文处于附属地位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成为他散文的重要元素。内含在正文意念深处的意识状态与思考痕迹构成他散文的“隐藏作者”。更显著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都市文明书写中的形式实验。如《传真机》:
FACSIMILE TRANSMISSION
(传真文件)
DATE:28-1-93
(日期:93年1月28日)
FAX NO:002-63-2-7121726
(收讯码:002-63-2-7121726)
TO:ELAINE
(收讯人:爱莲)
FROM:CUMMINGS
(发讯人:康旻思)
REMARKS:I DO NOT LOVE YOU!
(备考:我不怎样爱你!)
NO. OF PAGES (INCLUDING THIS PAGE):1
(页数【含本页】:1页)
作者纯然以一份传真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反体裁中把人类情感的脆弱展露无遗。“我们这个时代关于体裁的最好的划分是我们的视线超越了其直接的关系,而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文学的状态,而非文学体裁之间的边界”[51]。在反体裁中,已经习惯于情节、抒情之类形式的读者将会遇到阅读障碍,而作者、读者和批评家之间已经形成的“传统契约”的条件和框架必被修改。虽是以一纸具有特定形式的传真来结束爱情,显得陌生,在纸张的冷漠和机械中,却文学地传达出现代都市人情感的干枯和平板、心灵语言的萎缩。在新的、传真机式金属质感般的心理建构中,以机器语言统摄灵性语言,深入骨髓地刻划出人的物质化、机械化。
&nb
sp; 叙事调整
楼肇明论及大陆“新生代散文”的文体革新成就时,认为有三方面的表征:“(一)散文对史诗的溯源;(二)以悲喜剧的重新组合为轴心的复调论说;(三)非再现和非情境化的修辞想象。”[52]如若说前两者与传统散文言说方式有割舍不断的血缘联系,后者则是“新生代散文”言说中闪现出的一种崭新的话语模式。非再现和非情境化的修辞想象是各地“新生代散文”表现出的共同特征。他们共同在形式和技巧的革新中穿越重重雾障,发现自己,确认自己,表达自己。张晓风在《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散文卷》序言里指出:“散文并非虚构的文学,因此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然而,时移俗易,今天的散文是否依然反映现实,作者与隐含作者是否依然重叠合一,实成疑问。”张晓风的散文观念代表了传统散文观念的一个层面,而具有另一种色彩的新生代散文正是在对“散文并非虚构的文学”观念的叛逆基础上展翅翱翔在自己的天空中,断然分开了作者和隐含作者的重叠合一。在传统“专断的叙述”下,必然存在作者对材料的加工。在散文书写中讲述一件事,必须经过四个步骤:①对一个事件的筛选;②对一个事件的讲述;③对一个事件的描绘;④对一个事件的思考[53]。但人们往往因没有自觉意识而把所叙内容和现实生活加以类比,认识不到材料的加工性用加工带来的虚构性。
“新生代散文”在书写中往往选择梦幻、意识流、 《镂空夜色的飞鸟——论“新生代散文”的特质(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