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的几点浅识
规律为己任的体系性美学的危机。笔者认为,美学可以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但如果没有这种研究美的本质、规律的体系性的美学,美学就难以成为独立学科,因此,“美学危机”的概念是可以成立的,只是我们无法阻止美学概念的泛用。
[3] 赵汀阳:《美学只是一种手法》《人文杂志》96年2期19页。
[4] 引文见《美学论丛》(1)50-5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
[5] 对美学性质的划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笔者曾经试过用“哲学美学”和“科学美学”进行美学性质划分,但欠准确;目前这种划分也面临许多困难的:欧陆从属于所谓人本哲学的美学,虽然也有强调审美经验的,但我仍把它归为诗化美学;英美从属于所谓科学主义哲学的美学,我把它归于思辨哲学美学,显然更是违反他们对思辨哲学的敌视态度的。我这里的“思辨”、“诗化”与“科学”美学的划分是以“理性逻辑”、“人性体验”和“实证检验”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为主要尺度的,而不考虑各自标榜的“主义”。如何划分才能更加科学,愿有先生能赐教于我。至于传统美学中作为部门美学的科学美学,只是以科学美为研究对象,显然是不同于这里的科学美学;而某些实验心理美学,则可属于自然科学美学。
[6] 普列汉诺夫早就指出这一点:“对称的规律”“根源是什么呢?大概是人自己的身体的结构以及动物身体的结构:只有残废者和畸形者的身体是不对称的,他们总是一定使体格正常的人产生一种不愉快的印象。因此,欣赏对称的能力也是自然赋予我们的”见《论艺术》38页,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64年版。
[7] 福楼拜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他自称穿厚底鞋粘在地上,不能如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那样一下飞到空中。
[8] 美国学者瓦托夫斯基语,见李德顺:《实践的唯物主义与价值问题》《南京社会科学:经济·哲学版》,1996年1期15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1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卷,第406页。
[11] 参见李德顺:《价值论》15—1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 笔者将审美价值分为前文化审美价值、文化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本质力量对象化”涉及的仅仅是文化审美价值。
[13] 杨恩寰:《实践论美学断想》《学术月刊》1997年6期。
[14] 杨曾宪:《文化审美价值距离与“难能为美”》《齐鲁学刊》,1997年4期
[15] 文中所涉及的笔者观点,不详之处,请参阅拙著:《审美鉴赏系统模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审美价值系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154.html
[3] 赵汀阳:《美学只是一种手法》《人文杂志》96年2期19页。
[4] 引文见《美学论丛》(1)50-5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
[5] 对美学性质的划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笔者曾经试过用“哲学美学”和“科学美学”进行美学性质划分,但欠准确;目前这种划分也面临许多困难的:欧陆从属于所谓人本哲学的美学,虽然也有强调审美经验的,但我仍把它归为诗化美学;英美从属于所谓科学主义哲学的美学,我把它归于思辨哲学美学,显然更是违反他们对思辨哲学的敌视态度的。我这里的“思辨”、“诗化”与“科学”美学的划分是以“理性逻辑”、“人性体验”和“实证检验”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为主要尺度的,而不考虑各自标榜的“主义”。如何划分才能更加科学,愿有先生能赐教于我。至于传统美学中作为部门美学的科学美学,只是以科学美为研究对象,显然是不同于这里的科学美学;而某些实验心理美学,则可属于自然科学美学。
[6] 普列汉诺夫早就指出这一点:“对称的规律”“根源是什么呢?大概是人自己的身体的结构以及动物身体的结构:只有残废者和畸形者的身体是不对称的,他们总是一定使体格正常的人产生一种不愉快的印象。因此,欣赏对称的能力也是自然赋予我们的”见《论艺术》38页,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64年版。
[7] 福楼拜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他自称穿厚底鞋粘在地上,不能如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那样一下飞到空中。
[8] 美国学者瓦托夫斯基语,见李德顺:《实践的唯物主义与价值问题》《南京社会科学:经济·哲学版》,1996年1期15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1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卷,第406页。
[11] 参见李德顺:《价值论》15—1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 笔者将审美价值分为前文化审美价值、文化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本质力量对象化”涉及的仅仅是文化审美价值。
[13] 杨恩寰:《实践论美学断想》《学术月刊》1997年6期。
[14] 杨曾宪:《文化审美价值距离与“难能为美”》《齐鲁学刊》,1997年4期
[15] 文中所涉及的笔者观点,不详之处,请参阅拙著:《审美鉴赏系统模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审美价值系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的几点浅识(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