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学评论论文 >> 正文

这个时代的小说隐痛——评《小说选刊》兼与一种文学观念的讨论


   
     《小说选刊》创刊于1980年10月,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多年来,《小说选刊》对于推动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的刊选标准以及在这个标准下推出的作家作品,从一个方面显示了中国当代中、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准,自选刊创刊以来,重要的中、短篇小说作家,几乎没有人没在《小说选刊》上被刊选过作品。甚至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家,也因《小说选刊》的举荐而一举成名,从而成为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主流力量。因此,《小说选刊》所遵循的艺术尺度和对艺术尊严的维护,代表了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健康倾向。在红尘滚滚的时代,它也难免受到世风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它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一块艺术的绿洲和文学的精神高地,它拥有的读者的质量和数量,证实了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小说选刊》所坚持和维护的一切,从某个方面代表了中国作家在可能的情况下所坚持的文学的最高正义,我们应该向这个刊物表达我们应有的尊重。
    
     一、如何评价当下的小说创作
    
     在当下的文学批评中,整体否定和具体肯定这个悖论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公开还是私下的场合,到处可以听到对文学的不满和指责,文学的末日似乎已经来临;但在大小传媒上,对具体作品的肯定如鲜花遍地盛开,我们仿佛就处在一个文学盛世。这两种判断究竟那一种更真实、那一种更接近当下文学创作的实际,显然已经构成了小说评价的困惑和隐痛。最近,我读到了韩少功发表在2004年《小说选刊》第一期上的一篇文章——《个性》。在这篇千字短文中,韩少功对当下小说创作做了如下评价:
    
     小说出现了两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第一,没有信息,或者说信息重复。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鸡零狗碎,家长里短,再加点男盗女娼,一百零一个贪官还是贪官,一百零一次调情还是调情,无非就是这些玩意儿。人们通过日常闲谈和新闻小报,对这一碗碗剩饭早已吃腻,小说挤眉弄眼绘声绘色再来炒一遍,就不能让我知道点别的什么?这就是“叙事的空转”。第二,信息低劣,信息毒化,可以说是“叙事的失禁”。很多小说成了精神上的随地大小便,成了恶俗思想和情绪的垃圾场,甚至成了一种谁肚子里坏水多的晋级比赛。自恋、冷漠、偏执、贪婪、淫邪……越来越多地排泄在纸面上。某些号称改革主流题材的作品,有时也没干净多少,改革家们在豪华宾馆发布格言,与各色美女关系暧昧然后走进暴风雨沉思祖国的明天,其实是一种对腐败既愤怒又渴望的心态,形成了乐此不疲的文字窥视。
    
     韩少功对当下小说创作形势的总体评价,应该说是很有代表性。这个裁判所式的宣判,在各种媒体和文学会议上几乎耳熟能详。似乎文学已经堕落到无可救药,文学成了万恶之源,文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丑陋不堪的场景,谁都可以向它吐口水或表示厌恶……但我的看法略有不同。一方面,我认为韩少功的批评有一定的道理,或者说,如果他指的是那些豪不掩饰的利益诉求、以电视剧的方式专门迎合某种趣味并籍此走向消费领域的小说作品,我是同意的。确实有大量的小说,将烂俗的电视剧式的场景和人物移植于平面写作中,都市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白领、官员、小姐、妓女、床上行为、歌厅舞厅、宾馆酒吧、海滨浴场等是常见的人物和场景。但是韩少功批评的情况并不是小说创作的全部,尤其不是代表当下小说创作主流和艺术水准的现象。这是其一。其二,在韩少功的批评中,隐含了一种强烈的文学理想化要求和非历史主义的倾向。比如他列举了鲁迅、老舍、沈从文、赵树理等现代小说大师,认为和这些大师相比,当下的小说既没有象样的人物也没有鲜明的个性。这个说法的可疑之处就在于,对于已经成为文学遗产的过去,当代作家能够重临那个梦境般的辉煌吗?历史只可想象而不可经验。这些大师的天才创作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文学历史的经典化叙事,当下的小说创作来说还没有机会获得。在鲁迅的时代,也同样有“鸳鸯蝴蝶派”、“礼拜六”、“红玫瑰”等世情甚至滥情的小说,即便在左翼作家那里,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和国家民族的叙事相关。如果按照韩少功的逻辑,现代文学是否也可以叙述成一种肉欲横流的历史。但因为有了鲁迅等现代小说大师,那个时代就足以引起我们永久的光荣。不同的历史处境产生不同的文学,在当下中国发生历史巨变的时代,在小说受到其他高科技制作的消费形式巨大冲击的时代,在审美趣味和消费需求有多种可能的时代,就当下中国优秀的小说创作而言,已经难能可贵。小说创作的状况需要具体的探讨而不是包打天下或居高临下的指责和抱怨。仅就《小说选刊》刊发的作品而言,韩少功的批评也是没有针对性的“批评的空转”。
     现代小说的诞生在中国已近百年。四部不列,士人不齿的小说,其地位的改变缘于现代小说观念的提出。这一点,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大概最有代表性。小说地位的提高及其再阐释,背后隐含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强烈而激进的渴望。于是,小说成了开启民众最得心应手的工具,小说带着通俗易懂的故事传播了小说家希望表达的思想。这一现代小说传统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得以延续,并成为那一世纪思想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个小说传统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遭到了质疑,普遍的看法是,20世纪激进的思想潮流培育了作家对“宏大叙事”的热情,培育了作家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感需求。这一传统形成的“主流文学”压抑或压制了“非主流”文学的生长,因此也是文学统一风格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土壤。如果从文化多元主义的角度出发,从文学生产和消费的多样性需求出发,这一质疑无疑是合理的。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个争论在今天已经没有意义,或者说,文学传统及其解构者谁是谁非都不能拯救小说日益衰落的现实和未来。就现代小说而言,其成熟的标志无论是《伤逝》还是《林家铺子》,无论是《边城》还是《金锁记》,无论是着眼于社会问题还是从个人经验出发,它们都取得了伟大的艺术成就。当吁求的多元文化在今天可以部分地实现的时候,小说创作确实遭遇了难以预料的困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小说这种叙事文体的衰落,显然并不仅仅来自作家关注问题的视角。即便作家都选择了康德意义上的对公共事物的参与和关心,它能够解决接受者的兴趣和传播媒体的选择吗?
     小说在社会生活结构中的地位不令人感到鼓舞,的确是一个令人悲观又无可回避的事实,但问题是,小说这种叙事文学辉煌时代的终结,是凭作家的努力无法改变的。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每一文体都有它的鼎盛时代,诗、词、曲、赋和散文都曾引领过风骚,都曾显示过一个文体的优越和不能超越。但同样无可避免的是,这些辉煌过

的文体也终于与自己的衰落不期而遇。于是,曾辉煌又衰落的文体被作为文学史的知识在大学课堂讲授,被作为一种修养甚至识别民族身份的符号而确认和存在。它们是具体可感的历史,通过这些文体的辉煌和衰落,我们认知了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因此,一个文体的衰落既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它的衰落又使得它以另外一种方式获得了永久的存活。今天的小说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无论如何评价近百年的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无论这一文体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它的辉煌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它的经典之作通过文学史的叙事会被反复阅读,就像已经衰落的其他文体一样。新的小说可能还会大量生产,但当我们再谈论这一文体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是深怀感伤和忧虑。
     在我看来,把小说的衰落仅仅归结于市场和利益的驱动也是不准确的。这一说法的肤浅就在于,市场可能

《这个时代的小说隐痛——评《小说选刊》兼与一种文学观念的讨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20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学评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