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世俗审美文化的物欲化倾向
",而不是建立在科学、人文价值理性上的精神文明,这便使得它既不能催生科学精神,也不具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机制,还可能成为阻碍现代文明发展的桎梏。
我们且再反思一下中国审美文化传统吧!由于中国审美传统中缺少人文精神内涵,审美活动表现出伦理化取向,所以,当传统文化把几乎所有的物质享受都披上伦理外衣、变成精神享受、并提升到"美"的层次时,中国人的审美也就远离开人的创造性本质。这使中国的审美文化往往是消费性的,缺少将对"美"的追求转化为实践创造的冲动。这也是中国物质文明缺少持续进步动力的重要文化基因。因为感官愉悦之"美",所刺激的是一种匮乏性的审美需求,一旦满足了,便不再追求。它所导致的另一个极端就是精神贵族贬抑物质,超然于科技创造与物质实践之外,以闲适的态度对待生活,将功夫放到棋琴书画上,倡导人们向后看,法先王。这种美学发达的结果,使中国的生产力长期停滞,却留下了至今令世人瞩目让国人自豪不已、灿烂之极的饮食文化!而西方人的"美"虽然表现在精神上,但却植根于人文精神、落实在创造实践活动中,他们将实践活动审美化,使对美的追求变成改造自然的内驱力,变成浮士德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才使西方物质文明日益发达。这种人文之"美",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它所刺激出来的是一种发展性冲动,是一种不断向前看的精神,审美满足所带来的是更大的创造冲动。是故,西方人虽没有把他们的饮食文化上升到伦理和美学层次,但他们却给全人类带来物质文明的"福音"。如果说西方文明、哲学和美学的精髓有其合理之处,我认为正体现在这里。
因此,哪种以中华传统精神文明而沾沾自喜的观点可以休矣,同样,季老认为可以从中国传统的"生理美"入手,解决美学危机的观点也悬置为宜。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正面临着精神文明重建的艰巨任务,其中,哲学与美学建设便是重要环节。否则,物质生活富裕之后,中国人将面临比西方人更大的精神危机,因为西方的异化危机,是传统人文精神的危机,而对没有这种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可能会感受不到这种异化,但却会产生更严重的精神麻木和灵魂空虚,会衍生出更多社会危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引进的现代工业文明,虽然可以成批地生产和复制满足人类需求的物质和精神消费品,却不能生产精神幸福本身。当代中国人的诸多物欲理想得以贴现之后,他们失去理想追求的空虚灵魂将愈加空虚。那时,便不是一个"年味"消失的问题了,而是整个生活意义的丧失。从这种角度看,当代中国哲学及美学的使命可谓重矣。
1《美学的根本转型》《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
2 关于希腊地理环境之优越,不少史学家、哲学家都早已有过定论。丹纳作过这样的描述:"在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南方最上品的果树不用栽培就能生长。那儿每隔二十年才结一次冰;夏季的炎热有海上的微风调剂;除了从色雷斯偶尔吹来几阵东北风,地中海上有一股酷热的东南风以外,气候非常温和"。他还引用欧里庇得斯的话为证:"我们的天气温和宜人;冬天并不严寒,非巴斯(阿波罗神别称)也不伤害我们。"(丹纳《艺术哲学》2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版)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说得更明确:"这些人己在全世界我们所知道的、气候和季节最优美的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因为伊奥尼亚周边的任何地方,不管是北方、南方、东方还是西方,都不象它那样得天独厚。在其他的地区,气候不是寒冷和阴湿,就是暑热和干燥,使人非常烦脑"。(转引自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149页)。
3 本文中关于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论述,取自拙著《审美价值系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4 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171页。
杨曾宪 青岛社科院 研究员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211.html
我们且再反思一下中国审美文化传统吧!由于中国审美传统中缺少人文精神内涵,审美活动表现出伦理化取向,所以,当传统文化把几乎所有的物质享受都披上伦理外衣、变成精神享受、并提升到"美"的层次时,中国人的审美也就远离开人的创造性本质。这使中国的审美文化往往是消费性的,缺少将对"美"的追求转化为实践创造的冲动。这也是中国物质文明缺少持续进步动力的重要文化基因。因为感官愉悦之"美",所刺激的是一种匮乏性的审美需求,一旦满足了,便不再追求。它所导致的另一个极端就是精神贵族贬抑物质,超然于科技创造与物质实践之外,以闲适的态度对待生活,将功夫放到棋琴书画上,倡导人们向后看,法先王。这种美学发达的结果,使中国的生产力长期停滞,却留下了至今令世人瞩目让国人自豪不已、灿烂之极的饮食文化!而西方人的"美"虽然表现在精神上,但却植根于人文精神、落实在创造实践活动中,他们将实践活动审美化,使对美的追求变成改造自然的内驱力,变成浮士德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才使西方物质文明日益发达。这种人文之"美",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它所刺激出来的是一种发展性冲动,是一种不断向前看的精神,审美满足所带来的是更大的创造冲动。是故,西方人虽没有把他们的饮食文化上升到伦理和美学层次,但他们却给全人类带来物质文明的"福音"。如果说西方文明、哲学和美学的精髓有其合理之处,我认为正体现在这里。
因此,哪种以中华传统精神文明而沾沾自喜的观点可以休矣,同样,季老认为可以从中国传统的"生理美"入手,解决美学危机的观点也悬置为宜。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正面临着精神文明重建的艰巨任务,其中,哲学与美学建设便是重要环节。否则,物质生活富裕之后,中国人将面临比西方人更大的精神危机,因为西方的异化危机,是传统人文精神的危机,而对没有这种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可能会感受不到这种异化,但却会产生更严重的精神麻木和灵魂空虚,会衍生出更多社会危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引进的现代工业文明,虽然可以成批地生产和复制满足人类需求的物质和精神消费品,却不能生产精神幸福本身。当代中国人的诸多物欲理想得以贴现之后,他们失去理想追求的空虚灵魂将愈加空虚。那时,便不是一个"年味"消失的问题了,而是整个生活意义的丧失。从这种角度看,当代中国哲学及美学的使命可谓重矣。
1《美学的根本转型》《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
2 关于希腊地理环境之优越,不少史学家、哲学家都早已有过定论。丹纳作过这样的描述:"在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南方最上品的果树不用栽培就能生长。那儿每隔二十年才结一次冰;夏季的炎热有海上的微风调剂;除了从色雷斯偶尔吹来几阵东北风,地中海上有一股酷热的东南风以外,气候非常温和"。他还引用欧里庇得斯的话为证:"我们的天气温和宜人;冬天并不严寒,非巴斯(阿波罗神别称)也不伤害我们。"(丹纳《艺术哲学》2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版)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说得更明确:"这些人己在全世界我们所知道的、气候和季节最优美的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因为伊奥尼亚周边的任何地方,不管是北方、南方、东方还是西方,都不象它那样得天独厚。在其他的地区,气候不是寒冷和阴湿,就是暑热和干燥,使人非常烦脑"。(转引自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149页)。
3 本文中关于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论述,取自拙著《审美价值系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4 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171页。
杨曾宪 青岛社科院 研究员
《试论中国世俗审美文化的物欲化倾向(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