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梦迷津: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看斯嘉丽的梦的解析
雾梦迷津: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看斯嘉丽的梦的解析
谭艺敏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 100084)
摘要:本文基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出的关于过失、梦以及精神病症候的学说尝试解读玛格丽特·米歇尔的名著《飘》中,女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的迷雾之梦。并结合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生活经历揭示本书的梦的双重隐喻。
关键词:精神分析;梦的作用;本能;潜意识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秦观·《踏莎行》
一、反叛的唯乐主义者
如果要为十六岁的斯嘉丽·奥哈拉小姐画一幅油画,画名便应是反叛的唯乐主义者。斯嘉丽的母亲艾伦是她心中完美的典范,是其超我的形象。她温柔能干并略通医术,受到庄园里所有黑人的敬重并在邻里间享有很高的威望。
斯嘉丽的本我形象与母亲截然相反。她热烈奔放,张扬跋扈,喜爱各种舞会聚餐,在众多追逐者当中如鱼得水,对爱情更是炽烈极致。而斯嘉丽的自我形象则在她经营木材生意中展露无遗。一种理性化的利益追求使她平静安然,在北方人和南方人混居中泰然自若。但是在这期间斯嘉丽一直为一个充满雾气的梦境所困扰,或许能称得上是弗洛伊德医生所称的症候。
二、迷雾之梦
小说共有四次提到过斯嘉丽的这个相似的梦境。第一次是她在瑞德的帮助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媚兰和她的孩子、黑奴普里茜冲出炮火连天的亚特兰大回到故乡塔拉后,全家人遭受着战争、饥饿、贫穷的煎熬。第二次是在斯嘉丽的第二任丈夫弗兰克因为她受到的攻击去报仇而丧生后,她自责愧疚而感到痛苦。第三次说到雾,是在新奥尔良的最后一天的夜里,她又做起了这个恶梦并从梦中惊醒。第四次说到雾与前三次不同,这次斯嘉丽看见的雾,不是在梦中,而是在现实中。最后一次提到雾应当是斯嘉丽症候,即把潜意识的替代物讲述出来,将潜意识引为意识从而解除症候。第三次的梦境与对话是我们分析的重点:
It was a silent meal and Scarlett’s temper was straining because it was her last supper in New Orleans and she wanted to do justice to the crawfish. And she could not enjoyit under his gaze.……And something terrifying was pursuing her and she was running, running till her heart was bursting,running in a thick swimming fog, crying out, blindly seekingthat nameless, unknown haven of safety that was somewherein the mist about her.
何以斯嘉丽仍然会有这样的梦魇?弗洛伊德提出的“创伤的”这一概念或可解释。一种经历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一个人的整个生活结构,如果因为创伤的经历而根本动摇,确也可以丧失生气,对现在和将来都不发生兴趣,而永远沉迷于回忆之中。恰如弗洛伊德所言,应当是来自两种本能。一种是饥饿本能也就是自我保存的本能,另一种则是性的本能。战事缭乱,斯嘉丽带着生产不久的媚兰和小女仆以及卫希礼的孩子一路从亚特兰大逃回塔拉庄园,遭遇了战火,被抢马的危险。食物问题是如此地棘手,斯嘉丽不得不亲身上阵,带领着家人下地劳作。这样的经历使得斯嘉丽心中对饥饿充满了恐慌的情绪。 (凹丫丫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除此之外,斯嘉丽那两次失败的婚姻,从未满足过的少女的饱满的性欲,甚至于在塔拉庄园中与心爱的卫希礼不成功的性爱尝试都让斯嘉丽本我中蓬勃的生命力饱受打击。然而令我们不解的是,如果斯嘉丽想要的都如她意识中那么清晰,那么梦境中的彼岸应当是少女时期的塔拉庄园,从十二橡树来此求婚的卫希礼。为何斯嘉丽一直不知道在梦里自己要寻的是什么呢?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梦应当是欲望的达成,而不是欲望的寻觅。至少梦境不应只带来恐惧而是某种隐晦的安慰。再看另一次关于斯嘉丽梦境的叙述:她到了一个荒凉古怪的地方,那里大雾迷漫,伸手不见五指。……天堂在哪里啊?它躲避她,但的确在什么地方,只是看不见罢了。她要是能找到它就好了!要是找到了它,她就安全了。可是恐惧使她两腿发软,饥饿使她头脑发晕。她绝望地大叫一声醒过来。
整个梦境都是作者的预设,也就是说作者代替斯嘉丽将梦的所有元素加以润饰,加以隐喻。故而我们不仅要理解作者所做的梦境的隐喻的含义,还要理解作者为何要作此安排,其中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过程。小说中描述到的四次迷雾不是斯嘉丽完整的梦境,这是经过玛格丽特删改之后的梦境。我们需要从艺术回归到现实。无此立足,则以上所言皆是荒诞。
三、双重隐喻
斯嘉丽是作者玛格丽特的人格投影。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也有一种反求于内的倾向,和神经病人相距不远。他也为强烈的本能需要所迫促;他渴望荣誉、权势、财富、名誉和妇人的爱。真正的艺术家知道如何润饰他的昼梦,使失去个人的色彩,而为他人共同欣赏,他又知道如何加以充分的修改,使不道德的根源不易被人探知。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亦是类似于以一种潜意识的满足。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年出生于美国南部的新生代城市亚特兰大,三四岁时,她的外祖母时常为她描述往昔的战火烽烟。亚特兰大的战争让小玛格丽特神往,她甚至常常和同盟老兵一起出游。菲茨塔拉德庄园是玛格丽特童年的乐园。这些都为她创作《飘》带来 《雾梦迷津: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看斯嘉丽的梦的解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233.html
谭艺敏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 100084)
摘要:本文基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出的关于过失、梦以及精神病症候的学说尝试解读玛格丽特·米歇尔的名著《飘》中,女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的迷雾之梦。并结合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生活经历揭示本书的梦的双重隐喻。
关键词:精神分析;梦的作用;本能;潜意识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秦观·《踏莎行》
一、反叛的唯乐主义者
如果要为十六岁的斯嘉丽·奥哈拉小姐画一幅油画,画名便应是反叛的唯乐主义者。斯嘉丽的母亲艾伦是她心中完美的典范,是其超我的形象。她温柔能干并略通医术,受到庄园里所有黑人的敬重并在邻里间享有很高的威望。
斯嘉丽的本我形象与母亲截然相反。她热烈奔放,张扬跋扈,喜爱各种舞会聚餐,在众多追逐者当中如鱼得水,对爱情更是炽烈极致。而斯嘉丽的自我形象则在她经营木材生意中展露无遗。一种理性化的利益追求使她平静安然,在北方人和南方人混居中泰然自若。但是在这期间斯嘉丽一直为一个充满雾气的梦境所困扰,或许能称得上是弗洛伊德医生所称的症候。
二、迷雾之梦
小说共有四次提到过斯嘉丽的这个相似的梦境。第一次是她在瑞德的帮助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媚兰和她的孩子、黑奴普里茜冲出炮火连天的亚特兰大回到故乡塔拉后,全家人遭受着战争、饥饿、贫穷的煎熬。第二次是在斯嘉丽的第二任丈夫弗兰克因为她受到的攻击去报仇而丧生后,她自责愧疚而感到痛苦。第三次说到雾,是在新奥尔良的最后一天的夜里,她又做起了这个恶梦并从梦中惊醒。第四次说到雾与前三次不同,这次斯嘉丽看见的雾,不是在梦中,而是在现实中。最后一次提到雾应当是斯嘉丽症候,即把潜意识的替代物讲述出来,将潜意识引为意识从而解除症候。第三次的梦境与对话是我们分析的重点:
It was a silent meal and Scarlett’s temper was straining because it was her last supper in New Orleans and she wanted to do justice to the crawfish. And she could not enjoyit under his gaze.……And something terrifying was pursuing her and she was running, running till her heart was bursting,running in a thick swimming fog, crying out, blindly seekingthat nameless, unknown haven of safety that was somewherein the mist about her.
何以斯嘉丽仍然会有这样的梦魇?弗洛伊德提出的“创伤的”这一概念或可解释。一种经历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一个人的整个生活结构,如果因为创伤的经历而根本动摇,确也可以丧失生气,对现在和将来都不发生兴趣,而永远沉迷于回忆之中。恰如弗洛伊德所言,应当是来自两种本能。一种是饥饿本能也就是自我保存的本能,另一种则是性的本能。战事缭乱,斯嘉丽带着生产不久的媚兰和小女仆以及卫希礼的孩子一路从亚特兰大逃回塔拉庄园,遭遇了战火,被抢马的危险。食物问题是如此地棘手,斯嘉丽不得不亲身上阵,带领着家人下地劳作。这样的经历使得斯嘉丽心中对饥饿充满了恐慌的情绪。 (凹丫丫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除此之外,斯嘉丽那两次失败的婚姻,从未满足过的少女的饱满的性欲,甚至于在塔拉庄园中与心爱的卫希礼不成功的性爱尝试都让斯嘉丽本我中蓬勃的生命力饱受打击。然而令我们不解的是,如果斯嘉丽想要的都如她意识中那么清晰,那么梦境中的彼岸应当是少女时期的塔拉庄园,从十二橡树来此求婚的卫希礼。为何斯嘉丽一直不知道在梦里自己要寻的是什么呢?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梦应当是欲望的达成,而不是欲望的寻觅。至少梦境不应只带来恐惧而是某种隐晦的安慰。再看另一次关于斯嘉丽梦境的叙述:她到了一个荒凉古怪的地方,那里大雾迷漫,伸手不见五指。……天堂在哪里啊?它躲避她,但的确在什么地方,只是看不见罢了。她要是能找到它就好了!要是找到了它,她就安全了。可是恐惧使她两腿发软,饥饿使她头脑发晕。她绝望地大叫一声醒过来。
整个梦境都是作者的预设,也就是说作者代替斯嘉丽将梦的所有元素加以润饰,加以隐喻。故而我们不仅要理解作者所做的梦境的隐喻的含义,还要理解作者为何要作此安排,其中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过程。小说中描述到的四次迷雾不是斯嘉丽完整的梦境,这是经过玛格丽特删改之后的梦境。我们需要从艺术回归到现实。无此立足,则以上所言皆是荒诞。
三、双重隐喻
斯嘉丽是作者玛格丽特的人格投影。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也有一种反求于内的倾向,和神经病人相距不远。他也为强烈的本能需要所迫促;他渴望荣誉、权势、财富、名誉和妇人的爱。真正的艺术家知道如何润饰他的昼梦,使失去个人的色彩,而为他人共同欣赏,他又知道如何加以充分的修改,使不道德的根源不易被人探知。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亦是类似于以一种潜意识的满足。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年出生于美国南部的新生代城市亚特兰大,三四岁时,她的外祖母时常为她描述往昔的战火烽烟。亚特兰大的战争让小玛格丽特神往,她甚至常常和同盟老兵一起出游。菲茨塔拉德庄园是玛格丽特童年的乐园。这些都为她创作《飘》带来 《雾梦迷津: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看斯嘉丽的梦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