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眼中的“他”——波特作品《他》解读
子添置过冬的衣服,导致儿子生病严重只得找医生医治,只得将其送到公立医院,但怕邻居议论是在抛弃生病的儿子,儿子在她眼中只能是一个物品,一个劳动工具,她事实上并没有把儿子当人来看,从来都在忽视儿子的情感,但又没有给医生治病的钱,也就是说她从没有跟儿子有情感的交流,也不屑与他交流,觉得只要给他食物吃就行,甚至不用穿暖,在小说的结尾儿子在被送往慈善医院的路上流下的泪水,是对母亲的怨恨还是对被抛弃的命运的伤心?还是对家人的依依不舍?这种象征写法在此处的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空间遐想。“他”总是对别人说,她“爱她的儿子,那个呆子,超过她对其他两个孩子加在一起的爱。然而家里的脏活,累活以及危险的事通通交给“他”去做,因为在他们看来“他”可不怕。寒冬腊月,女儿整天感冒,可是他们从他的小床上抽一条被子给她添上,他似乎从来不在乎冷。在小说结尾,当他因病重,母亲在送他到县救济院的路上看到他眼角涌出大颗泪珠时,全知叙述者进入了母亲的内心活动:“他”似乎在指责她什么,也许“他”记起了那一回她打“他”的耳光子。也许那一天“他”给那天公牛吓坏了,也许“他”睡觉着了凉,可没法告诉她,也许“他”知道他们在干脆把“他”送掉,一了百了,因为他们太穷,养不起“他”。她是尽可能爱他的,还有艾德和艾姆丽啊,也得考虑嘛,她没有办法给“他”安排一个象样的生活,啊,“他”生到世上来就是一件不幸的事。此段是全文唯一的一处人物心理描写。之前母亲给读者留下的一直是个虚荣而又冷酷的形象,这段心理描写使得读者全面的地了解母亲不是不疼“他”,只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她不得不选择牺牲“他”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直到这里,波特才真正揭示小说的主题,即贫穷对人性的摧残。母亲的双重性格是由当时解决贫穷的生活环境和虚荣冷傲的个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畸形的性格。在很多方面,是波特早期记忆的放射。波特很着迷于华丽的服饰和珠宝去弥补早期经历的贫穷,并用此向世人证明她是成功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母亲过分注重外表的虚荣,把用来养家糊口的小猪杀掉来向来访的哥哥证明自己过得好,每个行动都得考虑到别人对她的看法。表面上尽可能表现得正常,对待傻儿子同其他两个孩子一样,想办法去证明自己是爱傻儿子,其实是一种宽恕自己虐待傻儿子的解释借口。作品中不是让主人公用言语为自己辩解,而是留下寓意让读者去评判。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268.html
波特用有限的篇幅刻画了一位双重性格的母亲——因为拮据贫困的生活环境而使人们本身固有的那种孤傲的性格产生心灵的纠结和矛盾。波特的作品里的许多故事虽然平淡无奇,但是构思精巧,寓意深刻,把人物的感情和思绪的变化细致入微地通过内心独自表达出来,她所塑造的形象都能与她的主题融会贯通,从而反映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每部作品中的叙述视角都作了精心安排,而且波特并没有拘泥于某一种视角,而是将多种视角结合,或者在作品中结合其他叙事技巧,从而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波特也因此成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母亲眼中的“他”——波特作品《他》解读(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