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归与超越
“本土化”,并非文学发展中的疵 点,而是立足于居住国,生存发展的基础,亦是居住国华人读者的必然要求,“海外华 文作家应该是认同中华文化,同时心胸开阔地接纳定居国文化优点;并进一步加以融会 贯通,再回馈当地文化,并发展中华文化”[3]。
由此可见,人类群体的普同性和差异性亦是并存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 证统一的。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论,海外华文文学有着割舍不断的中华文化传统 的脉络,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且与世界文化一体化接轨,民族自我保护主义有意识的加 强,将会激发海外华人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本土”文学传统。根据这种变异,我们研 究海外华文文学时一定要将文学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考察具体作家、作品和一定时 代社会物质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充分认识文学所表现的人性、阶级性、民族性、差异 性,更深入、更透彻、更科学地去理解海外华人华文文学的文化普同性。
收稿日期:2001-07-20
【参考文献】
[1]张炯.世界华文文学概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公仲.世界华文文学概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饶péng@①子.海外华文文学中异族人物形象的文化分析[J].世界华文文学,20 000,(3):51.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上艹下凡
《依归与超越(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274.html
由此可见,人类群体的普同性和差异性亦是并存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 证统一的。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论,海外华文文学有着割舍不断的中华文化传统 的脉络,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且与世界文化一体化接轨,民族自我保护主义有意识的加 强,将会激发海外华人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本土”文学传统。根据这种变异,我们研 究海外华文文学时一定要将文学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考察具体作家、作品和一定时 代社会物质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充分认识文学所表现的人性、阶级性、民族性、差异 性,更深入、更透彻、更科学地去理解海外华人华文文学的文化普同性。
收稿日期:2001-07-20
【参考文献】
[1]张炯.世界华文文学概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公仲.世界华文文学概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饶péng@①子.海外华文文学中异族人物形象的文化分析[J].世界华文文学,20 000,(3):51.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上艹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