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莎士比亚和济慈的“永恒”主题
她不会老,虽然你不能如愿以偿,
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永远秀丽!
在这里,“音乐”是济慈“消极感受力”理论的一个恰当实例,同时也是一种“永恒”的意象。听得见的音乐作用于听觉;听不见的音乐作用于灵魂,来源于想象。想象是无穷尽的,只有无极限的想象,才能让音乐这般甜美,绕梁千日而不绝,直至永远。“浪漫主义是一种依赖于想象的艺术”,“如果诗人有能力仅仅激起我们内在情感使我们主要在想象中看见这个场景,他就获得了运用时间和空间的权力”。这是孙家琇先生形容莎士比亚创作的一句评价,巧的是,也同样适用于济慈。在两位诗人的文学创作中,想象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诗节中,“树”上永远不会凋零的“叶子”是“永恒”的意象;永远美丽的爱人,少年永不熄灭的爱火更是“永恒”的意象。
该诗的第三个诗节一共有10个诗行。“forever”一共出现5次,其中在两个诗行中各出现2次;“norever”出现一次。这里诗人的“艺术可以‘永恒’”的观点如晨曦的朝阳跃跃欲出。在第二和第三诗节里,“forever”,“happy”,“love”重复出现。凭借重复,诗人成功将一幅极乐图象定格为永恒。在《希腊古瓮颂》的最后一个诗节中,整首诗歌意欲表达的主旨则如火山爆发一般喷薄而出。
哦,希腊的形状!唯美的观照!
上面缀有石雕的男人和女人,
还有林木,和践踏过的青草;
沉默的形体呵,你像是“永恒”
使人超越思想:呵,冰冷的牧歌!
等暮年使这一世代都凋落,
只有你如旧;在另外的一些
忧伤中,你会抚慰后人说: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
你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
“古瓮”有真实存在的可能,但无论存在与否,被诗化后它都成为了诗人创作《希腊古瓮颂》时的一个意象。罗马诗人彼特拉克曾在他对一位军人的歌颂中说,即便是云石雕像,也敌不过永恒的诗作。《希腊古瓮颂》成为我们诠读的审美客体,是因为它如古瓮一样永恒,使我们超越思想。济慈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古瓮上的一幅幅场景才能从永恒中溢出生命和活力。我们也许永远不会有机会在现实中亲眼目睹诗中所描绘的古瓮,但是,这个“古瓮”却是永恒的,因为它的生命就存在于济慈永恒的《希腊古瓮颂》的字里行间。
济慈在1817年写给本杰明·海登的信中作过一首谈到名声的小诗。诗中也使用了“镰刀”的意象:纵然时间镰刀锐利,名声也会让我们成为“永恒”的继承人。事实上,济慈对莎士比亚的崇敬贯穿于他整个创作生涯中,是一种持久、真诚的热爱。翻阅济慈的书信,我们可以发现莎士比亚和他人物的名字在济慈的书信中比比皆是,他们仿佛穿越时空,从过去的亭台阁榭直接步入了济慈的世界,走进了现实生活,并对济慈形成、阐释他自己的理论和创作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也帮助我们部分解释了莎士比亚和济慈的作品中相似的主题和意象。如今,诗人已逝,但诚如他们所表达的,《十四行诗》和《希腊古瓮颂》依然萦绕在我们心中,感染着我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罗益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名篇详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Leishman,J.B.Themes and Variations in Shahespeare’s Sonnets[M].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61.
[3]济慈。济慈诗选[M].查良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4][波]符·塔这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M].褚朔维,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51.
[5]孙家琇,莎士比亚词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328.
[作者简介]
马艺红(1962-),女,吉林市人,北华大学近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外语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
《浅议莎士比亚和济慈的“永恒”主题(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