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伪·是非·先后 柳宗元以来的《文子》研究综述
真伪·是非·先后 柳宗元以来的《文子》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 2003-5-11 作者:秩名
研究文子,基础的内容不外是三条:今本《文子》的真伪问题,“文子”其人的是非问题,以及《文子》其书的撰作时代。研究的结果会使我们发现任何独断论都会被质疑的,辨伪与求真实在是相互表里的。
——题记
《文子》一书,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九篇,属道家类著作,班固自注“文子,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魏晋时人如曹植、慧远等人曾引用《文子》之言。《隋书·经籍志》:“《文子》十二卷,其注曰,‘文子,老子弟子’,梁《七录》十卷亡。”《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文子》十二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文子》十二卷,《文子》徐灵府(默希子)注十二卷,《文子》李暹注十二卷。唐魏征主篡《群书治要》及马总《意林》中都谓《文子》有十二卷,《意林》称引汉志所注云:“(文子)周平王时人,师老君。”唐玄宗时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其书为《通玄真经》。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有三种《通玄真经》的注疏:唐道士徐灵府作《通玄真经注》十二卷;宋人朱弁也作《通玄真经注》十二卷,缺后五卷,而且《道德篇》中也没有“平王问,文子曰”一章;宋末元初道士杜道坚撰有《通玄真经缵义》十二卷。
自隋唐以来,《文子》基本上都是十二卷,实际上每卷对应于一篇,分别为《道原》、《精诚》、《九守》(或《十守》)、《符言》、《道德》、《上德》、《微明》、《自然》、《下德》、《上仁》、《上义》、《上礼》,这些篇名在《群书治要》中就已存在,且后来也没有多少变化。但已不再是《汉志》所说的九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道家类》载《文子》二卷,为两淮盐政采进本,又载《永乐大典》本《文子缵义》十二卷,但缺《道原》、《九守》、《道德》、《上仁》、《上礼》五篇。修四库时,清人据其他刻本补充成《文子缵义》十二卷,以符《隋志》旧数,以武英殿聚珍本为代表流传至今。余嘉锡指出《道藏》本《通玄真经缵义》“篇注俱全,馆臣不加深考,别于永乐大典内辑出,即用此残阙之本付聚珍版印行,使学者不得见道坚全书,诚憾事也!”余说甚是,但《四库》本《缵义》和《道藏》本在体例上有所不同,四库本有牟 献之序 ,有旧注缵义之分,《道藏》本篇首有文子之传,吴全节、黄石翁、杜道坚皆为之序, 而没有牟 献之序,亦未见旧注缵义之分。以上诸本在文本内容上及篇次、篇名等方面基本相同,可统称为今本《文子》,据文献记载,《文子》一书还有唐朱玄注十二卷,明潜蓭(子汇)本十二篇等三十余种见录于书,主体内容应该和今本差别不大。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差别。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认为《文子》一书,为后人剽窃《淮南》、《吕览》等书而成,殆无疑义;但是,令人关注的是,敦煌本卷子本仅存《道德》第五,共百五十六行,为天宝十年所写。传世本中“则”字,敦煌卷子本均作“即”。
1973年定州八角廊村40号汉墓发掘出了不少竹简,其中有《论语》、《文子》等书的抄本,虽然损毁比较严重,但仍具有重要价值。1981年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发表了工作简报,正式宣布发现了竹简《文子》。1995年年底,残简《文子》的初步释文在《文物》发表 ,更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海内外已发表相当可观的学术论文。2000年9月,王利器先生的《文子疏义》由中华书局出版。以竹简《文子》的发现为分界线,有关文子的研究可以分成两大阶段。
(一)、竹简《文子》发现之前
《文子》在唐代地位显赫,但也是在唐代开始,不断有学者对《文子》本身的内容进行评论,从而奠定了《文子》研究的基础。柳宗元《辨文子》云:“《文子》书十二篇,其传曰:‘老子弟子,’其辞有若可取,其旨意皆本老子。然考其书,盖驳书也。其浑而类者少,窃取它书以合之者多。凡《孟子》辈数家皆见剽窃,峣然而出其类,其意绪文辞,叉牙相抵而不合,不知人增益之欤?或者从为聚敛以成其书欤?然观其往往有可立者,又颇惜之,闵其为之也劳,今刊去谬恶乱杂者,取其似者,又颇为发其意藏于家”柳宗元肯定了《文子》一书的道家性质,认为其中内容有可取之处,但该书驳杂多于纯粹,剽窃窜乱之迹明显,于是把《文子》定为“驳书”,并删除了其中的“谬恶乱杂者”,刊定了一个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文子》,还做了不少发挥,藏在家中。柳宗元所刊定的《文子》惜已失传,但他认为《文子》是驳书的观点却是后来学者所必须认真对待的。
宋元明清各代学者对《文子》加以讨论的不乏其人。有关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子》是否是伪书?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周氏涉笔》,宋濂,胡应麟,姚际恒等人都同意柳宗元《文子》是驳书的结论,宋濂同时认为今本《文子》中的思想“壹祖老聃”,可能是《道德经》之义疏,但认为该书“杂以黄老名法儒墨之言以明之,毋怪其驳且杂也”。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持同样观点“其书虽伪,然而不全伪也,谓之‘驳书’”。晁公武、姚际恒还认为是李暹增扩、窜乱了《文子》。
宋黄震在《黄氏日钞·读诸子》中明确提出《文子》是伪书,他认为作伪者系唐道士徐灵府。清人陶方琦认为今本之中不无文子旧说,但是“其书实亡于东汉之季,今所传着乃魏晋以后人剽《淮南子》一书而成者也。”他论证说《文子》虽冠以“老子曰”,中间有‘故曰’,实引《淮南》作为《老子》之语。又《淮南》作为战国时人问答者,《文子》亦作为老子语,详细考之,《文子》首章之《淮南》之《道原》、《精诚》即《淮南》之《精神》,《上德》即《淮南》之《说林》、《上义》即《淮南》之《兵略》,实相一致,而割裂矛盾之迹显然” “章句纷纶皆相遘于《鸿烈》间有异文,不外老庄韩非诸子之注。”清人钱熙祚作《文子校勘记》以证《文子》袭取《淮南子》之说。章太炎《菿汉微言》认为“今之《文子》半袭《淮南》,所引老子亦多怪异,其为依托甚明。”章太炎怀疑是张湛作伪。梁启超认为“此书自班氏已疑其伪托。今本盖并非班旧,实伪中出伪也。其大半剿自《淮南子》”。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不同意姚际恒的看法,认为《文子》就是伪书。张心澂《伪书通考》亦把《文子》列为伪书。杨树达《汉书管窥》:“沈钦韩曰:‘书为《淮南》袭
也有人认为《文子》不伪,在道教界,吴全节《通玄真经缵义·序一》认为《文子》是《道德经》之传。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三》更是认为“文子归本老子之言,历陈天人之道、时变之宜,卒万古于一遍,诚经世之枢要也.”王应麟、孙星衍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论证今本《文子》的不伪。宋王应麟作《困学纪闻》,认为《文子》之言为荀子、董仲舒、汲黯、班固等人所引用“其见于《列》《庄》《淮南子》者不可缕数”(卷十),他还引用《文子》之言,解释《仪礼》、《春秋公羊传》的思想(卷五、卷七)。清孙星衍《问字堂集·文子序》认为“今本《文子》十二卷,实《七录》旧本,班固《艺文志》称九篇者,疑古以《上仁》、《 《真伪·是非·先后 柳宗元以来的《文子》研究综述》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326.html
发布时间: 2003-5-11 作者:秩名
研究文子,基础的内容不外是三条:今本《文子》的真伪问题,“文子”其人的是非问题,以及《文子》其书的撰作时代。研究的结果会使我们发现任何独断论都会被质疑的,辨伪与求真实在是相互表里的。
——题记
《文子》一书,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九篇,属道家类著作,班固自注“文子,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魏晋时人如曹植、慧远等人曾引用《文子》之言。《隋书·经籍志》:“《文子》十二卷,其注曰,‘文子,老子弟子’,梁《七录》十卷亡。”《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文子》十二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文子》十二卷,《文子》徐灵府(默希子)注十二卷,《文子》李暹注十二卷。唐魏征主篡《群书治要》及马总《意林》中都谓《文子》有十二卷,《意林》称引汉志所注云:“(文子)周平王时人,师老君。”唐玄宗时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其书为《通玄真经》。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有三种《通玄真经》的注疏:唐道士徐灵府作《通玄真经注》十二卷;宋人朱弁也作《通玄真经注》十二卷,缺后五卷,而且《道德篇》中也没有“平王问,文子曰”一章;宋末元初道士杜道坚撰有《通玄真经缵义》十二卷。
自隋唐以来,《文子》基本上都是十二卷,实际上每卷对应于一篇,分别为《道原》、《精诚》、《九守》(或《十守》)、《符言》、《道德》、《上德》、《微明》、《自然》、《下德》、《上仁》、《上义》、《上礼》,这些篇名在《群书治要》中就已存在,且后来也没有多少变化。但已不再是《汉志》所说的九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道家类》载《文子》二卷,为两淮盐政采进本,又载《永乐大典》本《文子缵义》十二卷,但缺《道原》、《九守》、《道德》、《上仁》、《上礼》五篇。修四库时,清人据其他刻本补充成《文子缵义》十二卷,以符《隋志》旧数,以武英殿聚珍本为代表流传至今。余嘉锡指出《道藏》本《通玄真经缵义》“篇注俱全,馆臣不加深考,别于永乐大典内辑出,即用此残阙之本付聚珍版印行,使学者不得见道坚全书,诚憾事也!”余说甚是,但《四库》本《缵义》和《道藏》本在体例上有所不同,四库本有牟 献之序 ,有旧注缵义之分,《道藏》本篇首有文子之传,吴全节、黄石翁、杜道坚皆为之序, 而没有牟 献之序,亦未见旧注缵义之分。以上诸本在文本内容上及篇次、篇名等方面基本相同,可统称为今本《文子》,据文献记载,《文子》一书还有唐朱玄注十二卷,明潜蓭(子汇)本十二篇等三十余种见录于书,主体内容应该和今本差别不大。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差别。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认为《文子》一书,为后人剽窃《淮南》、《吕览》等书而成,殆无疑义;但是,令人关注的是,敦煌本卷子本仅存《道德》第五,共百五十六行,为天宝十年所写。传世本中“则”字,敦煌卷子本均作“即”。
1973年定州八角廊村40号汉墓发掘出了不少竹简,其中有《论语》、《文子》等书的抄本,虽然损毁比较严重,但仍具有重要价值。1981年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发表了工作简报,正式宣布发现了竹简《文子》。1995年年底,残简《文子》的初步释文在《文物》发表 ,更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海内外已发表相当可观的学术论文。2000年9月,王利器先生的《文子疏义》由中华书局出版。以竹简《文子》的发现为分界线,有关文子的研究可以分成两大阶段。
(一)、竹简《文子》发现之前
《文子》在唐代地位显赫,但也是在唐代开始,不断有学者对《文子》本身的内容进行评论,从而奠定了《文子》研究的基础。柳宗元《辨文子》云:“《文子》书十二篇,其传曰:‘老子弟子,’其辞有若可取,其旨意皆本老子。然考其书,盖驳书也。其浑而类者少,窃取它书以合之者多。凡《孟子》辈数家皆见剽窃,峣然而出其类,其意绪文辞,叉牙相抵而不合,不知人增益之欤?或者从为聚敛以成其书欤?然观其往往有可立者,又颇惜之,闵其为之也劳,今刊去谬恶乱杂者,取其似者,又颇为发其意藏于家”柳宗元肯定了《文子》一书的道家性质,认为其中内容有可取之处,但该书驳杂多于纯粹,剽窃窜乱之迹明显,于是把《文子》定为“驳书”,并删除了其中的“谬恶乱杂者”,刊定了一个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文子》,还做了不少发挥,藏在家中。柳宗元所刊定的《文子》惜已失传,但他认为《文子》是驳书的观点却是后来学者所必须认真对待的。
宋元明清各代学者对《文子》加以讨论的不乏其人。有关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子》是否是伪书?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周氏涉笔》,宋濂,胡应麟,姚际恒等人都同意柳宗元《文子》是驳书的结论,宋濂同时认为今本《文子》中的思想“壹祖老聃”,可能是《道德经》之义疏,但认为该书“杂以黄老名法儒墨之言以明之,毋怪其驳且杂也”。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持同样观点“其书虽伪,然而不全伪也,谓之‘驳书’”。晁公武、姚际恒还认为是李暹增扩、窜乱了《文子》。
宋黄震在《黄氏日钞·读诸子》中明确提出《文子》是伪书,他认为作伪者系唐道士徐灵府。清人陶方琦认为今本之中不无文子旧说,但是“其书实亡于东汉之季,今所传着乃魏晋以后人剽《淮南子》一书而成者也。”他论证说《文子》虽冠以“老子曰”,中间有‘故曰’,实引《淮南》作为《老子》之语。又《淮南》作为战国时人问答者,《文子》亦作为老子语,详细考之,《文子》首章之《淮南》之《道原》、《精诚》即《淮南》之《精神》,《上德》即《淮南》之《说林》、《上义》即《淮南》之《兵略》,实相一致,而割裂矛盾之迹显然” “章句纷纶皆相遘于《鸿烈》间有异文,不外老庄韩非诸子之注。”清人钱熙祚作《文子校勘记》以证《文子》袭取《淮南子》之说。章太炎《菿汉微言》认为“今之《文子》半袭《淮南》,所引老子亦多怪异,其为依托甚明。”章太炎怀疑是张湛作伪。梁启超认为“此书自班氏已疑其伪托。今本盖并非班旧,实伪中出伪也。其大半剿自《淮南子》”。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不同意姚际恒的看法,认为《文子》就是伪书。张心澂《伪书通考》亦把《文子》列为伪书。杨树达《汉书管窥》:“沈钦韩曰:‘书为《淮南》袭
取殆尽’;树达按:‘此今本《文子》袭《淮南》,非《淮南》袭《文子》,沈说殊误”。近人王叔岷作《文子斠正》,从文献校勘的角度详细论证了《文子》如何抄袭了《淮南子》。
也有人认为《文子》不伪,在道教界,吴全节《通玄真经缵义·序一》认为《文子》是《道德经》之传。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三》更是认为“文子归本老子之言,历陈天人之道、时变之宜,卒万古于一遍,诚经世之枢要也.”王应麟、孙星衍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论证今本《文子》的不伪。宋王应麟作《困学纪闻》,认为《文子》之言为荀子、董仲舒、汲黯、班固等人所引用“其见于《列》《庄》《淮南子》者不可缕数”(卷十),他还引用《文子》之言,解释《仪礼》、《春秋公羊传》的思想(卷五、卷七)。清孙星衍《问字堂集·文子序》认为“今本《文子》十二卷,实《七录》旧本,班固《艺文志》称九篇者,疑古以《上仁》、《 《真伪·是非·先后 柳宗元以来的《文子》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