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6)生怕被复制仿造,因而精心加以完成,(7)把艺术当作无超越性结果的事物。
奥尔特加所揭示的诸特征中,"非人化"(dehumanization)是最基本的特征。这个概念在奥尔特加那里,特指传统的写实风格在新艺术中的消失,他曾比较了1860年代的绘画和毕加索的作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熟悉的世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陌生的奇特的甚至是人的想象力难以触及的世界。人们可以想象性地和《蒙娜丽莎》"相爱",可很难对《阿维农少女》再产生同样的移情。于是,艺术和生活之间那种模仿的相似的关系丧失殆尽,人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世界在艺术中已不再有立锥之地。唯其如此,所以现代主义艺术所采用的最基本的艺术风格就是反讽。艺术不是对日常生活的逼真摹写,它本身就是一种戏仿嘲弄。艺术不但嘲弄了现实,而且同时也嘲弄了艺术自身。奥尔特加深刻地指出:
现代艺术家不再笨拙地朝向现实,而是朝向与之相对立的方向前进。他明目张胆
地把现实加以变形,打碎人的形象,并使之非人化。……通过剥夺现实的外观,现代艺术家摧毁了把我们带回到自己日常现实的桥梁和渡船,进而把我们禁锢在一个艰深
莫测的的世界中,其中充满了人的交往所无法想象的事物。现代艺术家迫使我们发明了一些沟通的新形式,它们全然有别于同事物沟通的惯常方式。
那么,现代艺术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种对抗的姿态和非人化的立场呢?奥尔特加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极有见地。在他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现代艺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一种憎恶态度。"憎恶艺术不可能作为一种鼓励的现象而得到发展,它与憎恶科学、憎恶国家,总的来说与憎恶整个文明并肩发展。西方现代人怀有一种令人痛心的反对自己历史本质的恶意。"
这种艺术与社会的对抗,这种"恶意的"发展,其直接后果是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或重要性的下降。所以,他对现代艺术特征的基本特征的概括,就包括艺术品就是艺术品而非其他,艺术是游戏和无价值之物,艺术是无超越性结果的事物等论断。这样一来,奥尔特加必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的下降。因为在传统的文化中,艺术是围绕人类社会生活事务这一轴心运转的,而现代艺术由于非人化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否定,必然偏离了这一轴心。结果自然而然地是艺术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奥尔特加的这个发现道出了现代艺术与社会生活的一种新型关系。不过,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这种距离,在另一些艺术家和美学家看来,恰恰是艺术反抗社会进而颠覆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前提。这种看法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现代性阐述中体现得最为明确。
艺术纯粹性--本体论的重新确立
我们注意到,在审美现代性阐释的种种理论中,有的是从比较狭隘的美学观点到达对日常生活否定的结论的,有的则是从比较激进的政治化的出发点走向这种否定的。前者如俄国形式主义,后者如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理论。就前一方面而言,艺术纯粹性的理论非常值得关注。我们知道,俄国形式主义者是要通过对文学的技巧和形式因素的强调,来为艺术的本体论寻找新的根据,其目的旨在把艺术和非艺术区分开来。与此努力相一致但略有不同的是以美国著名学者格林伯格为代表的艺术纯粹性理论,这种理论不仅关注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边界的确立,而且还关心各门艺术内部界限的划定。
 
虽然古希腊早有关于艺术门类的区分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但真正自觉强调艺术门类特性的却是现代主义,而这种强调的基本要求就是所谓"纯粹性"。最早提出"纯诗"概念的是审美现代性的始作俑者波德莱尔,他敏锐地在美国诗人爱伦 . 坡的诗歌中发现了诗歌的纯粹性问题。后来,马拉美的箴言"诗是用语言而非思想来写的",成为"纯诗"理论的座右铭。瓦莱里、摩尔、斯蒂文斯、沃伦等人都详细论述过"纯诗"的思想。从"纯诗"的理论渊源上看,它可以追踪到康德的"自由美"观念;从现代艺术的发展来看,这种思潮的两个基本立足点是,第一,将艺术与非艺术区分开来,第二,将不同艺术各自的媒介、构成方式和审美特征强调出来。实际上,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历程正是这样,前一方面是现代主义艺术最为显著的特征,艺术自身的实践自不待言,从美学上讲,俄国形式主义正是这一思潮的代表,如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分。但后一方面不可小觑,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前一方面的进一步强化,更加显现出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的复杂关系。而这一观念理论上最完善的代表人物乃? 敲拦?帐趵砺奂腋窳植?瘛K?⒁獾剑?执?饕寤婊?斜鹩氪?郴婊?囊桓龈?咎卣鳎?驮谟谂灼?宋囊崭葱艘岳次鞣交婊?厝蛔非蟮哪侵稚疃取⑼甘雍土⑻逍Ч???蚨??矫嫘浴N?裁聪执?婊?ㄗ月砟慰?迹┲匦路⑾至似矫嫘裕课?裁聪执??壹嵝旁诙??矫嫔献非笊疃刃Ч?遣槐匾?哪兀克?慕馐鸵斐6赖胶蜕羁獭?/P>
每门艺术都为了自身的缘故而导致了这样的证明。这类证明必需表明的东西不仅
在一般艺术中是独特的不可还原的,甚至在每一门特殊艺术中也同样如此。每门艺术都不得不通过自己特有的东西来确定非它莫属的效果。显然,这样做就缩小了该艺术
的涵盖范围,但同时也更安全地占据了这一领域。
格林伯格的这段话值得深究。他指出了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倾向,那就是为了确保各门艺术的安全,为了不致使得某一艺术被其他艺术所取代,它就必需找到属于自己而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独特性。绘画在摄影、电影等视觉艺术的挑战面前,若要保持自身的合法存在,唯一的途径便是找到自己有别于其他视觉艺术的特性,这是平面性。诗歌需要与散文性的小说相区别;戏剧也必需同电影和电视区分开来。所以,格林伯格坚信,"每门艺术权限的特有而合适的范围,这与该艺术所特有的媒介特性相一致。" 这个理论虽说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萌芽,但自觉地体认并实践这种理论的却是现代主义艺术。"于是,自身批判就变成为这样一种工作,即保留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效果,将其他艺术效果驱逐出境。如此一来,每门艺术将变成’纯粹的’,并在这种’纯粹性’中寻找自身具体标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386.html
奥尔特加所揭示的诸特征中,"非人化"(dehumanization)是最基本的特征。这个概念在奥尔特加那里,特指传统的写实风格在新艺术中的消失,他曾比较了1860年代的绘画和毕加索的作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熟悉的世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陌生的奇特的甚至是人的想象力难以触及的世界。人们可以想象性地和《蒙娜丽莎》"相爱",可很难对《阿维农少女》再产生同样的移情。于是,艺术和生活之间那种模仿的相似的关系丧失殆尽,人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世界在艺术中已不再有立锥之地。唯其如此,所以现代主义艺术所采用的最基本的艺术风格就是反讽。艺术不是对日常生活的逼真摹写,它本身就是一种戏仿嘲弄。艺术不但嘲弄了现实,而且同时也嘲弄了艺术自身。奥尔特加深刻地指出:
现代艺术家不再笨拙地朝向现实,而是朝向与之相对立的方向前进。他明目张胆
地把现实加以变形,打碎人的形象,并使之非人化。……通过剥夺现实的外观,现代艺术家摧毁了把我们带回到自己日常现实的桥梁和渡船,进而把我们禁锢在一个艰深
莫测的的世界中,其中充满了人的交往所无法想象的事物。现代艺术家迫使我们发明了一些沟通的新形式,它们全然有别于同事物沟通的惯常方式。
那么,现代艺术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种对抗的姿态和非人化的立场呢?奥尔特加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极有见地。在他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现代艺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一种憎恶态度。"憎恶艺术不可能作为一种鼓励的现象而得到发展,它与憎恶科学、憎恶国家,总的来说与憎恶整个文明并肩发展。西方现代人怀有一种令人痛心的反对自己历史本质的恶意。"
这种艺术与社会的对抗,这种"恶意的"发展,其直接后果是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或重要性的下降。所以,他对现代艺术特征的基本特征的概括,就包括艺术品就是艺术品而非其他,艺术是游戏和无价值之物,艺术是无超越性结果的事物等论断。这样一来,奥尔特加必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的下降。因为在传统的文化中,艺术是围绕人类社会生活事务这一轴心运转的,而现代艺术由于非人化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否定,必然偏离了这一轴心。结果自然而然地是艺术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奥尔特加的这个发现道出了现代艺术与社会生活的一种新型关系。不过,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这种距离,在另一些艺术家和美学家看来,恰恰是艺术反抗社会进而颠覆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前提。这种看法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现代性阐述中体现得最为明确。
艺术纯粹性--本体论的重新确立
我们注意到,在审美现代性阐释的种种理论中,有的是从比较狭隘的美学观点到达对日常生活否定的结论的,有的则是从比较激进的政治化的出发点走向这种否定的。前者如俄国形式主义,后者如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理论。就前一方面而言,艺术纯粹性的理论非常值得关注。我们知道,俄国形式主义者是要通过对文学的技巧和形式因素的强调,来为艺术的本体论寻找新的根据,其目的旨在把艺术和非艺术区分开来。与此努力相一致但略有不同的是以美国著名学者格林伯格为代表的艺术纯粹性理论,这种理论不仅关注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边界的确立,而且还关心各门艺术内部界限的划定。
 
; 从历史角度来说,自十九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各门艺术都在追求一种自身的纯粹性。依据雅科布逊的看法,不同的艺术历史形态具有其不同的"主因"(the dominant)。他以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主因"是造型艺术,因此一切艺术都以追求逼真的造型效果和视觉性为目标;而浪漫主义艺术则把音乐提高到最为重要的地位,对音乐及其效果的崇拜就成了这一时期所有艺术的宗旨;而本世纪的艺术,却把语言提高到了艺术的本体论高度,因此语言性变成了一切艺术的最高目标。 毫无疑问,雅科布逊所提出的这种现象在审美现代性中是存在的,但对本文的论题来说,我们更关心的是相反的倾向,即各门艺术并不是追求统一的形态,而是彼此力求加以区别,并把这种区别视为各门艺术所以存在的基本根据。
虽然古希腊早有关于艺术门类的区分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但真正自觉强调艺术门类特性的却是现代主义,而这种强调的基本要求就是所谓"纯粹性"。最早提出"纯诗"概念的是审美现代性的始作俑者波德莱尔,他敏锐地在美国诗人爱伦 . 坡的诗歌中发现了诗歌的纯粹性问题。后来,马拉美的箴言"诗是用语言而非思想来写的",成为"纯诗"理论的座右铭。瓦莱里、摩尔、斯蒂文斯、沃伦等人都详细论述过"纯诗"的思想。从"纯诗"的理论渊源上看,它可以追踪到康德的"自由美"观念;从现代艺术的发展来看,这种思潮的两个基本立足点是,第一,将艺术与非艺术区分开来,第二,将不同艺术各自的媒介、构成方式和审美特征强调出来。实际上,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历程正是这样,前一方面是现代主义艺术最为显著的特征,艺术自身的实践自不待言,从美学上讲,俄国形式主义正是这一思潮的代表,如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分。但后一方面不可小觑,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前一方面的进一步强化,更加显现出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的复杂关系。而这一观念理论上最完善的代表人物乃? 敲拦?帐趵砺奂腋窳植?瘛K?⒁獾剑?执?饕寤婊?斜鹩氪?郴婊?囊桓龈?咎卣鳎?驮谟谂灼?宋囊崭葱艘岳次鞣交婊?厝蛔非蟮哪侵稚疃取⑼甘雍土⑻逍Ч???蚨??矫嫘浴N?裁聪执?婊?ㄗ月砟慰?迹┲匦路⑾至似矫嫘裕课?裁聪执??壹嵝旁诙??矫嫔献非笊疃刃Ч?遣槐匾?哪兀克?慕馐鸵斐6赖胶蜕羁獭?/P>
每门艺术都为了自身的缘故而导致了这样的证明。这类证明必需表明的东西不仅
在一般艺术中是独特的不可还原的,甚至在每一门特殊艺术中也同样如此。每门艺术都不得不通过自己特有的东西来确定非它莫属的效果。显然,这样做就缩小了该艺术
的涵盖范围,但同时也更安全地占据了这一领域。
格林伯格的这段话值得深究。他指出了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倾向,那就是为了确保各门艺术的安全,为了不致使得某一艺术被其他艺术所取代,它就必需找到属于自己而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独特性。绘画在摄影、电影等视觉艺术的挑战面前,若要保持自身的合法存在,唯一的途径便是找到自己有别于其他视觉艺术的特性,这是平面性。诗歌需要与散文性的小说相区别;戏剧也必需同电影和电视区分开来。所以,格林伯格坚信,"每门艺术权限的特有而合适的范围,这与该艺术所特有的媒介特性相一致。" 这个理论虽说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萌芽,但自觉地体认并实践这种理论的却是现代主义艺术。"于是,自身批判就变成为这样一种工作,即保留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效果,将其他艺术效果驱逐出境。如此一来,每门艺术将变成’纯粹的’,并在这种’纯粹性’中寻找自身具体标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