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魔幻现实主义探析
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魔幻现实主义探析
作者/张巍
托妮·莫里森(ToniMomson),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193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49年莫里森考入华盛顿霍华德大学英语系;1953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西方现代派文学;1955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并同时受聘于得克萨斯南方大学任英文系讲师;1957年重返母校霍华德大学任教;1964年莫里森与丈夫离婚并开始了在兰登书屋编辑工作的生涯;1967年莫里森开始着手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创作;1970年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华盛顿出版。自她的第一部作品问世以来,莫里森共创造了8部长篇小说。1993年她凭借这些构思独特、富有创意的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这一奖项的第一个黑人女作家。作为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非洲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今天的文学界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被确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成就可以说就是黑人文学史上的丰碑。《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该小说1977年在纽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当时印刷出版了57万册平装本,莫里森的写作事业迅速崛起。同年该小说被评为全国最佳小说,1978年这部小说获得了美国文学研究院奖和全国图书评论学会奖。在该小说中,莫里森将神奇和现实、事实和梦幻、过去和现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运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一、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拉丁美洲形成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形式——魔幻现实主义。迄今为止,魔幻现实主义已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属于这种流派的作品主要以小说为基础,这些作品大多是用神奇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现实。作家在作品中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现象、反映现实的各种描写交织在一起,使拉丁美洲现实政治社会成为一个现代的神话。在这种流派的作品中,作家将离奇的幻想和现实主义的情节并置,人鬼交融,幻想与现实的混合,从而创造一个幻想和现实交融在一起的世界,“神奇”而又不失去其真正的独特风格。在本质上,魔幻现实主义表现的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表现的是拉丁美洲充满离奇的虚幻恍惚“魔幻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与现实共存。无论运用哪一种“神奇”的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反映和揭露黑暗如磐的拉丁美洲。善于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揭露现实的作家,通常都把现实放在虚幻的环境当中,给现实披上魔幻的外衣。同时又运用拉美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真假难辨的魔幻与现实相交融的风格。从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内容上说,作品取材于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在艺术上,魔幻现实主义颇具特色,它采用多种方法将残酷的现实与奇异的幻景结合起来,有时神话变成了现实,有时会成为现实的幻想,有时会成为荒谬的现实;在语言上,它广泛吸收古印度神话和传说,因而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
二、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在小说中的体现
(一)魔幻与现实的交融
莫里森在作品中将魔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打破了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与超自然现象的魔幻世界,并赋予小说人物以神奇、魔幻般的特点,获得一种神奇与现实相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派拉特是小说中很重要的人物,莫里森赋予了她神奇与魔幻的特性。首先,派拉特生来没有肚脐,被其他人疏远,但派拉特不仅充满了无私的爱,还充满神奇的力量。当一个强壮的年轻人欺负她的女儿时,尽管她已60多岁,在交战中她仍然胜了。莫里森在这里暗示派拉特那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和无限的爱来自美国黑人的文化传统。小说中,派拉特通过唱关于售糖人飞走了的民歌再现了过去,同时也激励现在的年轻人。奶娃在派拉特的歌声中,开始了弗吉尼亚的追寻之旅。在这里,莫里森赋予派拉特的歌声以神奇的力量。此外,莫里森在小说当中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使具有魔幻色彩的事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发生。例如,奶娃生下来就是一条腿比较短,奶娃吃奶竟然吃到8岁,因此得名奶娃,但奶娃可以仅靠意念的力量使哈格尔的J1从自己的颈部移开,而且还可以用意志的力量使哈格尔最终死亡,而使他自己幸存下来。小说中所体现的这种神秘莫测的事件,使整篇小说罩上了神秘的面纱。同时,小说处处充满了神秘的气息,这些奇幻的情节环环相扣,吸引着读者仔细品味。莫里森以魔幻的手段让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很自然地发生。正如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色所体现的那样,魔幻只是手段,表现现实才是真正的目的。
(二)浓郁的神话色彩
在《所罗门之歌》中,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就是黑人民间故事一一黑人会飞行。莫里森不仅巧借这个故事表达了黑人对自由的渴望,而且还从现代意义上赋予这个神话新的含义。她把黑人民族探索民族出路的愿望和历史上黑人民族对自由的渴望联系起来。《所罗门之歌》的卷首引言——“父亲们可以翱翔,而孩子们可以知道他们的名字”,这是小说中第一次提到小说的主题之一——飞行。虽然飞行可以逃离压迫的环境,但是也给留下的人带来了创伤。虽然奶娃从密歇根州出发的飞行使他摆脱了“非医生街”那沉闷的环境,但他的飞行也是自私的,因为这使哈格尔极度悲伤而死去。在小说结尾处,奶娃发现自己竟然是会飞的所罗门的后代,他在曾祖父飞走的地方纵身一跳,飞向不可知的未来。奶娃的最后一跃是整篇小说的高潮,它和开头相呼应,和“飞行”神话在结构上保持一致。奶娃的成功“飞行”象征了黑人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必须立足于黑人的传统文化。莫里森在小说中广泛地应用飞翔作为写实而不是作为比喻性的事件,这就使《所罗门之歌》更加具有魔幻神话色彩。而且小说中的人物认为,人类飞行是很自然的事情,例如,保险公司代理人史密斯说要飞走。果然他带着那蓝色丝质的宽大翅膀出现在屋顶,并义无反顾地跃入空中,最终摔死。然而,围观的人并不是跑过去劝阻而是鼓励他要勇敢地跳下来。莫里森用这个事件表明,他们并没有把他的飞行看做是自杀性行为,相反,旁观人群的行为就好像史密斯的飞行可能会成功似的。此外,弗吉尼亚州沙利玛的居民并不认为所罗门的飞行是个神话,他们相信飞行确实发生了,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奶娃不相信人可能会飞,但在自己族群人的眼里,奶娃是不正常的,只有他开始相信 《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魔幻现实主义探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463.html
作者/张巍
托妮·莫里森(ToniMomson),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193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49年莫里森考入华盛顿霍华德大学英语系;1953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西方现代派文学;1955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并同时受聘于得克萨斯南方大学任英文系讲师;1957年重返母校霍华德大学任教;1964年莫里森与丈夫离婚并开始了在兰登书屋编辑工作的生涯;1967年莫里森开始着手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创作;1970年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华盛顿出版。自她的第一部作品问世以来,莫里森共创造了8部长篇小说。1993年她凭借这些构思独特、富有创意的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这一奖项的第一个黑人女作家。作为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非洲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今天的文学界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被确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成就可以说就是黑人文学史上的丰碑。《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该小说1977年在纽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当时印刷出版了57万册平装本,莫里森的写作事业迅速崛起。同年该小说被评为全国最佳小说,1978年这部小说获得了美国文学研究院奖和全国图书评论学会奖。在该小说中,莫里森将神奇和现实、事实和梦幻、过去和现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运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一、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拉丁美洲形成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形式——魔幻现实主义。迄今为止,魔幻现实主义已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属于这种流派的作品主要以小说为基础,这些作品大多是用神奇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现实。作家在作品中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现象、反映现实的各种描写交织在一起,使拉丁美洲现实政治社会成为一个现代的神话。在这种流派的作品中,作家将离奇的幻想和现实主义的情节并置,人鬼交融,幻想与现实的混合,从而创造一个幻想和现实交融在一起的世界,“神奇”而又不失去其真正的独特风格。在本质上,魔幻现实主义表现的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表现的是拉丁美洲充满离奇的虚幻恍惚“魔幻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与现实共存。无论运用哪一种“神奇”的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反映和揭露黑暗如磐的拉丁美洲。善于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揭露现实的作家,通常都把现实放在虚幻的环境当中,给现实披上魔幻的外衣。同时又运用拉美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真假难辨的魔幻与现实相交融的风格。从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内容上说,作品取材于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在艺术上,魔幻现实主义颇具特色,它采用多种方法将残酷的现实与奇异的幻景结合起来,有时神话变成了现实,有时会成为现实的幻想,有时会成为荒谬的现实;在语言上,它广泛吸收古印度神话和传说,因而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
二、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在小说中的体现
(一)魔幻与现实的交融
莫里森在作品中将魔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打破了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与超自然现象的魔幻世界,并赋予小说人物以神奇、魔幻般的特点,获得一种神奇与现实相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派拉特是小说中很重要的人物,莫里森赋予了她神奇与魔幻的特性。首先,派拉特生来没有肚脐,被其他人疏远,但派拉特不仅充满了无私的爱,还充满神奇的力量。当一个强壮的年轻人欺负她的女儿时,尽管她已60多岁,在交战中她仍然胜了。莫里森在这里暗示派拉特那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和无限的爱来自美国黑人的文化传统。小说中,派拉特通过唱关于售糖人飞走了的民歌再现了过去,同时也激励现在的年轻人。奶娃在派拉特的歌声中,开始了弗吉尼亚的追寻之旅。在这里,莫里森赋予派拉特的歌声以神奇的力量。此外,莫里森在小说当中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使具有魔幻色彩的事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发生。例如,奶娃生下来就是一条腿比较短,奶娃吃奶竟然吃到8岁,因此得名奶娃,但奶娃可以仅靠意念的力量使哈格尔的J1从自己的颈部移开,而且还可以用意志的力量使哈格尔最终死亡,而使他自己幸存下来。小说中所体现的这种神秘莫测的事件,使整篇小说罩上了神秘的面纱。同时,小说处处充满了神秘的气息,这些奇幻的情节环环相扣,吸引着读者仔细品味。莫里森以魔幻的手段让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很自然地发生。正如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色所体现的那样,魔幻只是手段,表现现实才是真正的目的。
(二)浓郁的神话色彩
在《所罗门之歌》中,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就是黑人民间故事一一黑人会飞行。莫里森不仅巧借这个故事表达了黑人对自由的渴望,而且还从现代意义上赋予这个神话新的含义。她把黑人民族探索民族出路的愿望和历史上黑人民族对自由的渴望联系起来。《所罗门之歌》的卷首引言——“父亲们可以翱翔,而孩子们可以知道他们的名字”,这是小说中第一次提到小说的主题之一——飞行。虽然飞行可以逃离压迫的环境,但是也给留下的人带来了创伤。虽然奶娃从密歇根州出发的飞行使他摆脱了“非医生街”那沉闷的环境,但他的飞行也是自私的,因为这使哈格尔极度悲伤而死去。在小说结尾处,奶娃发现自己竟然是会飞的所罗门的后代,他在曾祖父飞走的地方纵身一跳,飞向不可知的未来。奶娃的最后一跃是整篇小说的高潮,它和开头相呼应,和“飞行”神话在结构上保持一致。奶娃的成功“飞行”象征了黑人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必须立足于黑人的传统文化。莫里森在小说中广泛地应用飞翔作为写实而不是作为比喻性的事件,这就使《所罗门之歌》更加具有魔幻神话色彩。而且小说中的人物认为,人类飞行是很自然的事情,例如,保险公司代理人史密斯说要飞走。果然他带着那蓝色丝质的宽大翅膀出现在屋顶,并义无反顾地跃入空中,最终摔死。然而,围观的人并不是跑过去劝阻而是鼓励他要勇敢地跳下来。莫里森用这个事件表明,他们并没有把他的飞行看做是自杀性行为,相反,旁观人群的行为就好像史密斯的飞行可能会成功似的。此外,弗吉尼亚州沙利玛的居民并不认为所罗门的飞行是个神话,他们相信飞行确实发生了,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奶娃不相信人可能会飞,但在自己族群人的眼里,奶娃是不正常的,只有他开始相信 《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魔幻现实主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