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实验操作 培养科学素养
新课标确立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性,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是实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科学课的魅力所在,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主要源泉,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很显然,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本学期我区进行了为期四周的教师实验操作培训,和将要进行的学生实验操作竞赛。以下老师承担了培训讲座,
测量物体温度 主讲老师:师 青
热胀冷缩 主讲老师:冯 林
磁铁的性质 主讲老师:赵群英
物质的变化 主讲老师:梁智敏
显微镜的使用 主讲老师:罗宏波
浮力 主讲老师:易瑞莲
简单电路、 主讲老师:文 哲
导体与绝缘体
摆 主讲老师:洪 霞
他们以精湛的设计、规范的技能,彰显着实验教学的能量,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衷心地感谢。
他们的讲座中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选择有结构性的材料。
什么是有结构的材料?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如何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学习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有结构的材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思考,能提升科学概念反映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形象,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一)从学生身边的物品中选择
小学科学要求孩子们在身边的物品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其实在我们身边好多材料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细细地研究一下,就会出现好多很好的“有结构的材料”。有句话说得好:“瓶瓶罐罐做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
冯林老师设计的《热胀冷缩》中的液体热胀冷缩实验材料(小瓶、玻璃管、套环),气体热胀冷缩中的气球的妙用,易瑞莲设计的《下沉物体的浮力》排开的水量用格检测等,通过这些材料的选择与方法的设计进行探究,能高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的认知。
(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
梁智敏老师设计的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巧用铁丝代替铁钉,赵群英老师《磁力的大小》实验装置的改进,洪霞《摆的研究》,文哲《导体与绝缘体》都选择了从学生生活经验的范围内取材,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有结构材料的作用:
正是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才把有结构的知识、有结构的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通过评价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终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的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二、注重规范操作的习惯培养。
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
如:师青《温度计的使用》,易瑞莲《弹簧秤的使用》、罗宏波《显微镜的使用》冯林《酒精灯的使用》。充分地展示了他们常规教学的功底。
从细微处着手,注重平时教学中的规范指导,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实验的安全性。
如:弹簧秤的使用实验前的归零检查,温度计的平视(与眼水平视线)读数,显微镜双眼的使用,酒精灯从旁边的2次盖灭以及实验后的整理器材等。
他们是芙蓉区教学的精英,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反思与总结。我们的年轻老师要向他们那样注重规范操作的习惯培养,注重平时的养成教育。
三、防放规范操作的偏见。
1、规范操作与观察、思维、表达能力的关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现象开始,小学科学是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而实验必须通过观察和测量才能获得结果,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对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小学
《规范实验操作 培养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