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农民增收的新招数
所谓“一低”,是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对农业收入的增加形成了较强制约。所谓“一高”,是农民外出打工的门槛抬高。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大批乡镇企业关停并转;而随着城市下岗人员的增加,许多城市制定了诸如对某些行业招收农民工进行限制等政策,农民工就业越来越困难。所谓“一滞后”,是城镇化进程滞后。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挤在农业产业,摊薄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另一方面压缩了农民从城镇二、三产业获得收入的空间。
找到了原因,那么如何解决呢?采访中,代表委员们一致建议使用“减法”来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一减轻农民负担。
“在某种程度上说,在农民收入增加不大甚至减收之时,减轻农民负担就是间接的增收。”黄景钧委员如是说。应该说,目前农村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比较严重,名目有中小学收费、用电收费、报刊摊派、达标升级等等,农民意见很大。而且乡镇一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都要吃财政饭,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怎么办?一是要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税费改革为农民解决了大问题”,安徽团代表谈起税费改革很兴奋,“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有效遏制了农村‘三乱’现象”。据统计,2001年安徽全省农民税费负担减幅达31%。安徽定远县东兴乡东兴村村民王广平代表给记者算了一笔减负账:“原来每户一年得交400元,现在只需100多元。土地撂荒的少了,农民种田积极性高了。”另外,像江苏、江西等实行税费改革试点的省份,农民负担也明显减轻。二是要精简乡镇机构、裁减办事人员、转变工作作风,时时刻刻想着为农民兄弟服务,而不是整天想着向农民伸手要钱。
减轻农民负担这一工作,在今年显得尤为迫切。因为去年我国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有的地方开始盲目乐观,认为农民收入问题已经过关了,甚至又开始借机向农民伸手。来自湖南的李友妹代表指出,实际上农民收入增长仍面临着很大的市场压力,绝不能高估农民的富裕程度,更不能借机揩油。
二减少农民数量。
也就是说要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来自河北的于天瑞代表、来自黑龙江的范广举代表、来自云南的白成亮代表等一致认为,就农业抓增收没有多少出路,必须“跳出农业抓增收”,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
去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其中一半来自乡镇企业工资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这个趋势将会长期保持。那么,如何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呢?范广举代表认为:一是产业转移,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即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二是空间转移、跨区域转移,由乡村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由本地向外地转移。 第一条要想成功,关键在于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而且大多数乡镇企业不具规模,产品档次低,科技创新缺乏,管理落后,资金积累很少,发展后劲不足。因此,推动乡镇企业为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必须抓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推进技术创新。第二条要想成功,关键在于建立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代表、委员们还对让打工者顺利找到工作,并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问题表示关注。来自宁夏的马金虎代表提出三条建议,一是有关地区和部门应提供劳务信息,减少盲目外出打工。劳务部门应大量收集各地真实可靠的劳务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定点张贴广告等渠道提供信息,供广大劳务人员选择。二是政府应有组织地输出劳务人员,把劳务输出当作新兴产业来抓,按市场化企业化的要求,从机构组织、教育培训、劳务信息、权益保障等方面规范劳务输出行为。三是劳务人员输出地要加大与输入地政府的联系,为民工外出打工架桥铺路,并实行跟踪管理,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三是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应该说,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相当成效,但也有很多教训,农民兄弟往往是越丰收越卖不出好价钱。为此,来自新疆的阿不都热合满·克然木代表等均表示,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是农业信息和农业科技。
农业结构调整,说起来很轻松,就是“市场啥赚钱就种啥”。但是,一到播种季节,农民兄弟还是要犯愁,不知道种什么,或者担心种完后卖不出去。为此,代表委员们建议,地方政府应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向他们提供科技、市场信息服务。国家对种植结构也应有宏观调控,因地制宜。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总体指导思想。一些代表、委员认为,目前尽管农民增收面临着相当的困难,但只要循着这一指导思想,各地区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一定能让农民兄弟的钱袋鼓起来。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