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企业管理主题的层次较高。管理主题是指某一时期企业管理所侧重的关键问题。当前,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主题已经跳出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生产管理,逐渐转向侧重于企业外部的战略管理,竞争也从低层次的价格战转向了高层次的战略选择与实施方面的较量。企业在前瞻力和判断方面有着很大优势。(2)企业的产品优势。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规模较大,所以他们拥有品种繁多的产品系列。一方面,由于这些企业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产品的开发、生产都非常稳定,质量可靠,成本较低,他们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这些企业都拥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如雀巢、康师傅、达能、上好佳、百威啤酒、米勒啤酒等,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5.有利的政策导向。
政府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费政策等大大影响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政府的控制性政策、协调性政策、引导性政策和扶持性政策,对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涉农企业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扶持。
二、启示与借鉴
1.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和发明或引进新技术。
以市场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组织企业内部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的改进。市场需求有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之分。对于现实需求,企业只能适应,企业内部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加工制造、内部管理等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来组织企业内部的制
2.在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大企业集团,做大规模。
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很难与国际性企业相提并论,这在农产品加工行业尤为明显,我国有5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仅有133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占0.3%。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以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或私营企业为主要形式。其规模非常小,有的甚至就是一些手工作坊,面对国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挑战,无力回应。就乳业来讲,上海光明排名第一,其年销售额15亿元,利润7000万元,而雀巢年营业额133亿欧元,1999年在中国销售额为38亿元,是光明的2倍还多。目前,中外企业对乳业市场争夺战已拉开序幕,国内乳制品品牌渗透率:光明是9%,其次是雀巢5.9%,三元5.2%,达能3.4%。现在,政府部门已意识到这潜在的危机,开始把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做大作为农业调整的重大步骤,改变现有发展格局,所以企业应抓住这一两年时间,大胆进行调整改革,以迎接国外企业更大规模的挑战。而做大规模,可以扩大产量,降低成本;做大规模,可以增强资金和技术实力,及时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做大规模,可以树立品牌,打名牌战略,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要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以实现“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目标。
农产品的初加工方式收益有限,精深加工的效益较高。在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技术是一个瓶颈因素。目前,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有许多核心技术我国企业只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技术,所以我们只能跟在外企的后面,亦步亦趋地模仿,始终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只是微利。而且,经常出现知识产权的磨擦。在共同争夺中国这片市场过程中,外企不会把核心技术轻易地转让给我国企业。所以,我国企业应加大技术的投入,尽快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以便从对外国企业技术上的依附独立起来,彻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由于我国的特殊性,要求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如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政策只限于国有粮食收储公司,而在农产品加工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却享受不到,必须通过国有粮食企业代收代储,国有粮企再售给加工企业,相应增加了税金和费用,不利于非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再如,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市场的行政性分割、封锁等导致企业规模小、生产分散,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也不利于形成公平的竞争和统一的大市场。
5.企业自身的机制与经营要进一步改善。
我国企业的自身的机制和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所以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竞争环境是复杂的,加上成功“入世”,面临的是残酷的竞争。中国企业要学习管理、技术、制度安排,以期赶上并争取超过走在前面的发达国家的企业。而现在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多数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而战略管理一层上尤显软弱。现在,我国企业职能层的战略与事业层的战略相对而言比较成熟,而在公司层即企业总战略上尚显不足。所以,今后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要花大力气来做好。
作者:王凤霞 江雪梅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1477.html
5.有利的政策导向。
政府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费政策等大大影响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政府的控制性政策、协调性政策、引导性政策和扶持性政策,对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涉农企业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扶持。
二、启示与借鉴
1.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和发明或引进新技术。
以市场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组织企业内部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的改进。市场需求有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之分。对于现实需求,企业只能适应,企业内部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加工制造、内部管理等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来组织企业内部的制
造资源和企业管理。此时,对于潜在市场需求,企业有一定的主动性,企业可以引导需求、创造需求,把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并引导其向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2.在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大企业集团,做大规模。
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很难与国际性企业相提并论,这在农产品加工行业尤为明显,我国有5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仅有133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占0.3%。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以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或私营企业为主要形式。其规模非常小,有的甚至就是一些手工作坊,面对国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挑战,无力回应。就乳业来讲,上海光明排名第一,其年销售额15亿元,利润7000万元,而雀巢年营业额133亿欧元,1999年在中国销售额为38亿元,是光明的2倍还多。目前,中外企业对乳业市场争夺战已拉开序幕,国内乳制品品牌渗透率:光明是9%,其次是雀巢5.9%,三元5.2%,达能3.4%。现在,政府部门已意识到这潜在的危机,开始把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做大作为农业调整的重大步骤,改变现有发展格局,所以企业应抓住这一两年时间,大胆进行调整改革,以迎接国外企业更大规模的挑战。而做大规模,可以扩大产量,降低成本;做大规模,可以增强资金和技术实力,及时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做大规模,可以树立品牌,打名牌战略,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要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以实现“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目标。
农产品的初加工方式收益有限,精深加工的效益较高。在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技术是一个瓶颈因素。目前,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有许多核心技术我国企业只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技术,所以我们只能跟在外企的后面,亦步亦趋地模仿,始终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只是微利。而且,经常出现知识产权的磨擦。在共同争夺中国这片市场过程中,外企不会把核心技术轻易地转让给我国企业。所以,我国企业应加大技术的投入,尽快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以便从对外国企业技术上的依附独立起来,彻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由于我国的特殊性,要求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如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政策只限于国有粮食收储公司,而在农产品加工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却享受不到,必须通过国有粮食企业代收代储,国有粮企再售给加工企业,相应增加了税金和费用,不利于非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再如,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市场的行政性分割、封锁等导致企业规模小、生产分散,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也不利于形成公平的竞争和统一的大市场。
5.企业自身的机制与经营要进一步改善。
我国企业的自身的机制和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所以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竞争环境是复杂的,加上成功“入世”,面临的是残酷的竞争。中国企业要学习管理、技术、制度安排,以期赶上并争取超过走在前面的发达国家的企业。而现在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多数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而战略管理一层上尤显软弱。现在,我国企业职能层的战略与事业层的战略相对而言比较成熟,而在公司层即企业总战略上尚显不足。所以,今后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要花大力气来做好。
作者:王凤霞 江雪梅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第2页)》